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院”裏有大文章(一號文件連連看⑥)
推廣科技小院模式,鼓勵科研院所、高校專(zhuan) 家服務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到“科技小院”一詞。
2009年,全國第一個(ge) 科技小院誕生,此後這一模式得到越來越多認可,截至目前全國各地已建立科技小院超1200個(ge) 。科技小院為(wei) 何受關(guan) 注?這個(ge) “小院”給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帶來了怎樣的改變?
從(cong) 高校到農(nong) 田——
為(wei) 農(nong) 民提供更多科技服務
在山東(dong) 省濱州市沾化區下窪鎮,棗農(nong) 丁太平最近多了一些新朋友——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沾化冬棗科技小院學生團隊。
“俺種冬棗挺多年了,第一次在田裏跟大學生打交道。”丁太平說,“今年初沾化冬棗科技小院在鎮裏成立,當時心想這地都沒有下過的學生娃能解決(jue) 啥。可一段時間處下來,他們(men) 還真解決(jue) 了一些困擾我很久的種植難題,特別是通過標準化種植,讓‘土方子’和新技術結合起來,效率提升了不少。”
據介紹,科技小院是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從(cong) 2009年開始探索創建的一種實用型複合人才培養(yang) 模式,即把農(nong) 業(ye) 專(zhuan) 業(ye) 的研究生派駐到生產(chan) 一線,在完成知識、理論學習(xi) 的基礎上,研究解決(jue)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中的實際問題,培養(yang) 農(nong) 業(ye) 高層次人才,服務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建設。截至目前,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已建立超200個(ge) 科技小院。
科技小院模式的推廣,吸引越來越多科研院所、高校加入,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是其中之一。2021年,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在陝西省鹹陽市涇陽縣成立涇陽蔬菜科技小院,服務鹹陽3個(ge) 縣、17家示範園區。
“‘小院’成立至今,已有50餘(yu) 名研究生、博士生在田間完成科研課題,培養(yang) 了30多名基層農(nong) 民技術員。”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副研究員、涇陽蔬菜科技小院首席專(zhuan) 家張明科對本報記者說,“小院”堅持研發、引進篩選新品種,研究高效栽培、設施土壤次生鹽漬化改良修複等技術。目前新品種新技術輻射到省內(nei) 的三原、高陵、禮泉等12個(ge) 縣(區)以及青海、寧夏等省份,累計推廣麵積152萬(wan) 多畝(mu) ,新增經濟效益超2億(yi) 元。
支持政策也相繼推出。近年來,科技小院模式多次寫(xie) 入中辦、國辦以及科技部、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等發布的重要文件。2022年,《關(guan) 於(yu) 支持建設一批科技小院的通知》對外發布,確定對68個(ge) 單位的780個(ge) 科技小院予以支持建設,推動科技力量支撐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為(wei) 農(nong) 民提供零距離、零時差、零費用、零門檻的科技服務。
“10餘(yu) 年來,科技小院走出了一條科學家與(yu) 農(nong) 民深度融合、科技與(yu) 產(chan) 業(ye) 緊密結合的新路徑,激發了農(nong) 民增收致富的潛力,為(wei) 鄉(xiang) 村培養(yang) 出了一支‘帶不走’的高素質農(nong) 業(ye) 人才隊伍。”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鍾登華說。根據全國科技小院服務管理平台數據,截至今年3月12日,全國已有74個(ge) 培養(yang) 單位成立超1200個(ge) 科技小院,涉及專(zhuan) 家總數2700餘(yu) 人,研究生超5200人。另據不完全統計,科技小院已先後引進創新了284項農(nong) 業(ye) 綠色生產(chan) 技術,推廣應用技術的麵積累計5.66億(yi) 畝(mu) ,增收節支累計達700多億(yi) 元。
從(cong) 曲周到非洲——
“小院”經驗與(yu) 更多國家分享
科技小院不僅(jin) 在全國遍地開花,還走出國門,與(yu) 世界分享中國經驗。
2021年至2023年,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連續向全球推廣科技小院模式,稱其是在生產(chan) 一線賦能小農(nong) 戶的典型案例。去年9月,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官員塞爾瓦拉吉來到中國第一個(ge) 科技小院誕生地河北省曲周縣,了解到當地農(nong) 民懂技術、懂市場,村民一畝(mu) 地年收益超過2800元人民幣,他讚歎:“非常了不起!這展現了科技小院向全世界推廣的價(jia) 值。”
