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6所學校入選全國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基地
“雖然起步較早、起點較高,是江蘇人工智能教育的優(you) 勢,但也必須正視發展人工智能教育的困境與(yu) 短板,首當其衝(chong) 就是普及難度大。”日前接受采訪時,江蘇省教育學會(hui) 現代教育技術專(zhuan) 委會(hui) 副秘書(shu) 長劉向永開門見山。
近日,教育部公布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單,全國184個(ge) 中小學入選。其中,南京市金陵中學實驗小學、蘇州工業(ye) 園區獨墅湖學校(已於(yu) 近期更名為(wei) 中科大附中獨墅湖學校)、江蘇省靖江高級中學等江蘇6校入選,為(wei) 推動學科融合、教學方式變革,促進學生全麵發展帶來新的突破口。
“人工智能教育是基礎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3月1日,南京市金陵中學實驗小學開設的人工智能課堂上,學生們(men) 接觸到一份獨特的“AI學習(xi) 單”,要求運用平時所學英語詞匯,以小組為(wei) 單位合作編寫(xie) 程序,讓機器人“掌握”語言翻譯功能。“為(wei) 機器人開發翻譯功能最初隻是技術問題,但慢慢地,我們(men) 開始把它當作身邊的‘學伴’,跟隨我們(men) 一起‘學習(xi) ’。”機器人的“成長”,令學生潘昱菲的鑽研熱情更加濃厚,“我還想繼續探索,看未來AI能帶來哪些改變……”
“人工智能教育是基礎教育改革的新賽道和突破口,人工智能教育基地的遴選也將成為(wei) 國內(nei) 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教育的契機,為(wei) 教育改革提供新動能。”劉向永說。
除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ang) ,給教學提供更精準的指導,也是當前一些學校引入人工智能教學的目的。“借助人工智能平台發布作業(ye) 任務,待學生做完,後台會(hui) 生成實時數據分析。”金中實小英語教師周月星介紹,比如全班學生朗讀課文後,機器會(hui) 根據音頻分析學生朗讀中的高頻錯詞,進而有針對性地提醒開展“難點突破”。
“目前,學校幾乎所有學科都找到一條與(yu) 人工智能相結合的課程道路,鼓勵各學科老師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開展課程,感受技術魅力,激發學習(xi) 興(xing) 趣。”金中實小副校長李有翔說。
除金中實小,無錫市尚賢萬(wan) 科小學校人工智能教育基地,集教、學、研、展、賽為(wei) 一體(ti) ,逐步成為(wei) 多功能“科技空間站”。江蘇省南通中學附屬實驗學校以人工智能探究為(wei) 特色,著力構建校本課程體(ti) 係,推動人工智能與(yu) 課程深度融合。中科大附中獨墅湖學校早在2018年就開始做人工智能課程研發,學校與(yu) 科技企業(ye) 開展合作共建,人工智能創新實驗室、動感飛行模擬器體(ti) 驗區、VR課程體(ti) 驗中心……如今,學校人工智能教育氛圍無處不在。
“人工智能教育的目的不是取代教師”
江蘇人工智能教育起步較早,在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領域一直走在全國前列,無論頂層設計還是課程開發,都積攢了一定的“本土經驗”。
記者梳理發現,2022年發布的《江蘇省“十四五”教育信息化發展專(zhuan) 項規劃》就曾提到,開發涵蓋不同階段、相互銜接、體(ti) 係化的人工智能課程資源,逐步普及人工智能教育。
同時,圍繞信息技術課程建設,省內(nei) 中小學此前也在國內(nei) 率先開設了“物聯網”“人工智能”“編程教育”等相關(guan) 課程,人工智能教育教學的“種子”實際早被種下。但處在“萌芽”期的人工智能教育,成長中也難免有磕絆。
首先,人工智能教育需要擺脫“是不是噱頭”的社會(hui) 質疑。“解決(jue) 相關(guan) 問題,就必須正視普及難度較大的短板!”劉向永提醒,受傳(chuan) 統教育觀念和實驗設備器材製約,人工智能教育雖在部分區域和學校開展情況較好,但大範圍普及仍需跨越“觀念鴻溝”。同時,針對人工智能教育的規範化管理,也要進一步加強。“加快推進人工智能教育治理規範化和法治化,充分研判技術發展給教育事業(ye) 帶來的規則衝(chong) 突、社會(hui) 風險、倫(lun) 理挑戰。”劉向永直言,隻有充分消除後顧之憂,人工智能才能把為(wei) 教育帶來新動能的可能性,轉為(wei) 現實。
其次,采訪中也有教師將人工智能進課堂比作“狼來了”,因擔心在“技術海嘯”下被取代,心生抵觸。
“人工智能教育的目的,不是取代教師,而是加強教師、學生與(yu) 人工智能協同教學,使教育走向‘個(ge) 性化學習(xi) ’,因材施教。”劉向永認為(wei) ,如果懼怕改變,老師們(men) 隻會(hui) 用“老一套”固化傳(chuan) 統教學方式,“但最終‘落伍’的是老師、學生,以及民族的未來。”
“任何事物都要辯證地思考和運用,雖然決(jue) 定不了技術升級,但我們(men) 希望用教育的理念和需求引導人工智能教育軌道走向更理想的方向。”南京市電化教育館副館長張元寧說。
“人工智能教育基地並非‘一評了之’”
全國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單出爐後,如何畫出更多學校參與(yu) 的“同心圓”?
采訪中,一些業(ye) 內(nei) 人士呼籲盡快打出推動人工智能教育發展的政策“組合拳”,讓各校對於(yu) 人工智能教育的探索和實施“有據可依”。同時,樹立更多省級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校和樣板校,加強省級和地方主管部門對於(yu) 人工智能教育的評價(jia) 和督導,規範人工智能教育課程研發,豐(feng) 富教學配套資源、在線數字資源,加強人工智能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支持建立一批標準化區域人工智能教育中心。
“對學校來講,人工智能教育基地並非‘一評了之’。”中科大附中獨墅湖學校小學教務處副主任章陳斌認為(wei) ,人工智能課程體(ti) 係可以在內(nei) 容上深挖精度。與(yu) 此同時,完善人工智能課程評價(jia) 體(ti) 係,“一門課程不僅(jin) 僅(jin) 是上完這麽(me) 簡單,而是要通過科學的課程評價(jia) 體(ti) 係,提升學生科學素養(yang) 。”
當前,中科大附中獨墅湖學校已與(yu) 中科大蘇州高等研究院軟件學院展開共建。在高校專(zhuan) 家指導下,課程團隊重新規劃和更新了更為(wei) 豐(feng) 富適切的九年製人工智能教育體(ti) 係,課程實施思路更加明晰。
“接下來,學校打算用人工智能技術設計開發體(ti) 育遊戲,充實學生的課間活動,並完善作業(ye) 設計,自動生成錯題本等。”李有翔說。
教學方式變革,為(wei) 教師隊伍教學素養(yang) 的提升帶來機遇。在南京曉莊學院教師教育學院副教授劉娟娟看來,人工智能教育不僅(jin) 能拓展教師的思維方式,激發教學潛能,“而且從(cong) 更高站位審視教育教學,也能進一步拓寬教師的育人格局,為(wei) 賡續百年大計提供無限可能。”
“下一步,教育部門將培訓相關(guan) 老師,內(nei) 容包括舉(ju) 辦專(zhuan) 家講座、前往省外基地校學習(xi) 等,更好地為(wei) 課堂提質增效打基礎。”南京市電化教育館應用推廣部主任吳昱寰說。(葛靈丹 李睿哲 程曉琳)
來源:新華日報·交匯點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