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課程思政要把握好幾個基本點
【專(zhuan) 家視角】
作者:馮(feng) 仕猛(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yu) 天文學院教師)
課程思政是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近年來給廣大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一個(ge) 新命題,也是給廣大教師提出的新要求。課程思政與(yu) 思政課程在課程講授方法上存在著明顯的差別,課程思政往往采取一種比較潛隱的形式把黨(dang) 的思想、理念滲透於(yu) 專(zhuan) 業(ye) 課的教學過程當中,讓學生潛移默化中接受主流價(jia) 值觀念的熏陶,培養(yang) 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jia) 值觀。課程思政對於(yu) 人文社會(hui) 學科而言,實現起來是有抓手的,而對於(yu) 理工科尤其是理科而言,普遍的感覺是教的是一堆原理、公式和計算,課程思政如何實現呢?
講透專(zhuan) 業(ye) 知識,既有深度也有寬度
專(zhuan) 業(ye) 知識既要有深度還要有寬度,這是講好課程思政的根本前提。老師首先要博覽群書(shu) ,敬畏自己的專(zhuan) 業(ye) ,真正弄明白書(shu) 中之機、書(shu) 中之理、書(shu) 中之道,確保對書(shu) 中核心內(nei) 容有深層次的理解,對知識的來龍去脈和它們(men) 內(nei) 在的邏輯關(guan) 係有一個(ge) 清晰的認知,並通過一定的加工和重構,變成自己的見識。與(yu) 學生的溝通中,傳(chuan) 道解惑,道理清晰,邏輯嚴(yan) 謹,一言一行都能體(ti) 現自己的真知灼見,讓學生真切感受到老師理論的魅力、思想的魅力、邏輯的魅力、人格的魅力等,真正做到“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如此,學生才能親(qin) 其師、信其道。比如物理課程,重點講什麽(me) 、怎麽(me) 講,講到什麽(me) 程度,布置什麽(me) 樣的習(xi) 題,老師要做到心中有數;拓展什麽(me) 內(nei) 容、拓展到什麽(me) 地方,學生應該有什麽(me) 反應,內(nei) 心能有基本的把握。課程教學中,把物理概念解析清楚,給學生一個(ge) 清晰的空間模型,讓學生能真正明白物質運動的道理,邏輯上給出嚴(yan) 密理論推導和經典結論的來曆,然後才是經典問題案例分析和在其他學科的發展應用等。學生聽了後,大腦中對相關(guan) 知識有一個(ge) 完整的知識鏈條,明白了許多道理。學生對專(zhuan) 業(ye) 聽得明白,對專(zhuan) 業(ye) 就會(hui) 產(chan) 生興(xing) 趣,然後拓展一些思政元素,學生是很歡迎的。
如果教師在課程中都是給出結論性的表達式以及一些典型的應試型例題,很少涉及具體(ti) 的詳細推導過程以及詳細的物理解析,學生學完仍然難以有效掌握和理解其內(nei) 在的物理意義(yi) 。還有照本宣科,講授時僅(jin) 僅(jin) 傳(chuan) 授點皮毛,花架子很足,讓人眼花繚亂(luan) ,但都是蜻蜓點水,不接觸核心,像作一幅初級中國山水畫,在知識核心的地方留下一片空白,讓學生自己去猜想,學生聽時雲(yun) 裏霧裏,月朦朧、鳥朦朧。此時再拓展其他方麵的知識,即便老師口若懸河大談理想談情懷,再美的辭藻,學生也會(hui) 有逆反心理,認為(wei) 老師不務正業(ye) 。如果在課程教學中,直接介紹相關(guan) 公式的應用,告訴學生公式中每個(ge) 符號的物理意義(yi) ,然後舉(ju) 出幾個(ge) 例題,講解怎麽(me) 套用該公式計算結果等,這樣的教學模式,沒有把相關(guan) 知識的來龍去脈告訴學生,學生學過這方麵的內(nei) 容,如同走馬觀花,僅(jin) 僅(jin) 到此一遊,根本沒有弄明白知識的內(nei) 在魅力。考完試後,絕大多數的學生大腦中就剩一個(ge) 概念。在此模式上拓展思政元素,大談情懷,基本上沒有思政效果。
講好中國故事,要有曆史觀和唯物觀
課程中引入思政元素,就是講中國故事,傳(chuan) 播紅色基因,需要有曆史高度。這些故事的引入,要有大的曆史觀和唯物觀,要站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世界的發展史的角度去解讀中華民族奮鬥史上發生的故事、解讀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中國人民為(wei) 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浴血奮鬥的故事。堅持好這個(ge) 底線,就能講好中國故事,中國故事就能震撼人心,鼓舞學生積極向上。比如,基礎物理中講到相對論的質能方程時,一般都會(hui) 拓展到我們(men) 國家20世紀60年代核武器的研製。作為(wei) 一項非常好的思政元素,怎麽(me) 引入、怎麽(me) 介紹,這牽涉到課程思政的效果。如果把核武器研製過程講得如百度出來的結果,就起不到很好的思政效果。如果把這件事放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曆史中和世界發展的大變局中去詮釋,適度講一下我們(men) 國家20世紀60年代所在的國際環境,講講當時黨(dang) 中央決(jue) 策的艱難、決(jue) 策的深謀遠慮以及這一決(jue) 策對我們(men) 國家長遠發展的影響,學生就會(hui) 明白我們(men) 國家為(wei) 何發展核武器。國家現在發展怎麽(me) 樣、將來發展怎麽(me) 樣決(jue) 定於(yu) 這個(ge) 國家發展的大思維、大格局、大戰略。
