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局十四五】 遼寧:東北振興激活綠色智造紅利 老工業基地變身吸金“強磁場”
編者按:開局關(guan) 係全局,起步決(jue) 定後勢。回望2021年,走進2022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國開啟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踏上實現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新的趕考之路,“十四五”開局的首考,中國各地交出怎樣的答卷?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民生保障有何亮點?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有哪些結構性、局部性的問題需要關(guan) 注?各地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有哪些新招硬招實招?央廣網特推出“開局十四五”係列報道,觀路徑,看成效,多角度聚焦開局之年新氣象、新思考。
央廣網沈陽1月18日消息 從(cong) 第一爐鋼水到第一台國產(chan) 機器人;從(cong) 第一枚金屬國徽到第一個(ge) 國產(chan) CT;從(cong) 第一架噴氣式戰鬥機到第一艘航空母艦……這裏,曾誕生共和國工業(ye) 史上1000多個(ge) 第一。
這裏是遼寧,共和國工業(ye) 的搖籃。
2022年元旦小長假,張先生帶著孩子到沈陽市鐵西區中國工業(ye) 博物館參觀,到1905文化創意園“體(ti) 驗”工業(ye) 遺址改造後的全新藝術空間。在廠房裏逛逛、嚐嚐“工廠食堂餐”……體(ti) 味久違的“工廠味”,這不僅(jin) 是因為(wei) “回憶殺”,更是因為(wei) 工業(ye) 精神是遼寧人的“魂”。
今天,麵對起步“十四五”,遼寧麵臨(lin) 新機遇、新挑戰,必有新擔當、新作為(wei) 。
2021年,遼寧營商環境有10項指標被評為(wei) 全國標杆;高技術製造業(ye) 投資同比增長91.9%;社會(hui) 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0.1%;糧食產(chan) 量突破500億(yi) 斤,老工業(ye) 基地正蝶變出新的“鋼花”。
2022年,又是新的起點。
創新成遼寧“最大增量”
2021年12月14日,備受矚目的一汽解放J7整車智能工廠落成投產(chan) ,新鬆公司移動機器人“軍(jun) 團”拖著重卡車頭行進在車間裏,實現了對智能工廠總裝線各環節工藝的全流程覆蓋。
新鬆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為(wei) 什麽(me) 會(hui) 被“一汽”智能工廠選中?該公司技術執行總監杜振軍(jun) 告訴記者,新鬆是中國機器人行業(ye) 老大,國家機器人產(chan) 業(ye) 化基地在新鬆。新鬆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為(wei) 什麽(me) 會(hui) 被“一汽”智能工廠選中?該公司技術執行總監杜振軍(jun) 告訴記者,新鬆是中國機器人行業(ye) 老大,國家機器人產(chan) 業(ye) 化基地在新鬆。目前,其擁有的5大係列機器人產(chan) 品線不僅(jin) 全球領域最全,且均具備自主知識產(chan) 權。
說到“十四五”第一年新鬆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績單,杜振軍(jun) 興(xing) 奮地說,2021年全球製造業(ye) 企業(ye) 轉型升級加速,新鬆機器人訂單實現60%以上的增長。
工程師譚雙正忙著調試準備出廠的機器人。她眼睛盯著調試數據,微笑著對記者說,2021年自己過得非常充實,因為(wei) 訂單多,任務重。新的一年,她希望訂單越多越好。機器人用得越多,說明企業(ye) 數字化、智能化程度越高。
