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生態底色 統籌綠色發展
內(nei) 蒙古自治區橫跨“三北”、毗鄰八省區,草原和森林麵積占全國的22%和7%,水麵、濕地麵積位居全國前列,是我國北方麵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同時也是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集中、危害嚴(yan) 重的省區之一,生態環境脆弱。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內(nei) 蒙古生態狀況如何,不僅(jin) 關(guan) 係全區各族群眾(zhong) 生存和發展,而且關(guan) 係華北、東(dong) 北、西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把內(nei) 蒙古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國發展大局確立的戰略定位,也是內(nei) 蒙古必須自覺擔負起的重大責任。
從(cong) 盲目治沙到科學治沙,從(cong) 分散治理到統一規劃,從(cong) 土法造林到工程化作業(ye) 、產(chan) 業(ye) 化治沙,庫布其人一代接著一代幹,成功找到一條治理沙漠的科學之路。今天,區域治理麵積達6000多平方公裏的庫布其沙漠,綠化麵積達3200多平方公裏,成為(wei) 世界上迄今為(wei) 止唯一被整體(ti) 治理的沙漠。
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麵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內(nei) 蒙古牢記總書(shu) 記囑托,用實際行動踐行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斷擦亮生態底色,探索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築牢祖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
探索:科學治理“黃沙披綠”,產(chan) 業(ye) 轉型“點沙成金”
2017年7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致第六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的賀信中指出,荒漠化防治是人類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wei) 大事業(ye) 。中國曆來高度重視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就,為(wei) 推進美麗(li) 中國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為(wei) 國際社會(hui) 治理生態環境提供了中國經驗。庫布其治沙就是其中的成功實踐。
主要分布在內(nei) 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杭錦旗、達拉特旗,總麵積1.86萬(wan) 平方公裏的庫布其沙漠是我國第七大沙漠,也是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沙漠腹地風蝕沙埋嚴(yan) 重,一度被視為(wei) 不可治理的“死亡之海”。30多年的治理,庫布其沙漠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態資源逐步恢複,沙區經濟不斷發展,創造了綠進沙退,大漠變綠洲的奇跡,走出了一條立足中國,造福世界的沙漠綜合治理之路,被聯合國確認為(wei) “全球經濟示範區”。
“黃沙滾滾半天來,白天屋裏點燈台。行人出門不見路,莊稼牧場沙裏埋……”古老的歌謠唱出庫布其過去的真實寫(xie) 照。1997年,位於(yu) 沙漠腹地的杭錦旗開始探索修建穿沙公路,作為(wei) 典型幹旱地區,年平均降雨量不足150毫米,蒸發量是降雨量的20倍,建設難度無法想象。
針對千辛萬(wan) 苦修好的公路隨之就被沙土掩埋的境況,庫布其人探索“栽死的、種活的、養(yang) 綠的”的修路方案:在道路兩(liang) 旁栽下幹沙柳、玉米秸稈等來設置沙障、固定流動沙丘、防止沙淹公路;在被固定的沙丘上種下牧草和低矮灌木,通過悉心養(yang) 護讓道路兩(liang) 側(ce) 綠起來。在以“政府主導,幹部群眾(zhong) 和企業(ye) 出錢出力,全民參與(yu) ”的模式下打響了一場治沙大會(hui) 戰,吹響了治理庫布其沙漠陣地戰的號角。
從(cong) 1997年修建第一條穿沙公路至今,杭錦旗修建的重點穿沙公路共6條,總裏程達900多公裏。實踐證明,穿沙公路不僅(jin) 改善了交通,公路兩(liang) 側(ce) 設置的沙障,公路沿線的飛播造林,控製了流動沙漠麵積。然而,修建穿沙公路隻是庫布其沙漠生態治理的創新舉(ju) 措之一。
