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新動能(科技視點·走近新質生產力②)

發布時間:2024-03-12 09:48: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提出,打造生物製造、商業(ye) 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幹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

  商業(ye) 航天,是指在市場化原則下,通過商業(ye) 化方式運作參與(yu) 航天事業(ye) 發展,探索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市場化、商業(ye) 化新機製。近年來,我國商業(ye) 航天已從(cong) 初創期轉入快速發展時期,成為(wei) 中國航天事業(ye) 的重要補充,為(wei)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注入新動能。

  商業(ye) 航天產(chan) 業(ye) 迸發活力,展示巨大市場規模潛力

  新年伊始,山東(dong) 海陽附近海域,伴隨著巨大的轟鳴聲,由東(dong) 方空間公司自主研製的引力一號遙一商業(ye) 運載火箭從(cong) 海上發射船騰空而起,將搭載的3顆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飛行試驗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引力一號創造了全球最大固體(ti) 運載火箭的紀錄,通過火箭構型及捆綁技術創新,在維持可便捷操作的火箭高度基礎上,將火箭運載能力從(cong) 1至2噸提升到5至6噸,發射成本降低30%以上,為(wei) 大規模衛星星座建設提供便利,擴充了我國中低軌衛星多樣化、規模化發射的能力,進一步豐(feng) 富了我國運載火箭型譜。

  引力一號的成功發射,是我國商業(ye) 航天快速發展的一個(ge) 縮影。日前發布的《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shu) (2023年)》顯示,2023年我國共完成26次商業(ye) 發射(含拚車和搭載),占全年發射的39%,成功25次,發射成功率達96%。

  專(zhuan) 家表示,我國商業(ye) 航天從(cong) 無到有,蓬勃發展,初步形成了產(chan) 業(ye) 體(ti) 係和市場體(ti) 係。當前,在火箭發射、衛星總體(ti) 生產(chan) 製造和衛星應用服務等細分領域都有一定數量的民營公司進入,各個(ge) 商業(ye) 航天頭部企業(ye) 均在火箭和衛星研製、星座部署、數據服務等方麵顯示出各自的特點與(yu) 發展趨勢。

  商業(ye) 航天發展持續推動航天技術進步。在較為(wei) 靈活的市場機製下,商業(ye) 航天能夠充分地進行技術探索和創新。去年,長光衛星自研的吉林一號高分06星等41顆衛星成功發射,創造我國航天單次發射衛星數量最多的紀錄;由銀河航天承擔研製的4顆幹涉合成孔徑雷達衛星成功組成國際上首個(ge) 四星編隊飛行的X波段幹涉合成孔徑雷達對地成像係統,該組衛星在軌構成國際上首個(ge) 車輪式衛星編隊;藍箭航天自研的朱雀二號火箭成功發射,成為(wei) 全球首款連續入軌的液氧甲烷火箭;星際榮耀自研的雙曲線二號驗證火箭完成第二次飛行試驗任務,實現了國內(nei) 首次可複用火箭的複用飛行……多個(ge) “首次”體(ti) 現出商業(ye) 航天豐(feng) 富多元的研發路線和創新方向,有力促進了航天科技的整體(ti) 進步。

  借助衛星通信功能,即使在無人區也能撥打電話發送消息;商業(ye) 低軌衛星在地震等災情發生後能夠第一時間對地麵進行影像覆蓋,為(wei) 應急救援提供支持。長光衛星型號總設計師鍾興(xing) 舉(ju) 例,遙感衛星的商業(ye) 化使國產(chan) 遙感數據獲取能力進入國際一流行列。每平方公裏的衛星遙感數據價(jia) 格,已經由原來的四五百元降到現在的十幾元。鍾興(xing) 認為(wei) ,商業(ye) 航天幫助破解衛星發射成本高和發射頻率低的問題,助力實現大規模發射衛星,加快進行星座組網,為(wei) 經濟社會(hui) 和百姓生活創造更多便利。

  與(yu) 銀河航天合作前,重慶大學機械傳(chuan) 動國家重點實驗室副教授、重慶精剛傳(chuan) 動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俊陽的科研團隊已經做了很多關(guan) 於(yu) 諧波減速器方麵的國家項目,儲(chu) 備了大量相關(guan) 技術,但並沒有實現市場化產(chan) 業(ye) 化應用。銀河航天提出的核心部件降低成本的需求,直接促進了李俊陽及其團隊通過產(chan) 學研用融合的技術攻關(guan) 。雙方密切合作,完成了相關(guan) 產(chan) 品交付和應用。如今,李俊陽的公司已成為(wei) 諧波減速器在航天應用領域的供應商。

  銀河航天首席科學家張世傑認為(wei) ,航天產(chan) 業(ye) 的發展動力既有國家任務的牽引,也有商業(ye) 需求和應用的推動,從(cong) 而促進科技公司作為(wei) 創新主體(ti) 不斷發展,社會(hui) 資本加速注入。

  專(zhuan) 家表示,商業(ye) 航天產(chan) 業(ye) 迸發活力,展示出了巨大的市場規模潛力。高頻次的商業(ye) 發射將成為(wei) 發展趨勢,密集的火箭發射將帶動商業(ye) 衛星數量實現指數級的提升,組網式建設低軌衛星星座將成為(wei) 商業(ye) 衛星發展的重要趨勢。

