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創新鏈的好技術到產業鏈的新應用(科技自立自強)
科技成果轉化是連接研究和生產(chan) 的重要橋梁,也是培育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重要環節。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企業(ye) 自身直接研發形成成果轉化,院校和企業(ye) 形成共同體(ti) ,這樣的趨勢、方向是對的,要快馬加鞭,把激勵、促進政策進一步抓好。
如何打通堵點,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各地區各部門探索製度創新、院企合作、強化激勵等方式,推動創新鏈與(yu) 產(chan) 業(ye) 鏈深度融合,為(wei) 加快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培育新動能。
——編 者
“樓上”創新、“樓下”創業(ye) ,前沿技術與(yu) 市場需求高效對接
在廣東(dong) 深圳光明科學城的深圳市工程生物產(chan) 業(ye) 創新中心,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材料合成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鍾超有兩(liang) 重身份——既是科學家,也是企業(ye) 家。
創新中心實行“樓上樓下創新創業(ye) 綜合體(ti) ”模式,“樓上”的科研人員利用大設施開展原始創新研究,“樓下”的創業(ye) 人員對原始創新進行工程技術開發和中試轉化。1.2萬(wan) 多平方米的建築麵積裏包含了入駐企業(ye) 辦公室、共享實驗室以及會(hui) 議室等配套設施。
“這種模式不僅(jin) 有助於(yu) 前沿技術與(yu) 市場需求的高效對接,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也能激勵人才培養(yang) ,為(wei) 科研人員提供科研成果轉化的更多可能性。”鍾超說。
“把好點子在實驗室裏變成新技術,為(wei) 培育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提供技術支撐。”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鄭海榮說,讓實驗室裏的新技術成為(wei) 培育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新動能,需要一個(ge) 好的轉化機製,使原創性、顛覆性技術盡快與(yu) 產(chan) 業(ye) 結合起來,真正變成生產(chan) 力。而深化產(chan) 學研合作,能有效破解科技創新與(yu) 產(chan) 業(ye) 創新之間的供需矛盾,更好地把科技力量轉化為(wei) 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優(you) 勢。
不僅(jin) 是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在廣東(dong) ,不少高校、科研院所都堅持科教融匯、產(chan) 教融合,為(wei) 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貢獻力量。廣東(dong) 省科技廳黨(dang) 組成員、副廳長楊軍(jun) 介紹,目前廣東(dong) 有高新技術企業(ye) 7.5萬(wan) 家,近10萬(wan) 家企業(ye) 享受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優(you) 惠,孵化器、眾(zhong) 創空間均超過1000家。同時,廣東(dong) 全麵推進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打造集“有組織科研+有組織成果”轉化於(yu) 一體(ti) 的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樞紐,並持續優(you) 化高水平、多層次的實驗室和平台體(ti) 係,豐(feng) 富高質量科技成果源頭供給。
“這些年,越來越多的國家項目在鼓勵企業(ye) 與(yu) 科研人員共同開發,說明國家在大力支持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培育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新動能,這能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對於(yu) 發展前景,鍾超信心很足,“希望未來有更多高質量的創新成果能夠成功轉化。”
搭建平台、企業(ye) 研發,打通轉化“最初一公裏”和“最後一公裏”
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創新的重要一環,概念驗證則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一環。
“我們(men) 從(cong) 事超快激光微納加工領域研究,這是一個(ge) 集基礎研究與(yu) 應用一體(ti) 化的國際前沿領域,由於(yu) 技術門檻高,想要實現技術突破並轉化成適配市場的產(chan) 品,難度不小。”石理平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杭州研究院教授,在他看來,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如何驗證市場前景、評估產(chan) 業(ye) 化潛力等,都是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
去年初,他的項目入選浙江杭州市西電智能汽車電子概念驗證中心項目庫,中心為(wei) 他們(men) 提供了場地、政策、人才等多維度支持,從(cong) 進入概念驗證中心項目庫,到注冊(ce) 成立公司、產(chan) 品首次成功應用於(yu) 相關(guan) 防偽(wei) 技術驗證工作,再到收獲一係列訂單,全程隻用了1年。“中心非常了解初創企業(ye) 需要什麽(me) ,特別是從(cong) 概念孵化到企業(ye) 化運營,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指導,助力我們(men) 實現‘從(cong) 0到1’的突破。”石理平說。