多年來,當地結合沙漠化土地類型和自然、社會(hui) 、經濟條件,使用“南圍北堵中切割”的方式進行科學治理,即沙漠的周邊被連綿的人工林緊緊鎖住,中間則用方格沙障固定沙丘,為(wei) 飛機播種人工植苗創造條件。同時,逐步探索出“黨(dang) 委政府政策性主導、企業(ye) 產(chan) 業(ye) 化投資、農(nong) 牧民市場化參與(yu) 、科技持續化創新”的“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
與(yu) 此同時,為(wei) 了讓治理效果可持續,當地堅持用產(chan) 業(ye) 化的思路,把防沙治沙與(yu) 產(chan) 業(ye) 發展有機結合,積極推廣“農(nong) 戶+基地+龍頭企業(ye) ”的產(chan) 業(ye) 發展模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庫布其人從(cong) 單純的生態建設,向生態建設、生態經濟發展並舉(ju) 轉型,探索“點沙成金”、綠富同興(xing) 的奧秘。達拉特旗官井村曾是有名的“窮沙窩子”,沙地變成了良田,多家企業(ye) 看中這裏的發展前景,紛紛投資產(chan) 業(ye) 。2013年,村民們(men) 組建林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統一生產(chan) 、銷售沙柳苗條,2017年收入120多萬(wan) 元,全村人均收入1.2萬(wan) 元,成了小康村。
生態環境日趨友好也推動了當地沙漠旅遊業(ye) 發展。近10年,庫布其生態旅遊景區累計接待遊客近560萬(wan) 人次,實現收入61.2億(yi) 元。不僅(jin) 如此,庫布其治沙市場主體(ti) 正依托數十年治沙綠化增匯和光伏發電減排的“雙向碳中和”實踐成果和科技創新經驗,積極探索“治沙生態—光伏發電—電解水製氫—綠色化工”綠色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不僅(jin) 走進渾善達克、烏(wu) 蘭(lan) 布和、騰格裏、塔克拉瑪幹等各大沙漠沙地,還成功走入沙特、蒙古國等國家和地區,為(wei) 全球治沙開出“中國藥方”。
治理:“對症下藥”治沉屙,“一湖兩(liang) 海”現生機
呼倫(lun) 湖、烏(wu) 梁素海、岱海“一湖兩(liang) 海”是內(nei) 蒙古的三大淡水湖,如三顆明珠鑲嵌在北方大地上,是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抓好內(nei) 蒙古呼倫(lun) 湖、烏(wu) 梁素海、岱海的生態綜合治理,對症下藥,切實抓好落實。
位於(yu) 烏(wu) 蘭(lan) 察布市涼城縣境內(nei) 的岱海是列入“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的國家重要濕地之一。由於(yu) 自然條件和人類活動等影響,岱海生態環境遭到破壞,20世紀50年代200平方公裏的湖麵,目前萎縮至50餘(yu) 平方公裏。
近年來,烏(wu) 蘭(lan) 察布市以壯士斷腕的決(jue) 心保護治理岱海,推動由“一湖治理”向流域治理,“內(nei) 治”向“內(nei) 治外引”、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傳(chuan) 統治理向科學治理轉變。2020年以來,岱海萎縮趨勢得到初步遏製,水質、生態係統開始改善。
在岱海治理中,當地結合實際,精準施策,推動實行工業(ye) 零取水,耕地“水改旱”的措施。位於(yu) 岱海南岸,擁有4台發電機組的大型火電廠每年需要從(cong) 岱海取水1100多萬(wan) 噸,並將冷卻水直排岱海。2017年4月,該電廠實施發電機組改革升級項目,隨後實現向岱海零取水。幾年來,涼城縣對湖周邊的21萬(wan) 畝(mu) 水澆地實施“水改旱”,推進農(nong) 業(ye) 節水。涼城縣農(nong) 牧科技局副局長張澤介紹,對岱海沿岸耕地實行“水改旱”,每年可減少使用化肥4200噸、農(nong) 藥6噸、地膜210噸,大大減少岱海的麵源汙染。在“水改旱”等農(nong) 業(ye) 控水措施基礎上,推廣使用有機肥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發展有機旱作農(nong) 業(ye) ,既能緩解農(nong) 業(ye) 與(yu) 岱海爭(zheng) 水,又帶動種植業(ye) 升級、農(nong) 民增收。
2020年起,岱海治理由“一湖治理”升級為(wei) 流域治理,實施22條入湖河流沿線綠化、水保等工程,改善水質和水循環。為(wei) 確保治標又治本,岱海治理由“內(nei) 治”向“內(nei) 治外引”轉變。2020年5月,岱海生態應急補水工程正式啟動,該工程從(cong) 托克托縣境內(nei) 的黃河幹流取水,輸水線路長131.7公裏,設計年最大取水量4466萬(wan) 立方米。
尊重規律、對症下藥,一條生態保護的綜合治理之路在內(nei) 蒙古如火如荼開展。