遼寧有1652家科研機構、56位兩(liang) 院院士,還有100多所普通高等院校,決(jue) 策者充分利用這一優(you) 勢,不斷強化科技賦能工業(ye) 。2021年以來,《數字遼寧發展規劃(2.0版)》《製造業(ye) 數字化賦能行動方案》接連出台,使遼寧成為(wei) 吸引全球企業(ye) 參與(yu) 建設工業(ye) 互聯網的“強磁場”。
東(dong) 軟醫療高端醫學影像設備研發、沈陽科網通信人工智能設備預測性維護等15個(ge) 項目獲評國家新模式應用試點示範;33個(ge) 項目獲評省級工業(ye) 互聯網平台,服務企業(ye) 近3萬(wan) 戶。華為(wei) 沈陽雲(yun) 中心、錦州雲(yun) 計算數據中心、沈撫人工智能創新中心、鯤鵬產(chan) 業(ye) 孵化基地等一批創新載體(ti) 相繼布局遼寧。
遼寧還積極加快構建工業(ye) 互聯網網絡體(ti) 係,為(wei) 華晨寶馬、鞍鋼、撫順新鋼鐵、遼陽石化等20餘(yu) 家重點企業(ye) 開展了5G專(zhuan) 網建設和應用測試。截至目前,全省已開通5G基站5萬(wan) 個(ge) 。
在鞍鋼煉鋼總廠三分廠的5號生產(chan) 線,2021年新啟動的“5G+智慧煉鋼”項目正在不斷給人帶來驚喜。“智慧煉鋼對工人來說是一種解放,生產(chan) 效率大幅提高。過去冶煉一爐鋼需要10個(ge) 工人、40多分鍾,現在隻需5個(ge) 人就能操作兩(liang) 個(ge) 爐,生產(chan) 時間也縮短到30分鍾。”5號線作業(ye) 長曹祥說。
效能大幅增長的背後,透露出一個(ge) 信息:創新,這個(ge) “關(guan) 鍵變量”正成為(wei) 遼寧“最大增量”。
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遼寧已累計注冊(ce) 科技型中小企業(ye) 14478家,較上年同期增長46%。其中,新增注冊(ce) 科技型中小企業(ye) 3672家,較去年同期增長73%。2021年前三季度,全省高技術製造業(ye) 投資同比增長91.9%。
2021年遼寧工業(ye) 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上線運營15個(ge) ,在建6個(ge) ,總數居全國第六位。
“良種”+“良法”,守護糧安民富
2021年金秋時節,“黃金玉米帶”迎來了金色收獲。昌圖縣是全國產(chan) 糧大縣,盛泰農(nong) 機服務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理事長盛鐵雍站在合作社的玉米地裏,掰下一個(ge) 長長的玉米棒查穗粒數,估算產(chan) 量。查完穗粒,他高興(xing) 地說,“又是個(ge) 豐(feng) 收年。多虧(kui) ‘良種’加‘良法’,我們(men) 腳下的黑土地才高產(chan) 又高效!”
昌圖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副局長李再田告訴記者,他們(men) 推廣適合種植的高產(chan) 優(you) 良品種適時早播,精量免耕播種、開展保護性耕作,全縣實施保護性耕作麵積130萬(wan) 畝(mu) ,實施化肥減量增效和病蟲害防治等措施,糧食產(chan) 量實現56.5億(yi) 斤。
民為(wei) 國基,穀為(wei) 民命。作為(wei) 全國糧食主產(chan) 省之一,遼寧擁有3000萬(wan) 畝(mu) 黑土地。為(wei) 了提升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穩麵積、提單產(chan) ,遼寧積極推進“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實現從(cong) “重用輕養(yang) ”向“用養(yang) 並重”轉變,保護好賴以生存的耕地。