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隻有眼前,沒有詩和遠方,這個(ge) 國家和民族注定是走不了多遠的。我們(men) 當時隻能生產(chan) 麵粉和火柴,還處在四麵封鎖、工業(ye) 技術極端落後的條件,但即便如此,黨(dang) 中央仍然高瞻遠矚、布局“兩(liang) 彈一星”偉(wei) 大曆史工程。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於(yu) 敏等老一輩科學家為(wei) 什麽(me) 能聽從(cong) 黨(dang) 的召喚身先士卒、以身許國,全國人民為(wei) 什麽(me) 能眾(zhong) 誌成城,靠不充足的窩頭和野菜,終於(yu) 在很短的時間內(nei) 從(cong) 一片荒蕪的沙漠中造出了原子彈、氫彈,這裏麵的許多道理,是需要我們(men) 當代以及後代謹記和認真總結的。這些思政元素的引入有助於(yu) 學生全麵了解新中國在黨(dang) 的領導下取得的偉(wei) 大成就,有助於(yu) 培養(yang) 學生的文化自信、製度自信、道路自信。
引入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多點浪漫的想象
中華民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脈和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民族精神的源頭,把中華民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引入課程思政中,老師需要文化厚度。
我們(men) 古代先賢有對萬(wan) 事萬(wan) 物的思考,也有對日月的追問。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寒秋時節,老子遙望蒼穹,思道:時有四季、月有虧(kui) 盈、日有遠近、天有長短,其源何物?唯道乃天地萬(wan) 物之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wan) 物。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惟兮惚兮,卻渾然一體(ti) ,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同時也是宇宙萬(wan) 物普遍遵循的規律和自然法則。唐代李白以天地為(wei) 家,想象無邊,他那“朝辭白帝彩雲(yun) 間,千裏江陵一日還”的詩句就蘊含著時隨物變的道理;宋代蘇軾遠離廟堂,涉江湖之遠,看山看水看人生,“橫看成嶺側(ce) 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詩名暗喻了宇宙之機、時空之妙,是對時空觀的最早啟蒙。到了南宋,朱熹獨坐青石,天街夜色,滿是星月:“見人說四方無邊,某思量也須有個(ge) 盡處。如這壁相似,壁後也須有什麽(me) 物事。其時思量得幾乎成病。到而今也未知那壁後是何物”,也許“天地初間隻是陰陽之氣。這一個(ge) 氣運行,磨來磨去,磨得急了,便拶許多渣滓;裏麵無處出,便結成個(ge) 地在中央。氣之清者便為(wei) 天,為(wei) 日月,為(wei) 星辰,隻在外,常周環運轉。地便隻在中央不動,不是在下”。還有“坐地日行八萬(wan) 裏,巡天遙看一千河”,我們(men) 先人對宇宙的想象,都是非常好的課程思政內(nei) 容。
將優(you) 秀的中華文化有機融入理科教學中,使課程思政錦上添花,這對激發學生的民族精神、培養(yang) 學生的文化自信非常有幫助。努力運用學生聽得懂、聽得進、喜歡聽的通俗化語言講好基礎課程,讓理論接地氣,把基本原理講成生動道理,是課程思政的一個(ge) 重要方法。
有信仰的人講信仰,才能走進學生的心中
課程思政有其鮮明的政治性和價(jia) 值導向性,目標就是培養(yang) 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和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立誌為(wei)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奮鬥終身的人。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這是做好課程思政的基本要求。課程的思政元素都是靜態的,隻有通過內(nei) 在的精神把它們(men) 融會(hui) 在一起,才能成為(wei) 人們(men) 的信仰。因此,老師要不斷豐(feng) 富自己的國史、黨(dang) 史和革命史知識,強化對黨(dang) 的真感情、真信仰。閑暇時讀讀抗戰史、解放史、抗美援朝史等,多到革命老區、革命聖地、先烈和英雄戰鬥過的地方接受精神洗禮,堅定自己的政治信仰。讀過萬(wan) 卷書(shu) ,行過萬(wan) 裏路,教學過程中所言所行體(ti) 現的政治思想、價(jia) 值觀和人生觀才能經得起學生的考問和時間的檢驗。與(yu) 學生溝通時,心中有信仰之源,眼中有信仰之光,聲中有信仰之情,說出的話就有力量,能直達人的心扉,走進學生心中,與(yu) 學生產(chan) 生共鳴並能讓學生激情燃燒,就能達到很好的思政效果。
對學生的感情要真,心中有溫度,才能拉近與(yu) 學生的距離,才有可能建立雙方信任的橋梁。人是社會(hui) 活動的主體(ti) ,對知識的接受,也需要以一定的情感溝通為(wei) 基礎的。列寧指出:“沒有人的情感,就從(cong) 來沒有也不可能有對真理的追求。”對學生有真感情,是學生接受課程思政重要基礎。教師所具有的真摯情感是幫助學生成長的催化劑,也是做好課程思政的重要條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