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多能互補,保障能源安全(現場評論)

發布時間:2024-04-03 16:10: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 人民日報 》( 2024年04月03日 05 版)

  中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糧食生產(chan) 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製造及高技術產(chan) 業(ye) 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前不久,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湖南省長沙市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hui) 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在更高起點上紮實推動中部地區崛起。本版今起推出係列評論,展現各地實踐,總結經驗成效,為(wei) 更好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凝心聚力。

  ——編 者

  煤電穩定而不夠清潔,新能源清潔而不夠穩定,如何有效提升電網穩定性和綠色化程度?山西進行了積極探索。

  在晉能控股集團塔山煤礦,一條1.5公裏長的輸煤通道淩空飛架。電廠與(yu) 煤礦緊密相連,避免了因市場、天氣等因素製約而“缺煤”。這裏也實現了“電廠不見煤、發電不見灰”,煤炭就地清潔轉化,運煤揚塵漫天的場景成為(wei) 過去。

  在曲沃經濟技術開發區,整齊分布的大片光伏板熠熠生輝。這裏還引入儲(chu) 能設備,有效解決(jue) 了太陽能發電的供需分布不平衡問題,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實現了能源穩定供應。

  推動煤電和新能源一體(ti) 化發展,是山西縱深推進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的一個(ge) 重要方麵。過去說起山西,人們(men) 往往會(hui) 想到煤炭。以煤電為(wei) 核心的傳(chuan) 統能源一直是山西能源保供的“壓艙石”。如今,在保證傳(chuan) 統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的同時,山西在新能源領域持續深耕。推動兩(liang) 個(ge) 能源賽道互補互動、協調發展,才能以多元供應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建設新型能源體(ti) 係,做優(you) 做強傳(chuan) 統能源是必要之舉(ju)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hui) 上強調,“注重傳(chuan) 統能源與(yu) 新能源多能互補、深度融合”。近年來,山西以坑口煤電一體(ti) 化為(wei) 重點,支持大型現代化煤礦和先進高效環保煤電機組同步布局建設,超臨(lin) 界電力機組比例持續提升。2023年,山西產(chan) 煤增量、總量均居全國第一,全年外送電量達1576億(yi) 千瓦時,再創新高。立足以煤為(wei) 主的基本國情,必須提升傳(chuan) 統能源兜底保障能力。

  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引領下,發展新能源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光伏領跑基地建設規模全國領先,采煤沉陷區新能源開發項目加快推進,分散式風電就近開發……一大批新能源項目在山西落地見效。截至今年1月,山西風光新能源裝機容量已占全省發電總裝機容量的38%。麵對新能源在高比例利用、高質量消納中的困難,山西一手提升綠電使用率、推廣綠電消費新模式,一手加快布局新能源匯集站、提升新能源接網能力。堅持供給、消納雙向發力,實現發得出供得上用得好,讓新能源日益發揮重要作用。

  從(cong) 長遠來看,傳(chuan) 統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提升新能源供給的安全可靠性,就要依靠科技創新。為(wei) 解決(jue) 新能源“靠天吃飯”“不易儲(chu) 存”問題,有的企業(ye) 運用虛擬電廠技術,對用電負荷側(ce) 可控負荷進行實時調節調度;有的地方發展新型儲(chu) 能技術,為(wei) 新能源消納調峰提供新方案。繼續以科技創新為(wei) 抓手,推動煤電和新能源一體(ti) 化發展,促進新舊能源的優(you) 化組合、總體(ti) 平衡,才能實現整體(ti) 效益最大化。

  新型能源體(ti) 係,“新”是關(guan) 鍵詞。從(cong) 產(chan) 學研共同發力,加快能源領域數字技術創新應用,到完善配套措施,推出變革煤炭開采方式、改革煤層氣管理體(ti) 製等重大舉(ju) 措,山西堅持創新引領,推動能源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以科技創新開辟新賽道,以政策創新突破舊瓶頸,讓多能互補、向綠而行的圖景漸行漸近。

  今年初,山西晉北采煤沉陷區新能源基地項目在大同正式開工。這個(ge) 風光煤多能互補、源網荷儲(chu) 深度融合的綜合性能源基地建成後,每年可向京津冀輸送清潔電力270億(yi) 千瓦時。三晉大地上,傳(chuan) 統能源產(chan) 業(ye) 正加速邁向新型能源體(ti) 係。搶抓機遇,在建設新型能源體(ti) 係的道路上加速奔跑,就一定能端牢能源飯碗,讓高質量發展動能更強、底氣更足。

  (作者為(wei) 本報山西分社記者)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