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蕪湖:高水平科創助推產業高質量發展

發布時間:2024-03-13 10:45:00來源: 蕪湖日報

  在近日舉(ju) 行的全省科技創新大會(hui) 上,蕪湖可謂星光熠熠。蕪湖市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蕪湖研究院、長三角信息智能創新研究院、蕪湖哈特機器人產(chan) 業(ye) 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三家市校共建研究院獲“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工作突出的企業(ye) 和科研機構”表揚。

  近年來,蕪湖堅定不移走“產(chan) 業(ye) +科創”的路子,在場景應用、技術攻關(guan) 、成果轉化、人才引育上持續發力,構建起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市場為(wei) 導向、產(chan) 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體(ti) 係,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推動高水平研發賦能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以新需求新供給加速成果轉化

  形成高質量的生產(chan) 力,需要以新供給與(yu) 新需求高水平動態平衡為(wei) 落腳點。蕪湖哈特機器人產(chan) 業(ye) 技術研究院瞄準機器人產(chan) 業(ye) 發展需求和機器人技術創新體(ti) 係要求,在蕪湖擔起了技術研發、人才培養(yang) 與(yu) 團隊建設、公共服務、科技成果轉化與(yu) 產(chan) 業(ye) 孵化四大任務。

  “作為(wei) 市政府公共研發平台,我們(men) 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ti) 產(chan) 業(ye) 和產(chan) 業(ye) 鏈上,助力蕪湖改造提升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培育壯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布局建設未來產(chan) 業(ye) 。”哈特機器人產(chan) 業(ye) 技術研究院科技項目管理處主任汪偉(wei) 介紹說,研究院已建成一支80餘(yu) 人的高層次技術研發團隊,獲批省級以上科研平台13個(ge) ,其中國家級平台5個(ge) ,引進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22個(ge) ,申請知識產(chan) 權600餘(yu) 項。其中郭景傑教授團隊落戶蕪湖後成立了安徽哈特三維科技有限公司,其3D打印技術製造應用在2022北京冬奧會(hui) 主火炬上;孵化的產(chan) 業(ye) 團隊,有效補齊安徽瑞祥工業(ye) 有限公司技術短板,實現產(chan) 值超1億(yi) 元。研究院還與(yu) 哈工大、安師大、安工程等高校共建研究生培養(yang) 基地,培養(yang) 研究生260餘(yu) 人,引進來蕪就業(ye) 大學生120餘(yu) 人。

  目前,蕪湖哈特機器人產(chan) 業(ye) 技術研究院已在蕪湖服務企事業(ye) 單位200餘(yu) 家,提供技術300餘(yu) 項,開展產(chan) 學研項目和課題30餘(yu) 項,簽訂合作合同總額超億(yi) 元。它先後助力埃夫特機器人打造行業(ye) 第一品牌;有效解決(jue) 信義(yi) 玻璃節能降耗難題;提高奇瑞公司生產(chan) 效率進一步實現精益化生產(chan) ;為(wei) 安徽工程大學引進特聘教授和博士10餘(yu) 人……

  人工智能賦能城市治理產(chan) 業(ye) 升級

  以創新為(wei) 第一動力,才能形成高科技的生產(chan) 力。長三角信息智能創新研究院,聚焦大數據、人工智能的基礎研究與(yu) 應用研發,以“AI+”賦能蕪湖城市治理和產(chan) 業(ye) 升級。

  5年來,長三角信息智能創新研究院圍繞“打造一流的先進技術研發中心、科技成果轉移中心、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孵化基地、高端人才培養(yang) 基地”的建設目標持續發力,服務蕪湖龍頭企業(ye) 、首位產(chan) 業(ye) 。目前,累計申報知識產(chan) 權190項,承擔國家、省、市科研項目近20項,引進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18個(ge) ,孵化招引科技型企業(ye) 26家,每年培養(yang) 碩士研究生30名。

  “我們(men) 依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雄厚的科研實力,堅持‘開門做科研’,把研究做在產(chan) 業(ye) 上、應用端,既有前瞻思維導向,又有現實需求指向。”該院應用研發部部長毛建博士介紹說,研究院自研的工業(ye) 先進控製軟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在關(guan) 鍵核心技術上實現國產(chan) 替代。在海螺集團推廣使用後,每年每條生產(chan) 線節能降耗帶來的收益最高可達200萬(wan) 元以上,未來年度總效益有望超1億(yi) 元。

