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謀劃到位,實幹到底(現場評論)

發布時間:2024-03-14 10:36: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今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十周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卻瓣瓣同心。”十年來,京津冀堅持一張圖規劃、一盤棋建設、一體(ti) 化發展,不斷書(shu) 寫(xie) 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本版今起推出係列評論,從(cong) 不凡曆程探尋經驗啟示,為(wei) 更好推動區域協同發展凝心聚力。

  ——編 者

  

  戰略擘畫從(cong) 藍圖變實景,成就成在高起點規劃,實就實在高標準高質量建設

  

  城市有“體(ti) 檢”,城市規劃實施也有“體(ti) 檢”嗎?

  在北京市規劃展覽館,回眸十年來京津冀協同發展取得的顯著成就,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hui) 的有關(guan) 同誌感受真切:“規劃一直發揮重要引領作用。2018年起,我們(men) 連續6年開展北京城市總體(ti) 規劃實施體(ti) 檢評估工作,總結成效、發現問題、提出建議,其中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重要部分。”

  另一位同誌分享了身邊的案例:有朋友來北京看病,幾個(ge) 月沒有掛上號,卻在河北省張家口市的醫院輕鬆約上同一個(ge) 專(zhuan) 家,很快做完了手術。得益於(yu) 京津冀協同發展,醫療、教育、產(chan) 業(ye) 等優(you) 質資源,在三地加速流動共享。

  聚力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謀在前處、幹在實處,推動協同發展的空間日益拓展、動力更為(wei) 強勁。這印證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深刻判斷:“黨(dang) 中央關(guan) 於(yu) 京津冀等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是符合我國新時代高質量發展需要的,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有效途徑。”

  京津冀協同發展,行進在時代之中、曆史之中。一直以來,“北京吃不完,天津吃不飽,河北吃不著”的情況客觀存在。如何破解難題,推進高質量發展,為(wei) 區域協調發展打開新的空間?必須找準突破口,“動一動外科手術”。應時而動、順勢而為(wei) ,這方熱土以協同發展為(wei) 指引,沿著目標同向、措施一體(ti) 、功能互補、利益相連的路子堅定往前走。

  謀劃越科學,施工越精準。在21.6萬(wan) 平方公裏土地上謀篇落子,需要以係統思維算大賬。先看人口,北京中心城區常住人口,2022年末較2015年高點減少202.9萬(wan) 人。再看產(chan) 業(ye) ,京津冀地區的一、二、三產(chan) 業(ye) 構成,由2013年的6.2∶35.7∶58.1變化為(wei) 2023年的4.6∶27.7∶67.7,十年間北京流向津冀的技術合同成交額超過2800億(yi) 元……疏解承接、結構調整、空間優(you) 化,加與(yu) 減、取與(yu) 舍、進與(yu) 退,無不折射著協同合作的深化。撫今追昔,戰略擘畫從(cong) 藍圖變實景,成就成在高起點規劃,實就實在高標準高質量建設。

  謀劃,貴在格局;落實,重在實效。在京津冀,居民持第三代社保卡就能在三地坐公交地鐵、看病結算。為(wei) 實現“一卡通”,三地在統一數據標準、接口規範、場景任務等方麵下足功夫。有同誌直言,不同地區的數字化發展程度不一,但隻要有助於(yu) 協同發展、惠及群眾(zhong) ,看準了就先幹起來,做好試點、分批推進。同時,幹就要真幹,幹出實績。十年來,區域經濟總量連跨5個(ge) 萬(wan) 億(yi) 元台階、達到10.4萬(wan) 億(yi) 元。2023年,北京、天津、河北的經濟總量,按不變價(jia) 格計算分別比上年增長5.2%、4.3%和5.5%。樹牢一盤棋思維和互補意識,貢獻各自長板、補足區域短板,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就能持續增強綜合實力、釋放發展活力。

  謀劃到位、實幹到底,意味著資源匯聚、力量凝聚。著眼未來,需要持續涵養(yang) 係統思維、大局觀念,千方百計把能調動的資源調動起來、將能發揮的優(you) 勢發揮出來。進一步推動協同發展走深走實,離不開頂層設計、中層統籌和基層執行的精準耦合。多方協作與(yu) 立體(ti) 協同、自上而下謀劃與(yu) 自下而上落實形成良性互動,才能迸發發展新動能。

  邁過道道坎、翻越層層嶺,方顯勃勃生機、滿滿活力。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的會(hui) 議室裏,京津冀協同發展聯合工作辦公室的三地工作人員道出心聲,“以前各自聯係,現在幹在一起”“一起謀劃發展,實現聯合融合”“更好的合作機製、更多的合作資源、更大的發展縱深”。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高效聚合眾(zhong) 智眾(zhong) 力,壓茬推進、久久為(wei) 功,京畿大地上的協同發展必將鋪展新的壯美畫卷。

  (作者為(wei) 本報評論部編輯)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