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質生產力強勁推動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關(guan) 係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全局。
作為(wei) 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nei) 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新質生產(chan) 力已經在實踐中加快形成——產(chan) 品從(cong) 規模生產(chan) 到個(ge) 性定製,產(chan) 線從(cong) 勞動密集到人工智能,生產(chan) 空間從(cong) 工業(ye) 園區到深海深地深空,科技創新不斷實現新突破,使新質生產(chan) 力展示出強勁推動力、支撐力。
“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ge) 首要任務,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
“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chan) 力加快發展”;
“麵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我們(men) 必須搶抓機遇,加大創新力度,培育壯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chan) 業(ye) ,完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
……
高瞻遠矚,把脈定向,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新質生產(chan) 力概念並作出重大部署,為(wei) 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行動指引。
新征程上,牢記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wei) 安全的發展,我們(men) 一定能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構築堅實物質技術基礎。
(一)
黨(dang) 的二十大以後,全國各族人民邁上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偉(wei) 業(ye) 的新征程。
新的曆史起點,也是重大曆史關(guan) 口。
一方麵,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成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主旋律。另一方麵,部分製約高質量發展因素還依然存在。
從(cong) 外部環境看,百年變局全方位、深層次加速演進,全球經濟複蘇低迷,有的國家在經濟、科技等領域築“小院高牆”、搞“脫鉤斷鏈”。
從(cong) 內(nei) 在條件看,傳(chuan) 統的發展方式對土地、自然資源的依賴較重,一些領域關(guan) 鍵核心技術受製於(yu) 人的局麵尚未根本改變,中國需要積極搶占和充分利用變革機遇,實現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
把握新時代新征程黨(dang) 和國家的中心任務,麵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有利條件和製約因素,如何在化危機、闖難關(guan) 、應變局中贏得戰略主動?
“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未來產(chan) 業(ye)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
“以科技創新推動產(chan) 業(ye) 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chan) 業(ye) 、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
……
從(cong) 去年在一些地方考察調研,到出席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從(cong) 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ti) 學習(xi) ,到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下團組”,再到赴湖南考察並在長沙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hu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一係列實踐要求,並從(cong) 理論上作出總結概括——
“新質生產(chan) 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chuan) 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chan) 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chan) 力質態。”
“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chan) 要素創新性配置、產(chan) 業(ye) 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you) 化組合的躍升為(wei) 基本內(nei) 涵,以全要素生產(chan) 率大幅提升為(wei) 核心標誌,特點是創新,關(guan) 鍵在質優(you) ,本質是先進生產(chan) 力。”
……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新質生產(chan) 力的重要論述,進一步豐(feng) 富了習(xi) 近平經濟思想的內(nei) 涵,具有重大理論意義(yi) 和實踐意義(yi) 。
這是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踐要求的準確把握。“中國式現代化關(guan) 鍵在科技現代化”,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機遇,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才能以高水平生產(chan) 力不斷催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這是對馬克思主義(yi) 生產(chan) 力理論的創新和發展。生產(chan) 力是人類社會(hui) 發展的根本動力,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chan) 力理論來指導。從(cong) “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到“以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促進質量變革”,再到“培育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新動能”,在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不斷推進,為(wei) 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思想指導和行動遵循。
江蘇常州,曾經的“蘇南模式”代表,一度發展放緩,去年躍升為(wei) 我國第二十五座“萬(wan) 億(yi) 之城”。人口和麵積都不占優(you) 勢,為(wei) 何能釋放如此爆發力?