  與(yu) 此同時,各實驗室在醫學病理、金融科技、社會(hui) 治理、數字創意等領域均實現應用落地服務本土產(chan) 業(ye) 。比如,人工智能通過輔助閱片,累計服務蕪湖及周邊地市完成超18萬(wan) 例宮頸癌樣本篩查任務。而“麵向精準基層治理的城市畫像平台研發與(yu) 應用”項目,更是被列入工信部大數據產(chan) 業(ye) 發展試點示範項目,相關(guan) 研究成果成功應用於(yu) 弋江區濱江社區、繁昌區繁陽鎮、南陵縣等。通過建立全息數據底座,實現人房底數清目標;基礎上擴展老人、孕婦、殘疾人等百類標簽,可依據基層工作需求動態調整。建立全科網格工作體(ti) 係,常態更新轄區數據,解決(jue) 群眾(zhong) “急難愁盼”問題,有效提升基層精細化管理水平。

  微電子研究突破“卡脖子”技術

  更高素質的勞動者是新質生產(chan) 力的第一要素,更高技術含量的勞動資料是新質生產(chan) 力的動力源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蕪湖研究院是蕪湖超前部署的微電子領域人才培養(yang) 與(yu) 科學研究平台,為(wei) 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提供第三代半導體(ti) 、汽車電子、機器人及智能製造等方麵的共性技術研究服務。

  “攻克‘卡脖子’技術唯有自主創新搶灘‘硬科技’,通過培養(yang) 更專(zhuan) 業(ye) 的高端人才,推深做實創新研發,加快成果轉化。”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蕪湖研究院副院長、教授王東(dong) 說。近年來,研究院建成郝躍院士安徽省院士工作站,累計引進碩士或副高級以上人才67人,並承擔國家發改委全創改任務——協助蕪湖學院建設微電子學科,招收本科生678人。光子學博士黃永,從(cong) 法國留學歸國後進入浙江大學現代光學儀(yi) 器國家重點實驗室從(cong) 事博士後研究。他於(yu) 2020年加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蕪湖研究院,帶領團隊專(zhuan) 注於(yu) 寬禁帶半導體(ti) 材料及器件製備和檢測,已服務全國企業(ye) 及高校科研院所上百家。

  “我們(men) 依托專(zhuan) 業(ye) 人才和稀缺設備,麵向蕪湖本地企業(ye) 提供行業(ye) 技術攻關(guan) 、檢驗檢測、設備共用等支撐與(yu) 服務,相繼試製成功超寬禁帶半導體(ti) 、6英寸金剛石材料等產(chan) 品,打破美國封鎖,填補國內(nei) 空白,近兩(liang) 年對外服務超600次。”王東(dong) 告訴記者,西電在蕪湖與(yu) 奇瑞、埃泰克、熙泰、芯思維等企業(ye) 成立聯合實驗室,為(wei) 企業(ye) 解決(jue) 技術難題50餘(yu) 項;組織科研團隊立項產(chan) 學研項目46項,節約企業(ye) 研發成本近千萬(wan) 元,產(chan) 生經濟效益超億(yi) 元。研究院還累計申請專(zhuan) 利332項,授權專(zhuan) 利98項,引進孵化高層次人才團隊16支、企業(ye) 13家,產(chan) 生經濟效益近4億(yi) 元。

  創新的本質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chan) 函數”。今天的蕪湖深刻認識到,企業(ye) 的腰杆硬不硬,產(chan) 業(ye) 的地基牢不牢,很大程度上取決(jue) 於(yu) 科技創新的意識和能力。

  “沒有科技創新,就沒有產(chan) 業(ye) 質變,也無法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市產(chan) 業(ye) 創新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林斌表示,將把握好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精髓要義(yi) ,引導更多科研平台因地製宜、積極探索、拓展應用,以解決(jue) 實際問題為(wei) 導向進一步做好創新大文章,實現產(chan) 業(ye) 鏈與(yu) 創新鏈的良性循環,不斷催生新產(chan) 業(ye) 新模式新動能,持續推動蕪湖經濟向“高”攀登、向“新”而行。(王世寧)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