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加法” 構建大科學教育格局
3月29日,省教育廳召開全省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部署推進會(hui) 暨科學教育實驗區、實驗校調度會(hui) ,太原市杏花嶺區、迎澤區及臨(lin) 汾市第一實驗中學、運城市教育局、山西大學、省科技館作交流發言。抓住機遇,夯實學校主陣地,用好社會(hui) 大課堂,全省中小學校科學教育呈現蓬勃發展良好態勢。
重視+創新
科學教育開展得有聲有色
春季新學期,迎澤區雙東(dong) 小學開設了達文西科學社團,創設活動,從(cong) 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尋找生活中的科學知識,老師精心設計了形式多樣的特色活動,如顯微鏡下的世界、單螺旋槳飛機、升降電梯、自製泡泡機、電磁秋千,蠕蟲機器人、牛頓擺等,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xing) 趣。 2023年底,太原市迎澤區與(yu) 杏花嶺區入選教育部首批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區。在“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迎澤區高度重視科學教育工作,全力支持科學教育發展,確保“兩(liang) 個(ge) 隻增不減”,2022年下撥資金1056萬(wan) 元,2023年增加到1267萬(wan) 元;全方位搭建全員科學實踐平台,各學校圍繞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創客教育、STEM等領域創設特色課程,以社團活動、課後服務的形式豐(feng) 富科學教育發展樣態。杏花嶺區委區政府高位謀劃,建立了全區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部門聯席會(hui) 議製度,形成了黨(dang) 委政府統一領導、部門齊抓共管、校內(nei) 校外共融共建的中小學科學教育新格局;突出重點環節,高標準配建小學科學實驗室51個(ge) ,中學理化生實驗室45個(ge) ,近兩(liang) 年共招聘60名專(zhuan) 職科學教師;堅持綜合科學課程改革,全麵落實義(yi) 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與(yu) 高中相關(guan) 學科國家課程標準相匹配,整體(ti) 構建大中小學一體(ti) 發展的“1+N”科學教育課程體(ti) 係等。
為(wei) 大力發展科學教育,提升中小學科學素養(yang) ,運城市各級政府不斷加大科技場館、科技實驗室的投入,科學教育的投資力度持續增加,各中小學校每年都列支專(zhuan) 項經費,用於(yu) 購置科技裝備、科學教師培訓、科技項目獎勵等。同時,各中小學校堅持開齊開足開好科學類課程,並將科學思維教育融入到各個(ge) 學科教學中,開發多元化科教課程體(ti) 係,如生物學科開展“生活中的微生物”等課程,地理學科開設“中條礦產(chan) ”“黃河探秘”等課程,綜合實踐課開設“無人機技巧”等課程。
用好社會(hui) 大課堂
科學教育有了更廣闊天地
“參觀了智慧黨(dang) 建平台、黨(dang) 建智慧書(shu) 房、多功能主題展廳、數字文化體(ti) 驗區……特別是在數字文化體(ti) 驗區,3D全息虛擬屏、VR眼鏡、VR動感單車、9DVR太空艙、數字錄播間,每一處都深深吸引著學生。”這是臨(lin) 汾市第一實驗中學初一學生在臨(lin) 汾市文化館開展校外研學活動時的情景。 做好科學教育加法,必須統籌社會(hui) 優(you) 質資源,用好社會(hui) 大課堂。
近年來,臨(lin) 汾市第一實驗中學積極拓展社會(hui) 科學教育資源,打通科學文化學習(xi) 交流空間,先後帶領學生們(men) 參觀了臨(lin) 汾市環境產(chan) 業(ye) 園,了解了環衛一體(ti) 化、垃圾能發電、汙水能養(yang) 魚的科學事實;參加了臨(lin) 汾市圖書(shu) 館體(ti) 驗式的研學實踐活動,感受了傳(chuan) 統書(shu) 籍的豐(feng) 富與(yu) 大數據時代的科技便捷等。這些生動有趣的科學教育活動,大大激發了學生們(men) 對科學的興(xing) 趣。
太原市迎澤區整合各方資源,對接科普場所和綜合實踐基地,“家—校—社”三方結合,在太原市美術館、圖書(shu) 館舉(ju) 辦多場大型係列成果展,依托“府城遊”“走進科技館”等係列課程,在公園、社區街巷和展館、老字號等建立特色活動基地,開展場館實踐活動;圍繞“耕讀農(nong) 場”項目,與(yu) 山西農(nong) 業(ye) 大學專(zhuan) 家合作開展科學活動……這些活動打造了“家門口”科學教育陣地,推進了科學家、院校學者、技術專(zhuan) 家有效聯動。
太原市杏花嶺區組織多元化科學活動,與(yu) 省科技館、駐地高職院校聯合開展活動,組織各類科普“進校園”活動,舉(ju) 辦科幻小說征文大賽和科普短視頻征集大賽、科技節、科普講座等活動,累計開展80餘(yu) 次,覆蓋9萬(wan) 餘(yu) 人。圍繞建立的“兩(liang) 縱三橫”科學教育創新模式,進一步完善省市區校科學教育貫通機製、小初高學段科學教育貫通機製和集團化辦學、大學區辦學、家校社協同機製,構建具有特色的實踐平台。
校內(nei) 外齊發力
推進科學教育開花結果
2月21日至23日,2024年山西省中學生科技創新後備人才培養(yang) 計劃(“英才計劃”)師生見麵會(hui) 在太原舉(ju) 行。在省科協、省教育廳和山西大學的共同努力下,今年省級青少年科技創新後備人才培養(yang) 試點工作也正式啟動,共有40名學員入選。
省教育廳等十七部門日前研究製定了《關(guan) 於(yu) 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實施方案》,融合社會(hui) 各方資源,健全大中小學及家校社協同育人機製,成為(wei) 中小學科學教育的重要內(nei) 容。
“英才計劃”是中國科協和教育部自2013年起共同組織實施的一項計劃,入選中學生可以走進大學,在著名科學家的指導下參加科學研究、學術研討和科研實踐。2022年山西大學入選國家級“英才計劃”實施高校,物理學入選“英才計劃”實施學科。“自2022年至今,通過‘英才計劃’共培養(yang) 了來自山大附中、省實驗中學、太原五中、太原十二中、太原師範學院附中的60名中學生。”山西大學負責人在交流經驗時表示,下一步將推動“英才計劃”向更多中學、更多學生開放,為(wei) 全省科學教育工作貢獻更大力量。
省科技館是深受廣大中小學生青睞的科學教育平台之一。“場館內(nei) 通過展覽展示、策劃特色活動、開發科學課程、舉(ju) 辦科普講座等工作開展科學教育,同時引進、創作臨(lin) 時和專(zhuan) 題展覽,普及科學知識。”省科技館負責人表示,近年來開展了流動科技館巡展、青少年科學調查體(ti) 驗活動、青少年高校科學營、科技教育鄉(xiang) 村行等科學實踐活動。此外,省科技館還在全省高質量開展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等科創類競賽活動,5年來累計有5000餘(yu) 所中小學校、200餘(yu) 萬(wan) 名中小學生參與(yu) ,科學教育素養(yang) 不斷提升。(記者李林霞)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