在非洲東(dong) 南部,馬拉維共和國2000多萬(wan) 人口中約80%屬於(yu) 小農(nong) 戶。這裏土壤貧瘠、肥料匱乏,缺少現代農(nong) 業(ye) 技術,主要作物玉米的畝(mu) 產(chan) 不到200公斤。2019年,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開辦中非科技小院班,為(wei) 解決(jue) 當地小農(nong) 戶生產(chan) 問題培養(yang) 青年科技人才,馬拉維農(nong) 藝師非裏成為(wei) 了“小院”班的一名研究生。
去年11月,馬拉維新建3個(ge) 科技小院。非裏憑借幾年的學習(xi) 與(yu) 經驗積累,成為(wei) 馬拉維卡鬆古縣裏薩薩茲(zi) 科技小院的負責人,在當地複製推廣中國的科技小院模式。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目前,中非科技小院班已為(wei) 10多個(ge) 非洲國家培養(yang) 了72名農(nong) 學類研究生。當地農(nong) 民表示:“非常歡迎科技小院來到我們(men) 這裏,希望‘小院’能帶來實用技術,幫助我們(men) 種出更多糧食。”
不僅(jin) 在非洲,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牽頭成立“絲(si) 綢之路農(nong) 業(ye) 教育科技創新聯盟”,已有18個(ge) 國家的106所科教單位和企業(ye) 加盟。張明科介紹,學校負責品種、產(chan) 品、技術的研發和人才支持,當地政府組織開展訂單式生產(chan) ,中資企業(ye) 負責成果示範和產(chan) 品收購,實現產(chan) 學研用深度融合。“下一步,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將與(yu) 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相關(guan) 國家的農(nong) 業(ye) 部門以及企業(ye) 等合作建立更多的科技小院,培養(yang) 更多願意在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一線紮根創業(ye) 的青年。”張明科說。
從(cong) 1.0到3.0——
加強多方協作
如何進一步推動科技小院發展,更好服務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
200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張福鎖團隊在曲周探索成立科技小院,如今他還在進行新的探索。“前不久我們(men) 在曲周開啟了一場‘科技大會(hui) 戰’,第一件事就是創建‘綠色噸半糧田’,即通過綠色高效農(nong) 業(ye) 技術,使每畝(mu) 地全年生產(chan) 1噸半糧食。”張福鎖說,隨著高效用肥、病蟲草害多元高效綠色防控等一係列新技術落地,曲周縣農(nong) 民的收成更好了、錢包更鼓了。
張福鎖介紹,最開始,科技小院主要幫扶農(nong) 戶進行種植技術更新和升級,是1.0的精準幫扶模式。後來,小院增加了助力脫貧攻堅的工作,助推產(chan) 業(ye) 興(xing) 農(nong) ,升級到2.0產(chan) 業(ye) 扶貧模式。如今,小院接續和升級脫貧攻堅中的經驗,為(wei) 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貢獻力量,是3.0模式。
推廣科技小院模式,更多力量加入其中。2022年,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與(yu) 互聯網平台拚多多開展合作,以全國研究生創新實踐大賽的形式推出“拚多多杯”科技小院大賽,為(wei) 年輕的技術工作者搭建平台,交流、比拚科研、產(chan) 業(ye) 相關(guan) 創新成果。
今年1月7日,“拚多多杯”第二屆科技小院大賽決(jue) 賽閉幕,來自全國22所院校的46支隊伍、近200名師生參賽,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褚橙科技小院、西南大學重慶銅梁蔬菜科技小院、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江蘇如皋水稻科技小院等多個(ge) 團隊脫穎而出。拚多多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未來拚多多將加大農(nong) 研投入,為(wei) 廣大青年深入農(nong) 村生產(chan) 一線提供實際的助力,吸引更多優(you) 秀人才投身農(nong) 業(ye) 。
地方支持也在加大。近日,北京市通州區發布《通州區“北京科技小院”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三年行動計劃》,提出要實現涉農(nong) 鄉(xiang) 鎮科技小院全覆蓋。按照“一院一策”原則,逐個(ge) 製定科技小院建設發展指南,明確產(chan) 業(ye) 發展方向,因地製宜打造特色小院,提高輻射帶動能力,每個(ge) 科技小院3年內(nei) 至少輻射帶動4個(ge) 村。同時依托不同區域資源稟賦,加大政策支持與(yu) 產(chan) 業(ye) 扶持力度,發展壯大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
“推廣科技小院模式,需要跟政府、企業(ye) 以及更多社會(hui) 力量加強協作,爭(zheng) 取更多支持,擴大人才培養(yang) 規模,加強規範管理,精準服務‘三農(nong) ’。”張明科說,“我們(men) 希望老師和學生的工作能更好服務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不僅(jin) 改變鄉(xiang) 村的生產(chan) ,也改變鄉(xiang) 村的生活以及鄉(xiang) 村人的精神風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