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北京西城:胡同空閑地有了新用途 居民師生齊種社區農園

發布時間:2024-04-07 11:21:00來源: 北京日報

  本報訊(記者 張驁)近日,西城區天橋街道留學路社區趙錐子胡同內(nei) ,十幾位居民和社區幹部、北京建築大學師生一起,種下茄子苗、西紅柿苗等。讓胡同裏一處近20平方米的閑置空間有了新身份——趙錐子胡同社區農(nong) 園。

  上午九點剛過,種菜的隊伍就忙碌起來。搭架子、培土、施肥、澆水,每個(ge) 參與(yu) 者各司其職。看著別人都有活幹,居民韋女士也想搭把手,幹脆端著水盆,一趟又一趟接水、送水,不亦樂(le) 乎。

  別看胡同不算太寬敞,農(nong) 園麵積也有限,用心的設計和搭配足以讓人眼前一亮:平地搭起木架;四個(ge) 種植箱碼放整齊,與(yu) 樹池相接,形成半封閉空間;頂端的架子即可“嗬護”菜苗,也為(wei) 剛剛種下的薔薇預留出攀爬的空間。

  如此精美的社區農(nong) 園,靈感來自何處呢?這裏曾是一片疏整促遺留空間,一度成為(wei) 居民、外賣小哥停放電動車,晾衣服的所在。

  “既不美觀,也挺影響生活,車停多了,把路都堵了。”韋女士說。

  為(wei) 了解決(jue) 居民愁盼,也為(wei) 了把閑置空間有效利用起來,天橋街道留學路社區與(yu) 北京建築大學建築學院聯手,和居民一起問診“頑疾”,協商“開方”。

  從(cong) 去年開始,北京建築大學教師,同時也是天橋街道責任規劃師的甘振坤就不止一次來到留學路社區,和社區幹部、居民代表共商改造對策。

  “很多年前居民曾自發在那片空地種過辣椒、茄子等,所以大部分老街坊想要個(ge) 小菜園。”留學路社區黨(dang) 委副書(shu) 記陸穎說。

  老人們(men) 想找點事幹,年輕居民也覺得種菜是個(ge) 不錯的選擇。原來,趙錐子胡同裏住著十幾位中小學生,各家對親(qin) 子活動空間都有需求。

  “有了小菜園,我就能帶兒(er) 子一起種菜了。不但能培養(yang) 愛勞動的習(xi) 慣,還能增加親(qin) 子之間的感情,也不會(hui) 因為(wei) 爭(zheng) 地盤和鄰居們(men) 鬧矛盾。”議事會(hui) 上,韋女士點出了農(nong) 園的好處。

  大夥(huo) 意見統一,甘振坤又是園林方向的專(zhuan) 業(ye) 人士,就此,打造社區農(nong) 園的計劃最終敲定。經過近一年的籌備,天橋街道首個(ge) 社區農(nong) 園終於(yu) 在今年清明節前夕與(yu) 居民們(men) 見麵了。

  記者注意到,除了種植空間,農(nong) 園一側(ce) 還設置了展板,羅列常見作物簡介、習(xi) 性,並按照二十四節氣標明相應的時令果菜。

  “我們(men) 想讓農(nong) 園成為(wei) 北建大學生、胡同孩子們(men) 學習(xi) 和實踐的園地。在種菜之餘(yu) ,了解農(nong) 業(ye) 知識。”陸穎說。

  她表示,社區農(nong) 園的作物將由居民分別認養(yang) ,成熟後也將端上居民的餐桌,讓大家品嚐自己的勞動果實。

  不僅(jin) 如此,今年,天橋街道還將依托趙錐子胡同社區農(nong) 園以及胡同裏的趙春香微妙藝術館,對趙錐子胡同進行整體(ti) 提升,形成文化打卡景觀,留住來天橋地區逛胡同的四方客。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