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北京:以首善情懷,聚四方之才

發布時間:2022-01-19 10:0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探路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高水平人才高地這樣建①】

  光明日報記者 董城 張景華 光明日報通訊員 侯旭東(dong)

  編者按

  興(xing) 國之道,人才為(wei) 先。在2021年9月召開的中央人才工作會(hui) 議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需要進行戰略布局”,並明確提出“可以在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

  培植人才猶如栽種樹木,要想使其枝繁葉茂、蔚然成林,離不開腳下提供托舉(ju) 和滋養(yang) 的一片沃土。被寄予“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厚望的三個(ge) 省市、區域,各自具有怎樣的人才資源、引才優(you) 勢、育才環境?在此奮鬥的人才又有怎樣的成長故事?如何為(wei) 我國人才戰略布局不斷完善提供重要參考和有力支撐?今天起,本版推出“高水平人才高地這樣建”係列報道,每期聚焦一個(ge) 人才高地,以記者的深入調研展現各地理念舉(ju) 措,以專(zhuan) 家的分析評點揭示未來發展路徑。

  登高而望遠。讓我們(men) 一起“上高地”!

  【記者觀察】

  首都北京,既是人才集聚的高地,又是人才成長的搖籃。

  人才資源總量達781萬(wan) 人,人才密度達62%;在京“高被引科學家”253人,首次超過美國矽穀;擁有全球獨角獸(shou) 企業(ye) 93家,位居全球第一……亮眼的“人才家底”背後,是一套人才選、用、育、留的“組合拳”。

  為(wei) 了讓人才“享在、樂(le) 在、愛在”首都,北京市做了哪些努力,取得了怎樣的成效?光明日報記者進行了深入調研。

  築巢引鳳:讓人才“享在”北京

  作為(wei) 國家首都、國際化大都市、曆史文化古都,北京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高新技術企業(ye) 集聚,各類人才雲(yun) 集,北京始終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集中承載地、國家推進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首選地。

  “我一直想做新藥研發工作,一到東(dong) 升我就喜歡上了這裏。”三年前,一位在國外工作多年的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回國,來到位於(yu) 北京海澱區的中關(guan) 村東(dong) 升國際科學園工作。“這裏平台好、環境好,園區配套的餐飲、服務都非常周到,讓我能夠安心研發。”現在,他的研究已經有了很大進展。

  這幾年,海澱區發揮人文、區位、產(chan) 業(ye) 、創新等方麵優(you) 勢,著力建設宜居、宜業(ye) 、宜學、宜創的高品質人才社區。不久前,上地國際人才會(hui) 客廳迎來了首場路演賽事,周邊企業(ye) 的政務辦理、路演推介、文化交流有了新的大本營。而“會(hui) 客廳”所處的中關(guan) 村科學城,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高層次海外人才。

  想要留住人才,良好的文化氛圍也至關(guan) 重要。

  在北京地鐵16號線望京南站下車,步行600米,中英雙語寫(xie) 就的“望京小街”路牌便映入眼簾。

  毗鄰6家世界500強企業(ye) 和30多家跨國企業(ye) ,望京小街可謂國際範兒(er) 十足。這裏不僅(jin) 有藝術天幕展覽、國際市集和網紅餐飲店,還曾舉(ju) 辦北京國際時裝周、朝陽海外人才創業(ye) 大會(hui) -國際創新周等品牌活動,國際化的環境吸引了不少海外人才在此定居。

  “我身後的‘柏林熊’雕塑是當初我們(men) 德國人建議建造的,後來實現了,讓我很欣喜。我覺得這體(ti) 現了對我們(men) 文化的尊重,我喜歡這條街如今的樣子。”一位住在望京小街的德國商會(hui) 管理人員說。

  為(wei) 了廣納人才,北京市先後確定了朝陽望京、中關(guan) 村科學城、未來科學城、新首鋼、通州、順義(yi) 、懷柔科學城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等8個(ge) 人才社區。這些社區國際化程度高、文化藝術氛圍濃厚、生活配套設施齊全,已成為(wei) 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國際化生活空間。

  “築巢引鳳棲,花開蝶自來。”為(wei) 了不讓新冠肺炎疫情阻擋人才進京的腳步,北京市麵向全球啟動高層次人才“雲(yun) 招聘”,發布崗位6000餘(yu) 個(ge) ,推動小米、字節跳動等企業(ye) 提供崗位1.5萬(wan) 個(ge) 。登錄“易北京”App,海內(nei) 外高層次人才不僅(jin) 能“雲(yun) 端”投簡曆、麵試、簽約,還能享受從(cong) 來京辦理手續到開展工作、融入生活、社會(hui) 保障的“一站式”服務。

  近兩(liang) 年,全球創業(ye) 者峰會(hui) 暨創業(ye) 大賽(HICOOL)吸引了來自全球的6044個(ge) 項目、8162名創業(ye) 人才報名參加。目前已在京落地項目611個(ge) 、吸引人才632人,推動4家企業(ye) 成長為(wei) 獨角獸(shou) 企業(ye) 。

  “享在”北京,人才所見略同。

  創新舉(ju) 措:讓人才“樂(le) 在”北京

  有幹事創業(ye) 的熱土,更要有配套的機製和政策。

  想人才之所想,讓政策跑在人才需求前麵。北京市在中央部委支持下,先後開展五輪政策創新,71條人才新政亮點頻出。

  比如,出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明確成果產(chan) 權由過去的國家單位擁有變為(wei) 科技人才可以個(ge) 人擁有;出台技術轉讓所得稅優(you) 惠政策,將免征額由500萬(wan) 元提高至2000萬(wan) 元;優(you) 化外籍人才來京就業(ye) 審批辦事流程,將辦理時限壓縮至10個(ge) 工作日;全國首創允許外籍人才境外直接申辦中國“綠卡”……

