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艱難百戰多 社會主義全麵建設與艱辛探索
創業(ye) 艱難百戰多
——社會(hui) 主義(yi) 全麵建設與(yu) 艱辛探索 本報記者 呂立勤 梁劍簫
1956年,以基本完成對生產(chan) 資料私有製的社會(hui) 主義(yi) 改造、建立起社會(hui) 主義(yi) 基本製度為(wei) 起點,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全麵展開,同時也開啟了對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的艱辛探索。其間,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也經曆了一些曲折。工業(ye) 建設、農(nong) 業(ye) 機械化和農(nong) 田水利建設、科學研究和國防尖端技術研製等許多工作布局,包括我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ye) 體(ti) 係和國民經濟體(ti) 係的逐步建立,都始於(yu) 那個(ge) 年代。
打下穩定基礎,形成工業(ye) 化浪潮
早在“一五”計劃製定時,我國就明確了工業(ye) 化建設目標。1955年,陳雲(yun) 同誌曾指出,“第一個(ge) 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概括地說來就是: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我國設計的一百五十六個(ge) 單位為(wei) 中心的、由限額以上的六百九十四個(ge) 建設單位組成的工業(ye) 建設,建立我國的社會(hui) 主義(yi) 工業(ye) 化的初步基礎”。到了1964年,在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hui) 議上,又正式提出建立一個(ge) 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ye) 體(ti) 係和國民經濟體(ti) 係這一表述。
作為(wei) 全麵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初期的重要行動指南,“一五”計劃的成功編製實施,形成了我國近代以來引進規模最大、效果最好、作用最佳的工業(ye) 化浪潮。到1957年底,“一五”計劃絕大部分指標都大幅度超額完成。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年均增長9.25%,大大超過同期世界發展中國家4.8%的年均增速。工業(ye) 生產(chan) 取得的成就遠超舊中國的100年,與(yu) 世界其他國家同期相比,增速也名列前茅。工業(ye) 總產(chan) 值年均增長18%,遠高於(yu) 美、英、法等主要資本主義(yi) 國家同期增幅,也高於(yu) 戰後的聯邦德國和日本。從(cong) 投資效果看,“一五”時期的大中型項目建成後,平均3年半就能收回投資。工業(ye) 生產(chan) 能力和技術水平前進了一大步,成就令人矚目。
通過“一五”建設,我國基本結束了不能生產(chan) 鋼軌、無縫鋼管、薄板和合金鋼等鋼材的曆史,改變了有色金屬工業(ye) 體(ti) 係殘缺不全、互不配套的落後狀況,製造出了載重汽車、蒸汽機車、噴氣式殲擊機,電訊設備和精密儀(yi) 表等行業(ye) 逐漸實現了國產(chan) 化,機械設備的自給率由新中國成立前的20%左右提高到60%以上;形成了以鞍鋼為(wei) 中心的東(dong) 北工業(ye) 基地,以哈爾濱三大動力廠為(wei) 中心的電站設備基地,以上海機床廠為(wei) 中心的精密機床基地,以洛陽拖拉機廠為(wei) 中心的農(nong) 業(ye) 機械基地,以西安開關(guan) 整流器廠、西安電子電容器廠等為(wei) 中心的高壓輸變電設備基地;開始了以武漢鋼鐵公司、包頭鋼鐵公司等項目為(wei) 中心的華中、華北、西南和西北等工業(ye) 基地的建設,從(cong) 而初步建立了門類比較齊全、布局基本合理的現代工業(ye) 體(ti) 係。
有關(guan) 史料顯示,5年間,對經濟和文化教育部門的基本建設投資共達493億(yi) 元,超過原定計劃的15.3%,加上企業(ye) 和地方自籌資金,全國實際完成基本建設投資總額588.47億(yi) 元。在施工的1萬(wan) 多個(ge) 建設單位中,限額以上的工礦建設項目921個(ge) ,在很長時期內(nei) 都是我國現代工業(ye) 的骨幹。
“一五”計劃成功實施,為(wei) 此後的第二個(ge) 、第三個(ge) 五年計劃和中國工業(ye) 化建設,乃至國民經濟體(ti) 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不僅(jin) 如此,“一五”計劃對中國經濟加速發展的作用,也是決(jue) 定性的。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一五”計劃時期,工業(ye) 全員勞動生產(chan) 率提高1倍多,在工業(ye) 總產(chan) 值增加額中,由於(yu) 提高勞動生產(chan) 率增加的產(chan) 值占59.7%,比國民經濟恢複時期高出11個(ge) 百分點,是1978年以前最高的時期,也是改革開放之前我國經濟效益最好的時期。
調整國民經濟,恢複發展生機