向“新”圖強,聚“鏈”成勢。依托乘用車製造“家底”,引進新能源汽車頭部企業(ye) 入駐“建鏈”,推動動力電池集群壯大“強鏈”,吸引零部件企業(ye) “延鏈”……常州搶抓新能源產(chan) 業(ye) 風口,乘勢而上,造就7000億(yi) 元級產(chan) 業(ye) 鏈。
自常州出發,沿長江而上,安徽合肥以“芯屏汽合”“集終生智”為(wei) 產(chan) 業(ye) 地標,湖北武漢持續“追光”打造“萬(wan) 億(yi) 集群”,四川宜賓瞄準“綠電”推動“酒都”變“鋰都”……“老牌工業(ye) 市”變身“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城”,奏響新時代“長江之歌”。
產(chan) 業(ye) 因“新”而活,城市向“新”而進,新質生產(chan) 力成勢處,高質量發展動力足。
(二)
把握大趨勢,下好先手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關(guan) 鍵要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
科技創新是世界百年變局的一個(ge) “關(guan) 鍵變量”,我們(men) 要於(yu) 危機中育先機、於(yu) 變局中開新局,必須向科技創新要答案。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chan) 業(ye) 、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核心要素。”
河北,雄安新區。“5G+北鬥”定位導航技術,將2萬(wan) 千米高空的信號高質量引入地下12米,建設成本隻是傳(chuan) 統技術的一半。這一支撐“地下一座城”精準管理的商業(ye) 航天科技,可以推動建設“空天地一體(ti) 化”網絡布局,更能帶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製造等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
浙江,平湖農(nong) 開區。魚菜共生係統提升養(yang) 魚密度近20倍;智聯植物工廠裏澆水、施肥、控溫全部依靠“智慧大腦”,畝(mu) 產(chan) 效率大幅提升。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利器在科技,向“新”而行,提“質”而上,現代農(nong) 業(ye) 新模式不斷出現。
河南,鄭州。哈工大鄭州研究院“種出”納米金剛石,最堅硬的材料有了高彈性,既可做生物皮膚,又可應用於(yu) 下一代芯片。基礎材料是製造業(ye) 賴以發展的基石,致力開發先進材料,發展新動能不斷積聚。
抓住了科技創新,就抓住了牽動我國發展全局的牛鼻子。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必須大力推進科技創新,打好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湧現。
科技成果轉化為(wei) 現實生產(chan) 力,表現形式為(wei) 催生新產(chan) 業(ye) 、推動產(chan) 業(ye) 深度轉型升級。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更加重視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創新的深度融合。
瞄準供需無法高效匹配的痛點,海爾開發卡奧斯工業(ye) 互聯網,以先進算法賦能智慧製造,中央空調互聯工廠的整體(ti) 效率提升2倍,洗衣機互聯工廠的上門服務實現“秒級派單”。利用這一互聯網平台,深耕皮革業(ye) 的寶恩製革,生產(chan) 研發效率提升15%;製造高端紗線的正凱新材,萬(wan) 錠的用工人數減少76%,動力成本下降60%……
作為(wei) 新型工業(ye) 化的重要基礎設施,工業(ye) 互聯網構建起覆蓋全產(chan) 業(ye) 鏈、全價(jia) 值鏈的全新製造和服務體(ti) 係,成為(wei) 產(chan) 業(ye) 深度轉型升級的關(guan) 鍵驅動。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必須以科技創新引領產(chan) 業(ye) 創新,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ti) 產(chan) 業(ye) 和產(chan) 業(ye) 鏈上,圍繞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布局產(chan) 業(ye) 鏈,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chan) 力轉化。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chan) 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chan) 力。”
北新建材天津工廠,“吃進”黃色脫硫石膏,“吐出”潔白石膏板,每年可幫助燃煤電廠消納脫硫石膏近30萬(wan) 噸,節約100餘(yu) 畝(mu) 堆存土地,有利於(yu) 減少因開采天然石膏礦帶來的環境破壞。
中科三安無人植物工廠,利用特殊“光配方”和全智慧管控,無需陽光土壤、無需農(nong) 藥噴灑,蔬菜單產(chan) 量比傳(chuan) 統大田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高出幾十倍甚至上百倍。
這是綠色技術的創新驅動結果,綠色低碳產(chan) 業(ye) 快速成長,推動著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
綠色低碳發展是解決(jue) 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必須著力推進發展方式創新,強化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發展綠色低碳產(chan) 業(ye) 和供應鏈,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ti) 係。
作為(wei) 新質生產(chan) 力顯著特點的創新,既包括技術和業(ye) 態模式層麵的創新,也包括管理和製度層麵的創新。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還必須紮實推進體(ti) 製機製創新,深化人才工作機製創新。
翻開我國新型儲(chu) 能裝機容量的年度數據圖,一條變化的曲線耐人尋味。
2016年到2020年間,裝機容量從(cong) 50萬(wan) 千瓦增長至330萬(wan) 千瓦。2022年起,曲線坡度驟然加大,2023年數據飆升到3000萬(wan) 千瓦,在高基數上,同比增長逾2.6倍。
產(chan) 業(ye) 鏗鏘突進的背後,在於(yu) “路線圖”和“施工圖”更加清晰——2020年我國明確“雙碳”目標,2021年出台《關(guan) 於(yu) 加快推動新型儲(chu) 能發展的指導意見》,2022年印發《“十四五”新型儲(chu) 能發展實施方案》,今年首次將“新型儲(chu) 能”寫(xie) 入《政府工作報告》;也源於(yu) 金融、財稅、電力、招投標等重點領域深化改革同向發力、形成合力——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強化促進新型儲(chu) 能並網和調度運行,完善支持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平等參與(yu) 企業(ye) 招標投標活動的政策……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生產(chan) 關(guan) 係必須與(yu) 生產(chan) 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必須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形成與(yu) 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chan) 關(guan) 係。”
紮實推進體(ti) 製機製創新,就要深化經濟體(ti) 製、科技體(ti) 製等改革,打通束縛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創新生產(chan) 要素配置方式,讓各類先進優(you) 質生產(chan) 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順暢流動。
深化人才工作機製創新,就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yang) 、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製。
所當乘者勢也,不可失者時也。搶抓機遇,依靠創新特別是科技創新實現動力變革和動能轉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一定能披荊斬棘、一往無前。
(三)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要掌握科學的方式方法,做到把握發展規律、把握工作關(guan) 鍵、把握政策尺度。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不是忽視、放棄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各地要堅持從(cong) 實際出發,先立後破、因地製宜、分類指導”。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的重要論斷,蘊含“立與(yu) 破”“取與(yu) 舍”“同與(yu) 異”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
湖北,石首。汙染防治攻堅戰必須打好,造紙業(ye) 何去何從(cong) ?
