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入京水量超96億立方米
原標題:南水滋潤十年 南北協作雙贏
2014年12月12日,河南南陽陶岔渠首大閘開啟,蓄勢已久的南水奔湧而出,標誌著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全線建成通水。半個(ge) 月後,漢江水流至北京。
通水近十年,南水北調入京水量超96億(yi) 立方米,本市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500萬(wan) 。以水結緣,北京與(yu) 水源區結對協作取得實效。截至目前,本市共安排資金50億(yi) 元,實施項目1177個(ge) ,助力河南、湖北水源區16縣市區生態環境改善,推動綠色生態產(chan) 業(ye) 發展,基本形成了南北共建、互利雙贏的區域發展格局。
協作保水質百姓嚐甜頭
南水進京一年多後,來自北京的企業(ye) 首創集團承接起南水北調中線源頭丹江口水庫周邊淅川、西峽、內(nei) 鄉(xiang) 三縣26座鄉(xiang) 鎮汙水處理廠運營,總裏程近1200公裏。
這裏麵,九重、香花、馬蹬三廠最近處距離丹江口水庫陶岔渠首僅(jin) 9公裏,堪稱“最後一道生態屏障”。為(wei) 了保障水源地的水質安全,全國各地的技術專(zhuan) 家趕赴一線,完成水廠二級管網建設,製定嚴(yan) 格的安全操作規程及應急預案,提升員工專(zhuan) 業(ye) 技能及生產(chan) 標準,確保了各廠穩定運行,出水排放達標。
千載惠民事,萬(wan) 裏暢清波。
“協作過程中,本市堅持把保水質作為(wei) 第一要務,安排40%左右協作資金,實施一批水質保護項目。”市發改委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本市重點支持老灌河、強河等主要入庫河流及支流汙染治理、生態修複、環庫生態隔離帶建設、沿河兩(liang) 岸鄉(xiang) 村環境綜合整治等重大工程。
同時,來自北京的企業(ye) 積極參與(yu) 水源區水質保護:北排集團運用世界領先的“紅菌技術”運營十堰滲濾液項目,首創、碧水源對水源區相關(guan) 縣市區、鄉(xiang) 鎮汙水垃圾處理設施進行托管運營,首創、北控集團在水源區投資建設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持續提升水源區的生態環境,助力調水水質長期穩定在Ⅱ類水質標準以上。
由於(yu) 南水北調來水水質始終優(you) 良,特別是在北京以江水為(wei) 單一水源的郭公莊水廠、第十水廠、亦莊水廠等供水範圍內(nei) 效果尤為(wei) 突出。“自來水硬度由以前的300毫克/升以上降至120到130毫克/升,居民普遍反映自來水水堿減少、口感變甜。”相關(guan) 負責人說。
南水支撐首都高質量發展
北京水資源稟賦先天不足,南水汩汩而來為(wei) 城市發展注入“生命水脈”。
數據顯示,2014年底南水進京後,每年從(cong) 丹江口水庫調水超過10億(yi) 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由100立方米提高到150立方米左右,極大緩解了首都水資源緊缺形勢,有力提升了城市供水安全保障,為(wei) 城市副中心、大興(xing) 國際機場等重點區域提供了水源支撐,為(wei) 首都高質量發展帶來更多選擇。
“目前,南水占城區自來水供水總量的七成,供水範圍基本覆蓋中心城區、城市副中心、經開區等區域,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500萬(wan) 人。”相關(guan) 負責人說,基於(yu) 充足的南水保障,北京市大規模開展了自備井置換工程和老舊小區管網改造,更多市民喝上市政自來水,飲水安全和水質更有保證。