“一五”計劃取得輝煌成就,極大激發了100多年來飽受侵略之苦的中國人民的幹勁與(yu) 熱情,熱切期望加快建設、盡早實現國家工業(ye) 化。然而,由於(yu) 當時缺乏經驗,忽視了經濟發展規律,滋長了急於(yu) 求成的思想情緒,導致出現了以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和“共產(chan) 風”為(wei) 主要標誌的“左”傾(qing) 錯誤,導致國民經濟失調失衡,經濟下滑,財政困難。麵對困難局勢,黨(dang) 和政府千方百計采取各種措施,並於(yu) 1961年1月在黨(dang) 的八屆九中全會(hui) 上正式決(jue) 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旨在克服困難、恢複農(nong) 業(ye) 和工業(ye) ,爭(zheng) 取財政經濟狀況根本好轉。到1962年底,經濟形勢開始複蘇:糧食產(chan) 量比上年增長8.47%,刹住3年連續下跌的勢頭;財政收支平衡,消滅連續4年的赤字……
1963年7月下旬,在中央書(shu) 記處會(hui) 議上,周恩來同誌傳(chuan) 達了毛澤東(dong) 同誌關(guan) 於(yu) 1963年至1965年3年調整的想法,即把1963年至1965年這3年作為(wei) 一個(ge) 過渡階段,仍然以“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作為(wei) 這一時期國民經濟計劃的方針;3年過渡之後,設想搞一個(ge) 初步的、獨立的國民經濟體(ti) 係或者說工業(ye) 體(ti) 係,然後再用一些年建成一個(ge) 具有現代化農(nong) 業(ye) 、現代化工業(ye) 、現代化國防和現代化科學技術的社會(hui) 主義(yi) 強國。同年9月,黨(dang) 中央召開工作會(hui) 議,全麵討論國民經濟發展方針和1964年國民經濟計劃。會(hui) 議正式決(jue) 定從(cong) 1963年起,再用3年時間調整經濟,作為(wei) 第二個(ge) 五年計劃到第三個(ge) 五年計劃之間的過渡階段。會(hui) 議還提出,在完成過渡階段任務後,要按照解決(jue) 吃穿用、加強基礎工業(ye) 、兼顧國防和突破尖端的次序安排經濟計劃。第一步,經過3個(ge) 五年計劃,建立一個(ge) 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ye) 體(ti) 係和國民經濟體(ti) 係,使我國工業(ye) 大體(ti) 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第二步,到本世紀末,使我國工業(ye) 走在世界前列,全麵實現農(nong) 業(ye) 、工業(ye) 、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
1963年至1965年的調整,大大加強了影響國民經濟協調發展的薄弱環節和部門。維修和更新了設備,恢複和提高老企業(ye) 、老基地的生產(chan) 能力和技術水平;有重點地發展了對國民經濟有重大作用的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提高了國家工業(ye) 整體(ti) 水平和經濟實力。1962年至1963年期間,在外匯極其有限的情況下,我國有計劃地從(cong) 日本、聯邦德國、法國等國引進14個(ge) 石油化工方麵的成套設備,對開發我國石化工業(ye) 新領域起到重要作用。
至1965年底,國民經濟調整的任務終於(yu) 全麵完成。我國工農(nong) 業(ye) 總產(chan) 值超過1957年的水平。在調整時期,作為(wei) 國民經濟主導的工業(ye) 建設,主要以成龍配套和填平補齊為(wei) 重點,許多工礦企業(ye) 逐步地發揮出作用;同時還不失時機地建成了一些重要項目,改擴建了一批廠(礦),新興(xing) 工業(ye) 部門迅速發展,新產(chan) 品、新品種不斷湧現,工業(ye) 現代化建設的物質基礎得以加強。
與(yu) 此同時,工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中農(nong) 輕重的比例關(guan) 係實現了協調發展。1965年農(nong) 業(ye) 、輕工業(ye) 、重工業(ye) 在工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總值中的比重分別是37.3%、32.3%、30.4%,基本上符合當時我國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在工業(ye) 內(nei) 部,間接和直接支援農(nong) 業(ye) 的工業(ye) 部門投資比重增加,重工業(ye) 的投資比重減少,在很大程度上扭轉了“以鋼為(wei) 綱”造成的比例失調狀況。
上世紀60年代的國民經濟調整具有重要意義(yi) ,涉及社會(hui) 主義(yi) 經濟建設中許多帶有規律性的問題。從(cong) 1962年下半年至1965年,國民經濟逐步接近、達到、超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最高水平。
科學技術成就斐然,不斷填補科技空白
在國民經濟“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同時,我國石油工業(ye) 和國防尖端科技領域也得到迅猛發展,不斷取得非凡成就。