  不斷研發新技術、創造新模式,沿著技術創新鏈迅速推動產(chan) 業(ye) 創新

  去年7月,由藍箭航天自主研製的、全球首枚成功入軌的液氧甲烷火箭朱雀二號遙二運載火箭一飛衝(chong) 天,填補了國內(nei) 液氧甲烷火箭的技術空白,標誌著我國運載火箭在新型低成本液體(ti) 推進劑應用方麵取得突破。

  創新是商業(ye) 航天發展的基因。受訪專(zhuan) 家表示,商業(ye) 航天領域降低成本的重要前提,是保證產(chan) 品性能、可靠性與(yu) 壽命,這勢必通過大量技術創新迭代來突破。“在商業(ye) 航天這個(ge) 新賽道,技術過硬,腰杆才能挺得直,步伐才能邁得快。”業(ye) 內(nei) 人士如是說。

  中科宇航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打造了近萬(wan) 平方米的試驗中心,覆蓋運載火箭研製的各項試驗需求;東(dong) 方空間公司超八成員工為(wei) 研發人員;長光衛星截至目前累計研發投入經費已超過13億(yi) 元……各方對科技創新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在科技創新的有力支撐下,商業(ye) 航天不斷研發新技術、創造新模式,沿著技術創新鏈推動產(chan) 業(ye) 創新,加快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

  例如,長光衛星通過科技創新持續突破“星載一體(ti) 化”整星設計製造技術,在保證亞(ya) 米級衛星性能指標隻升不降的前提下,吉林一號衛星已從(cong) 初代的400公斤級降至20公斤級,研製成本也降至原來的1/20,為(wei) 商業(ye) 衛星的快速組網建設打下了基礎;力箭一號固體(ti) 運載火箭和力箭二號液體(ti) 運載火箭采用新的研製模式,可以大幅降低研製費用的投入,模塊化的設計讓火箭的快速交付成為(wei) 可能;我國首款柔性太陽翼平板式通信衛星銀河航天靈犀03星突破了太陽電池的壓緊防護、高收納比展開機構等多項創新技術,為(wei) 後續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加強關(guan) 鍵核心技術研發,推動商業(ye) 航天高質量發展

  放眼全球,商業(ye) 航天正成為(wei) 各國搶占經濟科技競爭(zheng) 製高點和發展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戰略選擇。我國商業(ye) 航天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近年來,國家和地方出台了一係列相關(guan) 政策,大力支持商業(ye) 航天發展。

  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guan) 於(yu) 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製鼓勵社會(hui) 投資的指導意見》,提出“鼓勵民間資本參與(yu) 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2015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發布《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引導社會(hui) 資本參與(yu) 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北京、上海、湖南等多個(ge) 省(市)出台辦法、規劃、行動方案,推動商業(ye) 航天產(chan) 業(ye) 布局落地。

  我國航天創新成果豐(feng) 碩,航天人才儲(chu) 備豐(feng) 厚,為(wei) 商業(ye) 航天提供了良好支撐。同時,我國擁有全球最為(wei) 豐(feng) 富的市場需求和應用場景,可提供商業(ye) 航天巨大的技術轉化市場和消費市場。

  專(zhuan) 家認為(wei) ,推動商業(ye) 航天高質量發展,必須加強關(guan) 鍵核心技術研發。

  火箭領域,中科宇航副總裁、力箭二號總指揮楊浩亮表示,要在火箭發動機技術、材料科技和數字化領域進行創新和升級,持續提升發動機的推進效率,實現更高的可靠性;研發新型輕量且高強度的材料,引入自動化與(yu) 數字化技術,進一步提高運載火箭的性能;加快設計和製造更耐用的火箭組件,實現多次發射和重複使用,從(cong) 而大幅降低發射成本。

  衛星領域,張世傑表示,隨著微電子、現代通信、新能源等產(chan) 業(ye) 的發展,衛星工業(ye) 化的趨勢愈加明顯;同時要在前沿技術創新上持續發力,專(zhuan) 注於(yu) 相控陣天線、星上大能源、數字處理載荷等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打造更高性能的輕量化衛星平台。

  與(yu) 此同時,要盡快在商業(ye) 航天領域建立產(chan) 學研合作機製。東(dong) 方空間首席財務官、市場開發中心總經理史聖卿認為(wei) ,要通過企業(ye) 、高校、研究機構的合作共享資源、共同研發,加速科技創新。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的企業(ye) 還要加強合作與(yu) 協調,包括火箭發射、衛星製造、數據處理和應用服務等,實現產(chan) 業(ye) 集群效應,充分挖掘航天技術在農(nong) 業(ye) 、林業(ye) 、海洋、災害預警等領域的應用,拓寬商業(ye) 航天的應用市場。

  目前,以低軌星座為(wei) 代表的太空新基建正在加速建設。相信隨著商業(ye) 航天政策進一步落地,產(chan) 業(ye) 關(guan) 鍵資源擴大開放、市場準入門檻持續降低,商業(ye) 航天創新主體(ti) 的活力將不斷激發,為(wei)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作出更大貢獻。

  《 人民日報 》( 2024年03月12日 17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