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冬奧衝刺 | 500束花638萬多針 他們是織就頒獎花束絨耀之花的“織女”
央廣網北京1月18日消息 “纏花莖的力度要均勻,力度太大,線容易斷。”這是為(wei) 北京冬殘奧會(hui) 做的頒獎花束——絨耀之花,郭媛媛從(cong) 未想到,自己會(hui) 以這種方式與(yu) 奧運緊密連接起來。
14年前的北京奧運會(hui) ,“金鑲玉”獎牌驚豔世界,而如今北京冬奧會(hui) 的頒獎花束,更是別出心裁。棄用傳(chuan) 統鮮切花,采用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海派絨線編結技藝”鉤編而成的絨線花花束。
在過去的兩(liang) 個(ge) 月裏,媛媛每天都會(hui) 花費十幾個(ge) 小時,來編織花束上那些細小的花萼,而這些,都是在輪椅上完成的。
就在上周一,到了最後的質檢階段,在北京市脊髓損傷(shang) 者希望之家,媛媛和傷(shang) 友們(men) 的一個(ge) “統一動作”讓記者好奇:為(wei) 什麽(me) 要用脖子或身體(ti) 的其他柔軟部位來夾住花束握柄。“大家的手上都生出了老繭,觸覺變得不那麽(me) 敏感了。”媛媛說。
還有另外一個(ge) 原因,讓人動容。她說,沒有上肢的運動員,在獲獎拿到捧花後,也會(hui) 做出同樣的動作,要確保銅絲(si) 不外露,以防傷(shang) 到殘疾人運動員。
“我們(men) 是織女”
“絨耀之花”真的很特別。玫瑰、月季、鈴蘭(lan) 、繡球、月桂、橄欖和波斯菊7種花型,全部由人工織就,帶著手指的溫度,讓象征著友愛、堅韌、幸福、團結、勝利與(yu) 和平的寓意,更加重了一層。
不過,看似普通的花片不僅(jin) 針數多,還包含了多種針法上的變化,長針、鎖針、引拔針等。起初,記者也嚐試了用鉤針織就小黃花的第一步,但沒到幾分鍾就弄得線頭一團糟。“沒耐心根本做不了。”媛媛在輪椅上坐了37年了,生下來便脊髓損傷(shang) ,平時她挺開朗,但她還是用“較勁”來形容做絨線花的整個(ge) 過程。因為(wei) 一朵直徑不足厘米的小桂花,近百針,媛媛就要練上三四天。
而這三四天,不是我們(men) 普通人上下班的8小時。
500束頒獎花束,包含79474片花瓣,12560片葉子,每一個(ge) 環節都必須環環相扣。為(wei) 了盡量不耽誤時間,由於(yu) 二便失禁,上一次廁所更換紙尿褲等整個(ge) 流程就需用半小時,所以媛媛白天很少喝水,要節省時間去趕進度。
采訪當天,正值臘八節,她一口臘八粥都沒有動。
北京東(dong) 城區脊髓損傷(shang) 者希望之家的工作人員張婧,也是教授媛媛針法的老師,在她那,記者又看到了媛媛的另一麵。她將花束放到打印機上做拓片,對照著學,常淩晨還在給老師傳(chuan) 練習(xi) 圖片,反複地詢問尺寸是否合規。“他們(men) 學東(dong) 西比健全人反而快,因為(wei) 他們(men) 心裏特別踏實,不浮躁。”
一次,張婧發現媛媛兩(liang) 天隻做了幾十個(ge) 小黃花,以為(wei) 是進度慢,但其實,媛媛默默在家做了幾百個(ge) ,剩下的她覺得不合適都沒有上報。當記者問媛媛“多做的件數要付出多少辛苦”時,她沒有回答,隻是一笑,又將銅絲(si) 穿入黃色桂花的中心,一並拿起綠色毛線纏繞起來,而穿針的大拇指早已開裂,積起了一層堅硬的繭殼。
張婧說,她們(men) 常調侃自己是“織女”,帶著中國風的“織女”。花束的標準和尺寸印在心裏,希望每一朵花都能恰到好處地“綻放”,這樣運動員拿到手裏,收獲的,是和獎牌一樣的“沒有遺憾”。
“他們(men) 會(hui) 喜歡嗎?”
經過造型和捆紮後的花束,拾起來有1斤重,花束絲(si) 帶則為(wei) 北京冬奧會(hui) 色彩係統中的藍色,體(ti) 現冰雪運動元素。編織太累時,傷(shang) 友們(men) 常會(hui) 舉(ju) 起這些花束,偷偷展開想象,“他們(men) 會(hui) 喜歡嗎?”張婧說這是大家疲憊時的一種調劑。
她還曾設想,如果自己是現場記者,一定先問運動員對花束的感受,還會(hui) 想他們(men) 會(hui) 像拋球服一樣將花扔到台下嗎?