近代以來,我國曾被認為(wei) 是貧油國家,油田年產(chan) 量低,長期依賴進口“洋油”。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勘探開發石油。1955年起,我國開始東(dong) 北鬆遼盆地的地質勘察工作,1959年9月,鑽探人員發現高台子油田,即後來的“大慶油田”,經過3年多的勘探開發大會(hui) 戰,形成年產(chan) 600萬(wan) 噸原油的生產(chan) 能力。1963年,全國原油、汽油、柴油、煤油和潤滑油等主要產(chan) 品產(chan) 量全麵超額完成計劃,我國自行設計和新建成的大型煉油廠建設時間縮短了1年。至1965年底,我國實現國內(nei) 消費原油和石油產(chan) 品的全部自給。其中,大慶油田開采的高產(chan) 原油,發揮了決(jue) 定性作用。
在科學技術和國防尖端武器研製方麵,我國於(yu) 1956年製定了科學技術發展的第一個(ge) 遠景規劃,列出12項帶有關(guan) 鍵意義(yi) 的重點任務,原子能的和平利用排在第一項。同時,部署了原子彈和導彈這兩(liang) 個(ge) 大項目。同年4月,周恩來同誌主持召開中央軍(jun) 委會(hui) 議,聽取錢學森同誌關(guan) 於(yu) 發展導彈技術的規劃設想,並於(yu) 會(hui) 後成立以聶榮臻為(wei) 主任的國防部航空工業(ye) 委員會(hui) ,負責導彈研製以及航空工業(ye) 發展工作。10月,成立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11月,成立第三機械工業(ye) 部,具體(ti) 負責組織、領導核工業(ye) 的建設和發展。1957年,我國開始研製發展包括導彈、原子彈在內(nei) 的尖端武器,1958年我國科學家提出研製人造地球衛星的建議。1961年7月16日,黨(dang) 中央作出《關(guan) 於(yu) 加強原子能工業(ye) 建設若幹問題的決(jue) 定》。《決(jue) 定》指出:“為(wei) 了自力更生,突破原子能技術,加速我國原子能工業(ye) 建設,中央認為(wei) 有必要進一步縮短戰線,集中力量,加強各有關(guan) 方麵對原子能工業(ye) 建設的支援。”
1964年10月16日,我國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dong) 方紅一號”在酒泉基地發射成功。以“兩(liang) 彈一星”為(wei) 核心的國防尖端科技的輝煌成就,帶動我國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填補了很多科技空白,為(wei) 我國實現技術跨越式發展積累了非常寶貴的經驗。許多年後,鄧小平同誌曾這樣說道:“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dong) 西反映一個(ge) 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ge) 民族、一個(ge) 國家興(xing) 旺發達的標誌。”
在這一時期,我國的化學工業(ye) 、原子能工業(ye) 、電子工業(ye) 以及科學技術各領域也都發展顯著。據中共中央黨(dang) 史研究室編撰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曆史》一書(shu) 資料,1964年我國機床品種達到540種,比1957年增長1.8倍。從(cong) 上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我國可以生產(chan) 車、銑、刨、鑽、磨、鏜等小型通用機床,也具備了製造大型、複雜和成套精密機械設備的能力。我國製造的萬(wan) 噸水壓機和床麵6.3米的大型立式車床,都達到當時世界先進水平。在電子工業(ye) 方麵,從(cong) 1963年至1965年,我國共投資5.29億(yi) 元,用於(yu) 新開的電子工業(ye) 項目建造。新建中央直屬工程52項,其中大中型項目38個(ge) ,小型項目14個(ge) ,我國電子工業(ye) 初具規模。據統計,1965年我國鋼產(chan) 量為(wei) 1223萬(wan) 噸,約占世界第七位;原煤產(chan) 量為(wei) 2.32億(yi) 噸,占世界第三位;石油產(chan) 量為(wei) 1131萬(wan) 噸,占世界第十五位;發電量為(wei) 676億(yi) 噸,占世界第八位。綜合其他工業(ye) 門類的生產(chan) 狀況,我國1965年重工業(ye) 的水平大體(ti) 占到世界第八位。
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全麵展開和對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艱辛探索的10年,是艱苦奮鬥和拚搏奉獻的10年,是理想閃光和意氣風發的10年。但遺憾的是,黨(dang) 的八大形成的正確路線未能完全堅持下去,其後出現了不少失誤,發生了一些曲折。但是,任何新生事物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何嚐不是如此。我們(men) 黨(dang) 正是在不斷深刻總結曆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攻堅克難,從(cong) 而不斷開拓新境界、奪取新勝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