呼倫(lun) 貝爾市全力推進兩(liang) 期工程40個(ge) 項目實施,打出呼倫(lun) 湖治理組合拳——在呼倫(lun) 湖周邊實施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呼倫(lun) 湖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內(nei) 57萬(wan) 畝(mu) 草場自2020年起全部禁牧,有效遏製流域草原退化、沙化趨勢;建成引河(海拉爾河)濟湖工程,進一步保證生態補水能力;5年限產(chan) 休漁,結合增殖放流、土著魚種繁育研究,有效促進呼倫(lun) 湖水生生態係統的恢複;對呼倫(lun) 湖周邊及入湖河流沿線汙水處理廠實施提標改造工程,對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削減人為(wei) 幹擾因素對流域周邊生態環境的影響等。截至2021年6月,呼倫(lun) 湖水域麵積達到2144.9平方公裏,較2011年增加300多平方公裏,濕地生態逐步恢複,流域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作為(wei) 國家“兩(liang) 屏三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中“北方防沙帶”的關(guan) 口,巴彥淖爾市開展烏(wu) 梁素海全流域全要素綜合治理。在烏(wu) 梁素海上遊的烏(wu) 蘭(lan) 布和沙漠,建設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和積極探索沙漠治理與(yu) 綠色產(chan) 業(ye) 相結合的可持續治理模式,治沙7.25萬(wan) 公頃,阻止泥沙流入黃河、侵蝕河套平原;實施點源汙水“零入海”行動,實現城鎮汙水和工業(ye) 園區廢水全部收集、處理、回用;在農(nong) 村牧區運用先進技術,集中處理畜禽糞汙、垃圾汙水、秸稈等廢棄物,生產(chan) 有機肥、沼氣,變廢為(wei) 寶;開展烏(wu) 拉山受損山體(ti) 修複、山洪溝口整治;采取草畜平衡、休牧輪牧等措施,修複烏(wu) 拉特草原生態。
從(cong) 保護一個(ge) 湖到保護一個(ge) 生態係統,“一湖兩(liang) 海”綜合治理深刻揭示了山水林田湖草沙命運共同體(ti) 的理念,是內(nei) 蒙古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邁出的重要一步。
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個(ge) 都不能少
2021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內(nei) 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係統治理,實施好生態保護修複工程,加大生態係統保護力度,提升生態係統穩定性和可持續性。談到保護好內(nei) 蒙古生態環境,築牢祖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了“統籌”二字。
有了方向指引,如今,內(nei) 蒙古摒棄過去“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單一治理模式,多措並舉(ju) ,因地製宜,分類施策,增強針對性、係統性、長效性,實施源頭治理、係統治理、綜合治理。
打破阻礙係統治理的製度堅冰。內(nei) 蒙古全麵推行林長製,明確黨(dang) 政領導幹部保護發展森林草原濕地資源目標責任,充分調動各方麵力量解決(jue) 林草濕資源保護發展中的難點,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生態保護責任模糊、“誰管誰都不管”的問題。
逐步建立源頭治理的機製。內(nei) 蒙古全區50.46%的國土麵積納入生態保護紅線,守住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底線,從(cong) 源頭上將不合理開發擋在門外。完善綠色發展指標體(ti) 係,設置綠色門檻,設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產(chan) 業(ye) 準入負麵清單,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逐漸補上綜合治理的短板。內(nei) 蒙古製定發布《構築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規劃(2020-2035年)》(以下簡稱《屏障規劃》),構建“一線一區兩(liang) 帶”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總體(ti) 布局。其中,“一線”是以大興(xing) 安嶺、陰山、賀蘭(lan) 山等主要山脈構成的生態安全屏障“脊梁”和“骨架”,“一區兩(liang) 帶”是黃河重點生態區、大興(xing) 安嶺森林帶和北方防沙帶三大戰略空間,以重點區域突破帶動全域生態環境改善,實現山水林田湖草沙統籌治理。