為(wei) 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杭州已陸續建起30個(ge) 概念驗證中心,積極推動相關(guan) 企業(ye) 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初一公裏”。
在浙江寧波,持續強化企業(ye) 科技創新主體(ti) 地位,支持企業(ye) 研發投入,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轉化,打通新質生產(chan) 力關(guan) 鍵技術研發轉化的“最後一公裏”。
“有規模體(ti) 量、有技術沉澱,才能在風口來臨(lin) 時緊緊抓住。”寧波晶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軍(jun) 安介紹,該企業(ye) 聚焦金剛石在工業(ye) 領域的應用,不僅(jin) 在產(chan) 品、工藝裝備、加工裝備等方麵加大自主創新,也圍繞行業(ye) 需求持續迭代、拓展應用。
據了解,寧波90%以上的研發機構設在企業(ye) ,95%的上市公司和高新技術企業(ye) 都來自民營企業(ye) 。“我們(men) 得到了相關(guan) 部門的大力支持,近3年累計獲得市區兩(liang) 級各類研發獎勵和補助近千萬(wan) 元。”張軍(jun) 安說,“加快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就是要加快實現‘從(cong) 0到1’的原創性創新及‘從(cong) 0到100’的顛覆性創新。”眼下,在相關(guan) 部門的支持下,晶鑽金剛石產(chan) 業(ye) 園和高水平研發中心正從(cong) 設計藍圖變為(wei) 現實,這為(wei) 企業(ye) 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增強了信心。
目前,浙江通過深入實施數字經濟創新提質工程,全力實施先進製造業(ye) 集群培育工程,開辟壯大智能光伏、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等新賽道,推動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提質擴量,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增加值增長10%以上。
賦權改革、強化激勵,調動科研人員轉化積極性
安徽合肥市高新區,合肥知冷低溫科技有限公司生產(chan) 線上,工作人員正熟練地組裝著設備。“我們(men) 生產(chan) 的設備叫極低溫稀釋製冷機,是對量子計算機的芯片或者部件進行冷卻的設備,通過創造極低溫的環境,保證量子計算機穩定運行。”安徽大學物質科學與(yu) 信息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合肥知冷低溫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紹良說。
“經過近3年攻關(guan) ,我們(men) 在量子計算的極低溫製冷技術方麵取得了很大進展。如果沒有賦權改革,我們(men) 的成果產(chan) 業(ye) 化可能還需要很長時間。”王紹良說。
2021年3月,中科大作為(wei) 國家級試點,在安徽省率先啟動賦權改革,將傳(chuan) 統的“先轉化、再獎勵”模式,改為(wei) “賦權+轉讓+約定收益”新模式。這種模式既可簡化職務科技成果轉化時的國有資產(chan) 管理程序,有效吸引社會(hui) 資本、風險資本,也能規避相關(guan) 風險。安徽省還遴選了安徽大學等多家高校進行試點,積極探索。
從(cong) 2023年6月立項到10月初順利投產(chan) ,合肥知冷低溫科技有限公司從(cong) 無到有隻用了短短不到3個(ge) 月。截至目前,該公司已獲得相關(guan) 科學研究院及大學銷售合同金額500餘(yu) 萬(wan) 元,同時與(yu) 國內(nei) 多家大學、實驗室等單位達成意向訂單。
為(wei) 進一步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結合中科大試點經驗,安徽省科技廳、安徽省發改委等十部門近日聯合印發《安徽省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實施方案》,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和長期使用權。“以前科技成果轉化采用‘先轉化、後獎勵’模式,財政經費投入形成的科技成果,作為(wei) 國有資產(chan) 無法直接賦權給技術發明人,影響了科研人員轉化積極性。”安徽省科技廳成果轉化與(yu) 區域創新處副處長劉沛沛介紹。
針對此類問題,采用“賦權+轉讓+約定收益”的新模式,安徽通過改革職務科技所有權,把學校留存的所有權讓渡給科研團隊,科研團隊獲得全部知識產(chan) 權作價(jia) 入股,學校不持有轉化公司的任何股份,但是通過轉讓協議享有知識產(chan) 權的未來收益。根據近年來有關(guan) 單位創新能力、科技成果產(chan) 出等情況,最終106家單位參與(yu) 改革試點。“賦權改革的逐步深入,將為(wei) 科技成果轉化營造更好的政策環境。”劉沛沛說。
印發《“十四五”技術要素市場專(zhuan) 項規劃》,從(cong) 健全科技成果產(chan) 權製度、強化高質量科技成果供給等方麵推動成果轉化;印發《專(zhuan) 利轉化運用專(zhuan) 項行動方案(2023—2025年)》,對專(zhuan) 利轉化運用進行專(zhuan) 門部署;製定《高校和科研機構存量專(zhuan) 利盤活工作方案》,發揮市場和政府的協同作用,共同推動專(zhuan) 利成果更好更快地轉化為(wei) 現實生產(chan) 力……近年來,一係列部署,一項項探索,讓創新鏈的好技術變成產(chan) 業(ye) 鏈的新應用,科技創新正在成為(wei) 培育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新動能。
《 人民日報 》( 2024年03月13日 06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