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山水新畫卷(堅持“兩創” 鑄就輝煌)
山水文化,源於(yu) 中國人認識自然、理解人與(yu) 自然關(guan) 係的獨特方式。從(cong) 早期敬畏天地的山水崇拜,到此後澄懷觀道的山水寄懷,再到20世紀以來國家民族視野下的山水繪畫,山水文脈和山水精神曆經千年傳(chuan) 承不息,山水畫也成為(wei) 中國人精神世界的藝術表達。近年來,從(cong) 全國展到地域展,係列主題山水畫展反映出山水畫創作在回溯傳(chuan) 統、表現時代等方麵的新趨勢和新思考,彰顯新氣象。
創新藝術語言
千餘(yu) 年來,山水畫已成為(wei) 最能體(ti) 現中國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藝術理想的重要繪畫門類。隨著藝術研究不斷深入、藝術交流更加頻繁,當代山水畫家們(men) 自覺回溯傳(chuan) 統文脈,重識山水精神,積極探索傳(chuan) 統山水畫語言在新時代語境中的恰當轉化。
這一轉向,在近期山水畫展覽中得到清晰體(ti) 現。比如,中國國家畫院主辦的“山水畫創作的時代精神與(yu) 語言革新”學術研討會(hui) 暨提名展,通過學術研究與(yu) 創作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展開深度討論,既辨析創作中出現的新問題,又探討本體(ti) 語言與(yu) 時代精神的有效融合,積極引導當代山水畫在繼承傳(chuan) 統、反映時代精神上展開多元創新。像範揚的《白雲(yun) 生處有人家》等作品,筆墨運用和色彩揮灑率性又富有節奏感,以山水寫(xie) 生與(yu) 山水創作的同一性,表現平凡景致的生機、入古出新的活力。方向的《夜行》則描繪了夜幕下火車從(cong) 隧道中呼嘯而出的情景。畫麵上方,以積墨點染黑黢黢的山體(ti) ;畫麵下方,以線條勾勒山澗中的溪水,利用大麵積的墨色對比拉開畫麵層次。展出的15位山水畫家的百餘(yu) 幅作品,從(cong) 不同角度拓展筆墨表現形式,在當代城市生活中尋找山水之境,繪畫語言探索與(yu) 時代精神表達互為(wei) 表裏。
“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李可染變革中國畫的藝術理念,激勵著一代代山水畫家在傳(chuan) 承中不斷創新。由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館研究中心、江蘇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hui) 、中共徐州市委宣傳(chuan) 部聯合主辦的“萬(wan) 山紅遍——當代山水畫創作與(yu) 研究”活動,將“李可染作品展”與(yu) “當代山水二十家作品展”“全國山水畫名家邀請展”並置展出。3個(ge) 展覽配合3場“當代山水畫創作與(yu) 研究學術對話”,圍繞李可染的藝術思想和創作實踐,以及當代山水名家的作品展開,在厘清山水畫發展嬗變、文脈傳(chuan) 承、曆史沿革、學理認知的同時,深入探討當代山水畫如何守正創新。
新時代山水畫創作的轉向,體(ti) 現出山水畫家對時代精神的體(ti) 悟和思考。他們(men) 從(cong) 火熱的時代生活中萃取主題,創新藝術語言,認真探察藝術山水與(yu) 自然山水、本體(ti) 語言與(yu) 時代精神的內(nei) 在聯係,賦予山水畫更強的藝術表現力。
禮讚大美河山
新時代山水畫創作積極關(guan) 注現實,充分融入地方文化建設。從(cong) 表現新農(nong) 村到反映生態文明建設成就,美術工作者的創作視角從(cong) 對形式語言的追求轉向對藝術主題的挖掘,實現由“小我”情趣到“大我”情懷的躍升。
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顯著成就,為(wei) 山水畫創作注入新活力、新內(nei) 涵。很多山水畫家不再沉浸於(yu) 表現田園小景,而是以更宏闊的視野創作雄偉(wei) 壯麗(li) 的大山大水,反映現實,禮讚時代。由湖南省數十位美術工作者曆時3年通力完成的“大美瀟湘”大型係列中國山水畫創作工程,便是對瀟湘大地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曆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的生動呈現。創作成果匯集成展,《資潤江山》《澧水泱泱》《多彩瀏陽河》《沅水奔流韻瀟湘》等7幅長卷和30餘(yu) 件單幅作品,展現了湖南“一江一湖三山四水”的恢宏氣象,“瀟湘山水”這一傳(chuan) 統美學意象也實現了繪畫創作上的突破。尤其是7幅山水長卷作品氣勢宏大、連綿有致,或以水墨暈染,或輔以多種設色,在以往“瀟湘山水”側(ce) 重表現柔美抒情的審美意境外,增添了現代審美要素,表現了新時代湖湘大地山靈水秀之姿,美麗(li) 鄉(xiang) 村、活力新城等景致在秀美山水中隱現,繪就一幅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畫卷。泰山作為(wei) 五嶽之首,在中國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來,陳玉圃創作的歌詠泰山的係列巨製,表達了對大美河山的禮讚。畫麵中,千岩競秀、草木蔥蘢、雲(yun) 山霞映,意境高遠、氣韻靈動,一派磅礴氣象,生動展現了泰山的險絕和浩然之氣。這些作品體(ti) 現出當代山水畫家“為(wei) 祖國河山立傳(chuan) ”的藝術情懷和積極探索。