2021年秋收剛過,東(dong) 港市前陽鎮平安村的地豐(feng) 家庭農(nong) 場主宋成軍(jun) 就開始翻地,稻田秸稈翻到地裏全部還田。宋成軍(jun) 說,“2021年我種了5000多畝(mu) 地,全部按照綠色高質高效的創建要求,選用良種,實施全程機械化栽培管理技術、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我家大米品種好、無公害、口感好,一斤能賣到5元錢。”
2021年東(dong) 港在全市水稻種植區域創建綠色高質高效行動項目,像地豐(feng) 家庭農(nong) 場這樣耕種水稻的還有很多。東(dong) 港市推出1個(ge) 百畝(mu) 攻關(guan) 試驗區、10個(ge) 千畝(mu) 核心示範區、10個(ge) 萬(wan) 畝(mu) 輻射帶動區。千畝(mu) 核心區平均單產(chan) 584.65公斤,增長9.78%;萬(wan) 畝(mu) 輻射帶動區增長7.03%,大大提升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產(chan) 出率。
在鐵嶺市鐵嶺縣,鎮西堡鎮鐵實農(nong) 業(ye) 種植業(ye) 聯合生產(chan)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的7000畝(mu) 玉米地也實施秸稈還田、機械深鬆、輪作培肥等“遼河模式”,畝(mu) 產(chan) 增加80公斤以上。
增產(chan) 的示範效應,加快了“遼河模式”大範圍推廣應用的速度,全省累計推廣“遼河模式”110萬(wan) 畝(mu) 以上。截至2021年底,遼寧省累計治理退化黑土地130萬(wan) 畝(mu) ,讓更多農(nong) 田變良田。
遼寧還製定出台《黑土地保護實施方案》,落實國家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50萬(wan) 畝(mu) ,省政府拿出2億(yi) 元建設黑土地保護示範區110萬(wan) 畝(mu) ,在17個(ge) 典型黑土地區重點縣實施有機肥還田280萬(wan) 畝(mu) 。
種子,是農(nong) 業(ye) 的“芯片”。種業(ye) ,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chan) 業(ye) 。
近年來,遼寧省通過實施現代種業(ye) 提升工程,培育並推廣了一批高產(chan) 、穩產(chan) 、綠色的優(you) 良新品種,主要農(nong) 作物品種選育及主導品種推廣取得新進展。2021年,遼寧主導品種達到55個(ge) ,新品種審定數量達312個(ge) ,推廣水稻基質育苗等主推技術44項,示範推廣標準化技術模式25套,農(nong) 業(ye) 主推技術到位率穩定在95%以上。
遼寧省積極落實產(chan) 糧大縣獎勵資金、發放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生產(chan) 者補貼、種糧農(nong) 民一次性補貼等政策。2021年全省共統籌安排糧食生產(chan) 相關(guan) 資金195.1億(yi) 元,有力地調動了農(nong) 民種糧的積極性。
據統計,2021年上半年遼寧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54元,增長9.5%,全國排第9名。
2021年,遼寧糧食總產(chan) 量達到507.7億(yi) 斤,創曆史新高,位居全國第12位;糧食單產(chan) 達到955斤/畝(mu) ,位居全國第三位、糧食主產(chan) 省第一位。
用占全國3.01%的播種麵積生產(chan) 了全國3.72%的糧食,遼寧扛起了維護糧食安全的責任。
讓低碳提升“綠色GDP”含金量
曾幾何時,重化工業(ye) 帶來的重汙染天氣、黑臭水體(ti) ,成為(wei) 遼寧發展之痛、民生之患。“黑色GDP”不做減法,“綠色GDP”就沒有加法。
2021年,遼寧省強力核減“兩(liang) 高”項目,202個(ge) 在建擬建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壓減至15個(ge) 。