不過,苦與(yu) 甜總是相伴存在的。
500束花束,共計638萬(wan) 多針,與(yu) 常人相比,脊髓損傷(shang) 者在花束製作過程中,要克服更多的障礙。
由於(yu) 疫情影響,傷(shang) 友們(men) 各自分散在北京各區工作,而他們(men) 大都依靠輪椅活動,所以起初張婧的編織課堂,就直接設在了在戶外廣場或公園。“你都沒辦法想象那個(ge) 場麵”,她說,在廣場的一角,幾個(ge) 人用輪椅圍成一圈,不少人圍觀,以為(wei) 我們(men) 隻是個(ge) 人的業(ye) 餘(yu) 編織比賽。
傷(shang) 友們(men) 通常是根據自己的工作效率,領一定量的毛線回家編織,就這樣,一個(ge) 個(ge) 小小的花片在100多名參與(yu) 者的手中不斷被製作出來,然後匯總到東(dong) 城區脊髓損傷(shang) 者希望之家。
相較於(yu) 其他殘疾人群體(ti) ,每個(ge) 人在製作中都有自己的困難。
脊髓損傷(shang) 的傷(shang) 友中,有很多人是因為(wei) 車禍、高空墜落等後天因素導致脊髓受損的,但這都沒影響到捧花的製作。有的傷(shang) 友白天在輪椅上集中做,但家人不在,時間一長沒辦法翻身,所以為(wei) 防止長久不動造成壓瘡,幹脆就趴在床上編織。
還有的傷(shang) 友大小便都需要旁人幫助或借助導尿管,也沒耽誤趕工。“雖然每個(ge) 人編織的效率不同,但他們(men) 都是盡可能地完成工作,我沒有看到能做700(枝)卻隻領300(枝)的。”媛媛說。
這次參與(yu) 花束製作的150多位殘疾人中,有不少年輕人,有些甚至是在人生最好的年華受的傷(shang) 。殘疾帶給他們(men) 的,除了精神上的打擊,更現實的,是給家庭帶來經濟負擔,“如果我們(men) 找不到工作機會(hui) ,就隻能在家‘啃老’。”媛媛說,她們(men) 也希望通過製作絨線花的機會(hui) ,借助冬奧會(hui) ,讓更多人能關(guan) 注到這個(ge) 群體(ti) ,讓更多傷(shang) 友有更多就業(ye) 機會(hui) 。
這也是冬殘奧會(hui) 的頒獎花束中,多了一朵藍色的波斯菊的緣由。
相較於(yu) 北京冬奧會(hui) 包含6種花的頒獎花束,這朵波斯菊,是在希望之家工作人員的建議下增加的。北京市東(dong) 城區脊髓損傷(shang) 者希望之家的負責人唐占鑫說,波斯菊的花語是在困難中不畏懼、努力生長,這與(yu) 殘疾人的精神非常契合。“我們(men) 希望冬殘奧會(hui) 在團結、友誼等精神的基礎上,能夠表達出我們(men) 殘疾人自強不息的精神。”
殘疾人的“工匠精神”
“由北京冬奧會(hui) 讚助商恒源祥聯合婦聯與(yu) 殘聯等組織組成‘頒獎花束’項目組,通過非遺技藝——海派絨線編織進行手工鉤編。中殘聯張海迪主席認為(wei) ,殘奧會(hui) 花束應該有殘疾人的參與(yu) 。”至今回憶起接到任務時的場景,劉曉雲(yun) 仍覺得特別意外。
作為(wei) 兩(liang) 屆殘疾人職業(ye) 技能鉤編織大賽的冠軍(jun) ,劉曉雲(yun) 是這次絨線花製作的技術顧問。北京夏奧會(hui) 時,她就給運動員做過伴手禮,是名副其實的“雙奧手藝人”,“2008年是一個(ge) 三色臉譜。所以到了這次再做絨線花,當時的經驗都用上了,也少走了很多彎路。”
在奧運會(hui) 曆史上,頒獎花束和獎牌往往是出鏡率極高的重要配角。“中國傳(chuan) 統技藝”與(yu) “中國人的精氣神兒(er) ”,是劉曉雲(yun) 最想通過這束帶著中國味道的絨線花花束傳(chuan) 遞的。
兩(liang) 個(ge) 多月的時間,從(cong) 每一個(ge) 花片、花托、葉片的勾織,到每一枝、每一束花的組裝,背後凝聚的是超過150名殘疾人的辛勤勞動。這段時間由於(yu) 過於(yu) 疲勞,劉曉雲(yun) 那條傷(shang) 腿“像柱子一樣沉”,年輕時因意外事故導致殘疾,她太能理解這份“絨耀之花”帶給殘疾人的意義(yi) 。它不僅(jin) 僅(jin) 是冬殘奧會(hui) 上的頒獎之禮,也是對同是身有殘疾的“製花人”們(men) ,表達匠心、蘊含榮光的“嘉獎之禮”。
)
1509枝月桂枝、503枝桂花枝、1006枝橄欖枝、503枝鈴蘭(lan) 枝,1006枝繡球花、503枝月季花、503朵非洲菊,每一串數字背後,還有技藝的傳(chuan) 承。
教授媛媛鉤針的老師張婧,正是劉曉雲(yun) 的女兒(er) 。在母親(qin) 的帶動下,本是學法學的她,於(yu) 2019年也來到希望之家當起了誌願者。如今花束已全部交付完畢,劉曉雲(yun) 會(hui) 和女兒(er) 一起坐在電腦前看大家對花束的評價(jia) ,“普通人與(yu) 冬奧的關(guan) 聯性更近了,大家評價(jia) 都特別好。”她打字慢,但會(hui) 讓女兒(er) 幫忙在彈幕上回複網友留言:每一朵都是獨一無二的,每一束都有我們(men) 的溫度在。
更多網友點讚的,還有他們(men) 的工匠精神,劉曉雲(yun) 覺得,這隻是向世界展示殘疾人能力與(yu) 價(jia) 值的一個(ge) 窗口。近幾年來,中殘聯在很多國內(nei) 外賽事上,早已專(zhuan) 設展廳銷售出自殘疾人之手的那些精致小物件,頗受歡迎。
而這一次,冬奧會(hui) 漸行漸近,“絨耀之花”上的溫暖與(yu) 善意靜待八方來客。
總監製:張軍(jun) 於(yu) 鋒
監製:王薇 趙淨
記者:王晶
視頻拍攝、製作:張岩 王晶
設計:劉啟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