用好蘆葦資源,滿足用紙剛需,以綠色破題,用創新答題,百億(yi) 元級投資的特種紙生產(chan) 基地投產(chan) ,萬(wan) 噸級產(chan) 能的新材料生物質煉製工廠落地。能製造高端新材料的蘆葦,從(cong) “荒野棄兒(er) ”變為(wei) “資源明星”。
用新技術改造提升造紙業(ye) 這一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促進產(chan) 業(ye) 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這是“立”;推動造紙業(ye) 跑入電子、醫藥等“未來賽道”,這是“破”。“立與(yu) 破”,折射格局和思路。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必須堅持先立後破。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是國民經濟的“底座”,“不能把手裏吃飯的家夥(huo) 先扔了”。要把握好“立與(yu) 破”的關(guan) 係,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chan) 業(ye) 基礎、科研條件等,一手抓改造提升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一手抓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未來產(chan) 業(ye) ,做到穩中求進、以進促穩。
各地情況千差萬(wan) 別,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賽道?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未來產(chan) 業(ye) 如何合理布局?“取與(yu) 舍”,考驗眼界和定力。
2022年2月,“東(dong) 數西算”工程正式全麵啟動,寧夏中衛成為(wei) 全國首個(ge) “雙節點”城市。
這裏地處中國陸地幾何中心;風電、光伏等“綠電”豐(feng) 富;荒漠戈壁開發後可提供充沛的土地資源;年平均氣溫8.8攝氏度可支持數據中心自然散熱;氣候幹燥無需除濕……劣勢變優(you) 勢,短板成跳板,從(cong) 戈壁荒漠到數據中心的產(chan) 業(ye) 躍升,關(guan) 鍵就在於(yu) 對獨特優(you) 勢的精準把握。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必須堅持因地製宜。不問自身的條件稟賦什麽(me) 項目都想上,結果必然是“一哄而上、泡沫化”。要把握好“取與(yu) 舍”的關(guan) 係,立足本地實際,精心分析並用好用足自身的條件和優(you) 勢,有選擇地推動新產(chan) 業(ye) 、新模式、新動能發展,做到有所為(wei) 有所不為(wei) 。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指出:“一個(ge) 城市是不是就靠一業(ye) 來發展,那不一定。靠幾業(ye) ,靠什麽(me) 業(ye) ,都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根據具體(ti) 情況去定,不能下單子。”
如何防止新賽道內(nei) 出現投資紮堆、產(chan) 能過剩?如何避免同質化競爭(zheng) 、重複建設?“同與(yu) 異”,影響質與(yu) 效。
在大局中找準定位,在共性中尋找個(ge) 性。
集成電路是信息產(chan) 業(ye) 發展的基礎,芯片是現代製造業(ye) 的“糧食”。破解“缺芯少魂”問題,著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產(chan) 業(ye) 規模占全國半壁江山的長三角共譜創新“協奏曲”——
上海微電子實現“中國芯”國產(chan) 光刻機的重大突破,浙江嘉善複旦研究院主攻集成電路的基礎研究和產(chan) 業(ye) 化推廣,江蘇通富微電子的封測技術與(yu) “國際一流”沒有“代差”……走差異化、多元化的良性競爭(zheng) 路子,“中國製造”就會(hui) 加速邁向“中國智造”。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必須堅持分類指導。不能搞一刀切的“齊步走”,搞同一種模式的“抄作業(ye) ”。要把握好“同與(yu) 異”的關(guan) 係,堅持深入調研、把準規律、分類精準施策,使產(chan) 業(ye) 政策更加符合實際、切合需要。
“致廣大而盡精微”是成事之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利用一切有利條件,看準了就抓緊幹,把各方麵的幹勁帶起來。”
堅定不移加快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開掘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源,我們(men) 就一定能贏得主動、贏得優(you) 勢、贏得未來。
《 人民日報 》( 2024年04月09日 01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