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讓更多專利“下書架、上貨架”(微觀)

發布時間:2024-02-23 11:37: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高校和科研機構有多少“沉睡專(zhuan) 利”可以喚醒?這是值得認真研究的問題。

  截至去年11月,國內(nei) 高校和科研機構合計擁有國內(nei) 超過1/4的有效發明專(zhuan) 利。但其轉化率偏低。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的一項調查顯示,2022年我國有效發明專(zhuan) 利產(chan) 業(ye) 化率達36.7%,科研機構和高校分別僅(jin) 為(wei) 13.3%和3.9%。

  決(jue) 定科技成果轉化成效的,有兩(liang) 個(ge) 關(guan) 鍵因素,一是專(zhuan) 利質量,一是政策激勵。從(cong) 質量上看,有的科研人員申請專(zhuan) 利的目的主要是結題驗收、職稱評定、申報獎勵等,很難將其產(chan) 業(ye) 化。從(cong) 政策角度看,專(zhuan) 利成果轉化運用激勵不足、科技中介服務市場不夠發達、製度性交易成本較高等問題依然存在,“不願轉”的顧慮尚未消除,“不會(hui) 轉”的現象比較普遍。當前,中小企業(ye) 專(zhuan) 利技術獲取難問題有待破解,加大力度提升高校和科研機構專(zhuan) 利轉化率,既有空間,也是現實需要。

  “沉睡專(zhuan) 利”市場價(jia) 值有差別,摸清家底才能精準施策。去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專(zhuan) 利轉化運用專(zhuan) 項行動方案(2023—2025年)》,提出梳理盤活高校和科研機構存量專(zhuan) 利,進而建立市場導向的存量專(zhuan) 利篩選評價(jia) 、供需對接、推廣應用、跟蹤反饋機製。這有助於(yu) 引導高校和科研機構更好對接市場需求,推動更多專(zhuan) 利“下書(shu) 架、上貨架”。

  喚醒那些有價(jia) 值卻被閑置的專(zhuan) 利成果,要強化機製建設,打通專(zhuan) 利轉化運用的關(guan) 鍵堵點。近年來,各地各部門引入大數據等技術,精準匹配供需,以多種方式推動專(zhuan) 利轉化運用,取得積極成效。有的高校建立專(zhuan) 利開放許可供給目錄,有的采取先使用後付費方式將專(zhuan) 利授權給企業(ye) 使用。2022年以來,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著力推進專(zhuan) 利開放許可試點,吸納600多家高校、科研機構以及1500多家企業(ye) 作為(wei) 專(zhuan) 利權人參與(yu) ,截至去年底,達成許可超過1.7萬(wan) 項。探索多樣化、差異化推廣措施,優(you) 化職務成果轉化管理模式,完善專(zhuan) 利轉化容錯和收益分配機製,才能增強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內(nei) 生動力,進一步提高其專(zhuan) 利產(chan) 業(ye) 化水平。

  推動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走上生產(chan) 線,提升專(zhuan) 利質量是關(guan) 鍵。一方麵,要加快實施專(zhuan) 利申請前評估,築牢專(zhuan) 利質量的“大壩”,擋住那些偏離保護創新創造初衷的專(zhuan) 利,保留高質量、有轉化前景的專(zhuan) 利。另一方麵,要強化提升專(zhuan) 利質量促進專(zhuan) 利產(chan) 業(ye) 化的政策導向,引導創新主體(ti) 在關(guan) 鍵領域、“卡脖子”技術上下更大功夫,並匹配政策、服務、資本等優(you) 質資源,形成更多符合產(chan) 業(ye) 需要的高價(jia) 值專(zhuan) 利。高校和科研機構具有一定的資源優(you) 勢,要嚴(yan) 把質量關(guan) ,把更有價(jia) 值的創新創造推向市場,更好地造福社會(hui) 。

  產(chan) 業(ye) 化是專(zhuan) 利的生命力所在。我國專(zhuan) 利存量較大,創新要素資源豐(feng) 富,充分挖掘高校、科研機構等各類主體(ti) 的潛力,優(you) 化市場服務,培育良好生態,打通專(zhuan) 利價(jia) 值實現的“最後一公裏”,定能讓創新的涓涓細流匯成奔湧的大江大河,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 人民日報 》( 2024年02月22日 第 05 版)

  (責編:鄭浦麗(li) 、邢曼華)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