值得一提的是,本市用南水替代密雲(yun) 水庫向自來水廠供水,並通過新建的密雲(yun) 水庫調蓄工程反向輸送南水至密雲(yun) 水庫,有效促進了密雲(yun) 水庫蓄水量節節攀升、水麵不斷擴大,最高達35.79億(yi) 立方米,創建庫以來最高紀錄,增加了首都水資源戰略儲(chu) 備。另一方麵,本市對有條件的地下水源地開展了試驗性補水,水位回升明顯,平原區地下水位連續多年回升,累計回升超10米,增加儲(chu) 量超40億(yi) 立方米,超采區麵積大大減少。
“北京智慧”南下送去新動能
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一片片的油橄欖種植基地已經成為(wei) 當地生態保護、旅遊觀光、產(chan) 業(ye) 發展“三產(chan) ”融合發展的典範。
伴著南水北上,北京的資金、技術、人才源源不斷“南下”。近幾年,本市支持鄖陽區油橄欖產(chan) 業(ye) 研究院建設,推進產(chan) 品質量提升和新產(chan) 品研發,結合庫區山地荒漠化治理,新建油橄欖育苗基地500畝(mu) ,種植基地5000畝(mu) ,老基地改造4000畝(mu) ,既減少了山地水土流失,改善了庫區生態環境,又帶動橄欖油產(chan) 業(ye) 發展。去年,當地油橄欖產(chan) 值達到4800萬(wan) 元,帶動周邊鎮村近2000戶林農(nong) 戶均增收超1.4萬(wan) 元。
這是結合水源區實際,將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作為(wei) 推動水源區綠色發展的縮影。除了油橄欖,本市還支持建設西峽獼猴桃、盧氏蜜蜂產(chan) 業(ye) 、竹溪茶葉、丹江口柑橘等特色產(chan) 業(ye) 基地發展,帶動庫區群眾(zhong) 增收致富,打造“欒川印象”“渠首印象”“調水源頭”等一批綠色農(nong) 產(chan) 品區域品牌。
合作講究優(you) 勢互補,水源區的生態優(you) 勢加上北京科技人才優(you) 勢,勢必發揮“1+1大於(yu) 2”的效果。協作中,當地成功創建了中國工程科技十堰產(chan) 業(ye) 技術研究院、丹江口庫區十堰生態農(nong) 業(ye) 研究院兩(liang) 個(ge) “國字號”研發平台;在中國工程院院士顧國彪及團隊的支持和幫助下,十堰一家汽車科技公司研發新產(chan) 品70多個(ge) 、新工藝30多項、新技術10多項、申報專(zhuan) 利20餘(yu) 項,每年新增產(chan) 值6000萬(wan) 元以上。
近十年,本市組織開展8次“院士專(zhuan) 家行”活動,共有100多位院士、300多位專(zhuan) 家先後到十堰、南陽,深入企事業(ye) 單位解決(jue) 各類難題1000多個(ge) ,達成項目合作協議200多項,推動一批科技成果在水源區轉化,建立院士專(zhuan) 家工作站40多個(ge) ,“北京智慧”為(wei) 水源區發展提供了“新動能”。本報記者 曹政
相關(guan) 新聞
密雲(yun) 水庫調蓄工程啟動反向輸水
將部分“南水”送到密雲(yun) 水庫存起來
本報訊(記者 王天淇 通訊員 龔晨)近日,密雲(yun) 水庫調蓄工程啟動反向輸水。這是本年度密雲(yun) 水庫調蓄工程首次進行反向輸水運行,將一部分“南水”輸送到密雲(yun) 水庫存蓄起來,增加本市水資源戰略儲(chu) 備。
密雲(yun) 水庫調蓄工程是南水北調中線北京市內(nei) 重要配套工程之一,主要功能是調蓄和儲(chu) 備水資源。該工程通過九級泵站逐級加壓,實現“水往高處走”,把一部分“南水”反向輸送到密雲(yun) 水庫存蓄起來,以增加北京市水資源戰略儲(chu) 備。與(yu) 此同時,部分“南水”還將通過李史山泵站小中河分水閘,對密懷順水源地進行補水,提高北京市地下水資源戰略儲(chu) 備。
據介紹,此次反向輸水,前期將采用小流量運行,通過“首級甩站”的調度模式,節能的同時滿足各級泵站的水量匹配要求。後續將根據具體(ti) 來水量逐步調整運行模式。北京市南水北調團城湖管理處在輸水期間將加強巡視值守,確保安全高效完成2024年反向輸水運行工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