“仰之彌高”的氣魄和意境,在北宋全景式山水中得到充分展現,那些堅實宏偉(wei) 的山體(ti) 和靈活多變的皴法,依然是今天山水畫創作學習(xi) 的典範。許多創作者從(cong) 北宋山水畫中汲取營養(yang) ,來表現新時代的山水氣象。由中國美術家協會(hui) 等主辦的“江山如此多嬌——中國山水畫作品展覽”,倡導描繪祖國山河之美,其中不乏新人佳作。在單英的《大山新歌》中,巨大的山體(ti) 拔地而起,一座高架橋立於(yu) 崎嶇險峻的高山之上,連接起山上山下的村莊,以山勢之險襯托出百姓生活的便利。高麗(li) 娟的《隴原春早》通過頗具形式感的線條組構畫麵,灰白清冷的色調襯托著零星村落,遠景處一列高鐵呼嘯而過,似乎打破了隴中山水的寂靜,送去了“煙火生活”。其他展覽上的作品,如張複興(xing) 的《萬(wan) 壑樹參天》、徐衛國的《源遠流長》等,皆立象盡意,以嶄新的筆墨氣象展現大山大水的壯闊。一件件作品,借助對各地自然風貌之美的描繪,寄托著創作者對祖國河山的深厚情感。
宋代郭熙曾說,“山水,大物也”。通過近期山水畫展可以發現,新時代的山水畫家以更加廣闊的藝術視野、飽滿的情懷和蓬勃的創造力,傳(chuan) 承和弘揚山水畫的千古文脈,以“大我”之心禮讚大美河山,既為(wei) 時代進步寫(xie) 下生動注腳,又呼應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拓展文化空間
山水畫有著廣闊的拓展空間。如何進一步挖掘山水文化內(nei) 涵、激發山水畫創作活力?近期,形態多樣的山水畫展為(wei) 創作與(yu) 研究帶來啟示。
近年來,全國重點博物館、美術館都在積極開展館藏經典的活化與(yu) 利用,讓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滋養(yang) 現代藝術創作。中國美術館先後策劃的“墨韻文脈——遼寧省博物館、中國美術館藏古代山水畫展”“墨韻文脈——吉林省博物院藏古代繪畫精品展”,遼寧省博物館和北京畫院承辦的“丹青萬(wan) 象——齊白石和他的師友弟子們(men) ”跨年大展,均整合文博單位美術資源,通過精心策劃,對古代繪畫展開多維度、多層次挖掘與(yu) 解讀,讓更多經典作品以嶄新的方式出現在公眾(zhong) 麵前,既惠及大眾(zhong) ,也為(wei) 當下山水畫創作提供養(yang) 分。
詩與(yu) 畫作為(wei) 中國文化基因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已成為(wei) 中國人表達情誌的重要手段。詩畫合璧的中國畫,逐步發展成為(wei) 東(dong) 方藝術中獨樹一幟的文化形態和藝術樣式。探尋並傳(chuan) 承中華美學精神,重新思考“詩畫關(guan) 係”在當代繪畫發展中的價(jia) 值,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yi) 。自2020年浙江省文史研究館和中國美術學院舉(ju) 辦首屆“青山行不盡——唐詩之路藝術展”以來,該係列展已連續舉(ju) 辦4屆。三代學人、千餘(yu) 學子,曆時數月重走中國曆史上的“唐詩之路”,通過實地采訪、研討調查、交流合作等形式,以中國畫、油畫等諸多畫種,深入思考“詩畫本一律”的經典命題。許江的油畫《天台寫(xie) 生》組畫等作品,以詩和山水重溫浙江的自然、曆史與(yu) 人文,揮寫(xie) 山川美景,興(xing) 發新時代的勃然詩性,從(cong) 不同角度重新建立詩文與(yu) 山水的內(nei) 在聯係,探求詩境滋養(yang) 心靈和藝術的更多可能。
藝術教育始終是藝術發展的重要環節。全國高等藝術院校山水畫教學與(yu) 創作研討會(hui) 暨師生作品展,自2013年由中央美術學院牽頭舉(ju) 辦首屆以來,至今已在國內(nei) 各高等藝術院校成功舉(ju) 辦了9屆。在此期間,全國藝術高校的山水畫教學單位,通過密切交流和深入合作,整合山水畫教學資源和力量,推動山水畫教學向多元、生動、縱深發展,進一步提升了山水畫創作水平。“鵲華掇英——2023全國高等藝術院校山水畫教學與(yu) 創作研討會(hui) 暨師生作品展”,匯集35家高等藝術院校及專(zhuan) 業(ye) 創作單位的山水畫作品500餘(yu) 件,集中展現了全國高等藝術院校山水畫教學與(yu) 創作的新探索、新麵貌、新成果。
“青山行不盡,綠水去何長。”山水,是河山,也是歲月。期待更多美術工作者以“為(wei) 祖國河山立傳(chuan) ”的情懷書(shu) 寫(xie) 時代氣象,以“心手合一”的境界創新筆墨語言,創作出更多謳歌時代、讚美自然的精品佳作。
(作者為(wei)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所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