近年來,遼寧推進智能製造重點項目206個(ge) ,46家企業(ye) 入選國家級綠色工廠,有“東(dong) 方魯爾”之稱的沈陽市鐵西區,老廠房改建成文創產(chan) 業(ye) 園成為(wei) 網紅“打卡地”。
綠色低碳不再是束縛發展的“緊箍咒”,而是發展的“航標燈”。過去,遼寧省每個(ge) 居民區都有供暖鍋爐,由於(yu) 煙囪低,加上煤燃燒不充分,粉塵汙染嚴(yan) 重,冬天見不到白雪。現在全省城區10噸以下燃煤鍋爐全拆了。清潔取暖、清潔能源汽車、綠色建築降低了汙染程度。
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盤錦市,是東(dong) 北第一個(ge) “無廢城市”。在盤錦市油泥渣土燒成磚,鐵杆蘆葦做成“蘆花板”,生活垃圾100%無害化處理。
人不負我,我定不負人,綠水青山也這脾氣。2021年本溪市桓仁滿族自治縣被評為(wei) “中國天然氧吧”。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90後李鵬祥回“天然氧吧”創業(ye) ,所辦的民宿遊客盈門。他說,“咱桓仁的好山好水好空氣,就是我創業(ye) 最好的招牌。”家鄉(xiang) 的綠水青山成了桓仁人事業(ye) 持續發展的保障。
家住沈陽市科學家花園的韓老師每天飯後都到樓下的口袋公園散步,口袋公園就在家門口,出小區過一條小馬路就到了,日常生活圖的就是方便。老舊小區綠地麵積小,沈陽市政府就見縫插綠。口袋公園麵積不大,因為(wei) 方便,是周圍小區老人最愛去的地方。
普通老百姓的需求就是命令,2021年,沈陽市一口氣兒(er) 建了1000個(ge) 小區門口的口袋公園。今年還要建1000個(ge) 口袋公園,沈陽市建口袋公園的目標是3000個(ge) ,讓市民出家門15分鍾內(nei) 就能進公園。
遼寧大地,“顏值”不斷提升,一幅青綠山水畫正徐徐展開。這其中,2021年,沈陽市空氣質量優(you) 良天數創近5年來最多,達到315天,比去年增加一個(ge) 月,在全國副省級城市排第2位。
如果說,生態宜居是滿足投資人的開胃菜,那營商環境的提升就是滿足投資人的大餐。
遼寧省委、省政府把優(you) 化營商環境,放在“十四五”期間七大新突破之首。
有大數據加持,遼寧營商環境明顯提升。 2021年12月22日,法人代表張磊到遼寧省沈撫示範區行政審批大廳辦理企業(ye) 變更業(ye) 務,過去提供一堆文件還要等三天,現在隻帶一個(ge) 身份證20分鍾就辦完了。這是沈撫示範區推出的“一次變”給營商環境帶來的變化。
2021年,遼寧省成立了由省政府主要領導掛帥的“數字遼寧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省營商局和省大數據局合署辦公,各部門大數據整合到一起,讓數據多跑路,辦事人少跑道兒(er) 。
遼寧依托大數據重點推進36個(ge) 數字政府建設項目、118個(ge) 數字產(chan) 業(ye) 項目、220個(ge) 產(chan) 業(ye) 數字化項目,建設“政策精準推送”“‘一站式’人才服務”“一網通辦”等平台,加快了行政審批的辦理效率。
最新數字顯示,遼寧網辦業(ye) 務數量全國排名第七位,實現全國營商環境最優(you) 省目標。沈陽、大連進入全國營商環境進步最快城市行列,有10項指標成為(wei) 全國標杆。
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不久前在天津結束的2021年遼寧—京津冀招商引資促進周,簽約重點項目98個(ge) ,簽約額超千億(yi) 元。
智造強省戰略推動“老字號”華麗(li) 轉型
遼寧產(chan) 業(ye) 門類的完整性居全國領先水平,擁有規模以上工業(ye) 企業(ye) 7000餘(yu) 家,裝備、冶金、石化等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在國內(nei) 外具有舉(ju) 足輕重的地位。
遼寧振興(xing) 首先要做好“老字號”、“原字號”、“新字號”三篇大文章。遼寧運用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為(wei) 裝備製造業(ye) 賦能,改造升級“老字號”,拉長產(chan) 業(ye) 鏈條深度開發“原字號”,引育壯大數字經濟等“新字號”。