  2013年起,北京市實施“北京學者”培養(yang) 計劃,為(wei) 每位學者量身定製培養(yang) 方案,聘請2名以上院士擔任導師,在培養(yang) 周期內(nei) 給予穩定支持,現已選拔培養(yang) 73名北京學者和35名青年北京學者。

  人才有自我發展的需求,北京有吸納大師的渴求,把人才培養(yang) 成大師,在今天的北京不再難求。

  在“北京學者”培養(yang) 計劃支持下,共有12人當選發達國家科學院院士或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15人18次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為(wei) 優(you) 秀人才提供多渠道資助,是東(dong) 城區人才培養(yang) 的特色之路。2015年以來,東(dong) 城區累計資助優(you) 秀人才項目397個(ge) ,資助總額1050萬(wan) 元,帶動社會(hui) 資金投入上億(yi) 元。由此,一大批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較大發展潛力的優(you) 秀青年人才在各領域取得突出成績,人才集聚效應逐步形成。

  北京市的人才政策,也帶動了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製度改革積極性。

  去年4月,一場人才評價(jia) 能否由“論文導向”轉向“實踐導向”的討論在《光明日報》展開,討論的源頭正是北京工業(ye) 大學教師張躍明攻克工業(ye) 機器人“卡脖子”技術難題的事跡。“我們(men) 樂(le) 於(yu) 看到更多‘張躍明’被社會(hui) 了解、被國家認可,他們(men) 是新時代推進科教融合、產(chan) 業(ye) 報國的主力軍(jun) 。”北工大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聶祚仁表示。

  作為(wei) 首個(ge) 實施高層次人才年薪製的市屬高校、首批市級海外引才自主認定試點單位,北工大充分用好自主權,實行入校三年考核保護期,在人才引進時針對學科差異製定了25個(ge) “分類定製式”標準,有效提高了評價(jia) 的精準性,讓青年人才跑出個(ge) 人發展的“加速度”。

  人才的故事,值得被講述。2019年,全國首檔聚焦人才的紀實節目《為(wei) 你喝彩》在北京衛視開播。節目播出後反響熱烈。不少網友留言稱,看到這種頂尖的“人才列傳(chuan) ”,讓人振奮的同時,更為(wei) 祖國科技的進步與(yu) 發展感到驕傲。

  健全完善優(you) 秀人才表彰體(ti) 係,針對不同層次人才類型開展“首都傑出人才獎”“有突出貢獻的人才”“優(you) 秀青年人才獎”評選表彰,走訪慰問100餘(yu) 位在京院士……這些細心溫暖的舉(ju) 措,讓人才更加堅定了自己的選擇。

  一套“組合拳”下來,北京地區人才資源總量持續攀升,人才貢獻率達55%;每萬(wan) 人口發明專(zhuan) 利擁有量154件,居全國首位;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近期發布的全球科研城市榜單中,北京名列第一。

  安居樂(le) 業(ye) :讓人才“愛在”北京

  為(wei) 了讓來京創業(ye) 的人才興(xing) 業(ye) 樂(le) 業(ye) ,北京市各城區都製定了“幹貨滿滿”的人才工作計劃。

  朝陽區是北京市人才集聚高地之一,中國兩(liang) 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莫言、屠呦呦都生活在這裏。

  作為(wei) 首都功能的重要承載區,朝陽區把握“一帶一路”建設、冬奧會(hui) 籌辦、京津冀協同發展等重大戰略機遇,高質量建設國際創投集聚區,持續優(you) 化營商環境,高標準推進高品質人才社區建設,整體(ti) 提升區域國際化品質和吸引力,打造宜居宜業(ye) 的“國際朝陽”。

  東(dong) 城區是首都功能核心區,集中了中央國家部委26個(ge) 、國家部級事業(ye) 單位12個(ge) 、央企總部10個(ge) 。對東(dong) 城區來說,人才如何為(wei) 我所用顯得更加重要。

  “下一步,我們(men) 計劃實施‘五個(ge) 一批’工程,做精一批人才工作室,做大一批人才聯盟,建設一批人才驛站,遴選一批優(you) 秀人才,鼓勵一批央地合作項目。”東(dong) 城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該區還將探索建立“人才之家”“人才巷”,讓東(dong) 城區成為(wei) 人才向往集聚之地、建功立業(ye) 之地。

  同為(wei) 首都功能核心區,西城區近年來也推出一係列政策舉(ju) 措,增強人才獲得感。隨之,一大批金融專(zhuan) 業(ye) 人才聚集金融街,“世界優(you) 秀傑出金融人才集聚區”建設成效初顯。

  在懷柔,“十三五”時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29個(ge) 裝置平台全部開工,8個(ge) 設施平台進入科研狀態。與(yu) 科研院所、在京高校、科創企業(ye) 聯合成立多個(ge) 創新研究院,並實體(ti) 化運行;創客公寓、國際化公共服務中心、創新活力中心、青苗國際學校、懷柔醫院國際部,人才服務保障全麵跟上……

  “要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廣開進賢之路,把各方麵知識分子凝聚起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這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人才工作的殷切期望,也是北京市人才工作的努力方向。

  劍指高水平人才高地,北京市將堅持以全球視野和國際標準培養(yang) 、引進、使用、服務世界一流人才。“為(wei) 在京優(you) 秀人才厚植成長的沃土,讓他們(men) 既有腳踏實地的底氣,又有仰望星空的滿足。”這是北京發出的人才邀約,也是麵向未來的發展底氣。

  項目團隊:

  光明日報記者 董城、張景華、王斯敏、王美瑩、陳之殷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