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區街道名稱的文化味
春天,穿行於(yu) 雄安新區,舉(ju) 目可見的街道名稱充滿文化味,讓人仿佛置身於(yu) 古今交融的人文曆史課堂。
出高鐵雄安站,汽車駛上海嶽大街。這條長約14.7公裏的主幹道,東(dong) 西貫穿雄安新區未來的主城區——起步區。
海嶽大街的名稱從(cong) 何而來?雄安新區地處華北,“東(dong) 攬渤海,西擁太行”——這是雄安新區的地理方位,基於(yu) 大海、山嶽的地理特點,海嶽大街由此得名。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規劃建設雄安新區,要“堅持保護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延續曆史文脈”。
作為(wei) “千年大計”“未來之城”的雄安新區,大街小巷的名字應該怎樣起?2017年9月,雄安新區向全社會(hui) 發出征集意見,力求讓每一次命名都體(ti) 現雄安新區文化特色、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展現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東(dong) 西向為(wei) 街、南北向為(wei) 路,這一原則定下後,一條條富有特色的街道名稱隨著城市建設推進,陸續出現在人們(men) 麵前。
力求讓人循名可見、沿路可達,通往標誌性自然景觀白洋澱、與(yu) 海嶽大街交叉的主幹道——白洋澱路便產(chan) 生了。白洋澱澱區周邊,有臨(lin) 澱路、澱安大街等特有的地理文化符號。白洋澱具有“上承九河、下流入海”的曆史和地理位置,九河大街的命名彰顯了雄安新區獨特的建城環境。
著名記者穆青的一篇《雁翎隊》,讓抗日戰爭(zheng) 時期白洋澱上這支奇兵名揚天下。雁翎隊紀念館是雄安新區最大的紅色文化紀念館和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承載著紅色文化記憶,雁翎大街貫穿起步區,通往雄安站,每天都有四麵八方的客人經過。
雁翎隊紀念館原館長張奇元說:“雄安新區設立後,許多人慕名而來,遊客接待量逐年增長。看到雁翎大街這個(ge) 路名,自然會(hui) 想起革命精神。這是一條傳(chuan) 承紅色文化的路。”
作為(wei) 一座正在拔節生長的城市,雄安新區的街道還注重保留居民的鄉(xiang) 愁記憶。在雄安新區,原有村拆遷後,那些老村名出現在了城市街道名稱中,如龔莊路、八於(yu) 街等。
文化在傳(chuan) 承,也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城市建設中,雄安新區參考明清時期樂(le) 安裏和興(xing) 賢裏兩(liang) 個(ge) 曆史地名,分別命名了“樂(le) 安街”和“興(xing) 賢路”。同時命名的樂(le) 業(ye) 、安居、廣興(xing) 、賢良街道,體(ti) 現了“安居樂(le) 業(ye) ”的民心民聲。
在雄安新區,一條條新路向前延伸,“雲(yun) 上城”建設持續推進,智源路、慧穀路應運而生。長篇小說《白洋澱上》的作者、著名作家關(guan) 仁山說:“地名在文化塑造中具有日用而不覺的優(you) 勢,從(cong) 雄安新區的街道名稱中,人們(men) 可以讀懂這座未來之城賡續曆史文脈、展現現代文明的精心用心。”
《 人民日報 》( 2024年03月20日 01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