2021年遼寧開始企業(ye) 智能製造試點。沈陽海爾,特變電工沈變公司等企業(ye) 建成智能工廠,智能工廠效率提升21.2%,成本降低15.6%,不良率降低21.2%。
特變電工沈變公司是一家老企業(ye) ,智能製造中心管理信息化部部長彭慶民告訴記者,新上的數字化車間,采用5G+工業(ye) 互聯網技術,推行AI工業(ye) 視覺檢測,實現了各類數據一“屏”呈現,將人、機、物數字聯通,在“雲(yun) ”係統整合,實現產(chan) 品“零缺陷”。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老企業(ye) 華麗(li) 轉身為(wei) 智能工廠。
在金屬結構車間,焊裝組副班長王建正在調整電焊機器人焊接數據。他對記者說,機器人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提高勞動效率,減少了不良率,是個(ge) “不吃飯的勞動能手”。
當新一代信息技術洪流襲來時,最需要豐(feng) 富的應用場景作為(wei) 載體(ti) 。2021全球工業(ye) 互聯網大會(hui) 向世界發出邀請,遼寧拿出1453個(ge) 應用場景需求,20億(yi) 元專(zhuan) 項資金,工業(ye) 互聯網項目最高補助500萬(wan) ,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建設最高補助1000萬(wan) 元。
遼寧產(chan) 業(ye) 數字化的場景資源優(you) 勢和數字產(chan) 業(ye) 化的數據資源優(you) 勢,像磁場一樣吸引著全球資源。兩(liang) 天內(nei) 98個(ge) 項目集中簽約,623.8億(yi) 元投資落地遼寧。
數字賦能,製造蝶變,這隻是其中的一個(ge) 縮影。
截至目前,遼寧省上“雲(yun) ”企業(ye) 近9萬(wan) 戶,其中,工業(ye) 企業(ye) 近2萬(wan) 戶,2021年與(yu) 2019年對比全省企業(ye) 上“雲(yun) ”數量增加了近一倍。沈鼓集團數字化車間等6個(ge) 項目入選工信部企業(ye) 上“雲(yun) ”典型案例。在全國製造業(ye) 與(yu) 互聯網融合發展指標中,開展服務型製造企業(ye) 比例、工業(ye) 雲(yun) 平台應用率等10項指標增速,遼寧均高於(yu) 全國平均水平。
當“大勢”遇到“優(you) 勢”,必將釋放出全麵振興(xing) 、全方位振興(xing) 的強勁動力。
2021年3月,遼寧首次對外公布100項“揭榜掛帥”科技攻關(guan) 項目。4個(ge) 月98項被揭走,第二批73項“帶土移植”項目榜67項在更短時間內(nei) 也達成了合作意向。
找準出路的“老字號”“原字號”,正在被工業(ye) 互聯網激活。2021年1月至11月,遼寧高技術製造業(ye) 增加值增長14%;裝備製造業(ye) 增長7.2%;新能源汽車、服務器、集成電路分別增長1.3倍、1倍、46.3%。
同時,2021年遼寧新增高新技術企業(ye) 1508家,雛鷹、瞪羚、獨角獸(shou) 企業(ye) 2163家。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目前,遼寧仍存在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企業(ye) 研發投入不足,關(guan) 鍵技術、核心共性技術存在斷點、堵點等問題。
2022年,遼寧錨定目標不動搖,針對優(you) 勢與(yu) 短板,堅持以智賦能、以“軟服務”加持“硬裝備”,十四五”時期,遼寧省數字經濟規模計劃年均增長10%,至2025年,全省數字經濟規模占GDP比重將達45%。
建設數字遼寧、智造強省,“十四五”遼寧奮發向上。
總策劃:張軍(jun) 於(yu) 鋒
總監製:伍剛 夏淩雲(yun)
統籌:陶玉德
記者:馬瑛
編審:張偉(wei) 王文偉(wei)
視頻:安平 魏錦 王國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