與(yu) 此同時,《屏障規劃》以遵循生態保護和修複內(nei) 在機理和規律,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係統治理、源頭治理,將全區作為(wei) 統一的生態係統進行總體(ti) 布局為(wei) 總體(ti) 建設思路,明確了森林植被建設與(yu) 保護、草原植被建設與(yu) 保護、防沙治沙、河湖綜合治理與(yu) 濕地保護修複、自然保護地體(ti) 係建設與(yu) 生物多樣性保護、農(nong) 業(ye) 綠色發展、損毀土地治理、地下水超采治理、環境汙染防治九項重點任務。目標是到2035年,內(nei) 蒙古全區生態環境實現根本好轉,區域生態係統實現良性循環和自我調節,生產(chan) 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基本建成,把內(nei) 蒙古建設成為(wei) 生態係統保護修複綜合試驗區、生態服務和產(chan) 品供給保障區、產(chan) 業(ye) 升級與(yu) 綠色發展創新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踐行區。
發展:治理任重道遠,建設久久為(wei) 功
把內(nei) 蒙古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為(wei) 內(nei) 蒙古量身定製的戰略定位和行動綱領。內(nei) 蒙古胸懷“國之大者”,自覺堅持從(cong) 國家大局出發、從(cong) 民生根本和長遠出發,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實現了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的認知革命。
做好生態文章。生態是內(nei) 蒙古最大的資源。盡管經過幾十年的建設,特別是經過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的艱苦努力,內(nei) 蒙古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取得了“整體(ti) 遏製、局部好轉”的重大轉變。但是,內(nei) 蒙古生態脆弱、環境汙染的局麵並未得到徹底改變,農(nong) 田水利、黃河流域治理、“一湖兩(liang) 海”綜合治理等依然任重道遠。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諄諄教導的那樣,生態文明建設是久久為(wei) 功的事情。內(nei) 蒙古要堅持不懈,一年接著一年幹,要繼續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堅持生態保護第一,決(jue) 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wei) 代價(jia) 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
做好治理文章。堅守底線,劃定紅線,著力推動內(nei) 蒙古生態環境的係統改善、統籌推進、全麵進步,實現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係統治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內(nei) 蒙古有森林、草原、濕地、河流、湖泊、沙漠等多種自然形態,是一個(ge) 長期形成的綜合性生態係統,生態保護和修複必須進行綜合治理。近年來,內(nei) 蒙古實行最嚴(yan) 格的生態環境保護製度,推動農(nong) 田水利建設、草原森林保護修複、沙漠荒漠治理以及“兩(liang) 湖一海”綜合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效,典型的“庫布其治沙模式”,打破了“沙漠不可治理”的堅冰,為(wei) 維護生態安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經驗智慧。
做好綠色文章。綠色是內(nei) 蒙古最美的底色,也是內(nei) 蒙古最大的發展優(you) 勢。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其中“綠色”是發展的根本,同時呼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從(cong) “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到“一湖兩(liang) 海”綜合治理、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係統治理,內(nei) 蒙古在治理中發展,在發展中治理,“綠色”則是貫穿其中的最終目的。綠色發展中蘊含著創新,內(nei) 蒙古在生態保護建設中不斷創新治理理念、治理方式,借助新技術、新方法不斷邁上更高的發展水平,取得更大的成效。綠色發展為(wei) 了民生福祉,內(nei) 蒙古築牢祖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說到底就是要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就是要增強內(nei) 蒙古各族人民的民生福祉。必須把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人民生活高品質發展、邊疆民族地區高效能治理緊密結合起來,切實處理好生態、生產(chan) 、生活的關(guan) 係,促進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發展方式向綠色化轉變。
(作者:光明日報調研組,調研組成員:本報記者高平、王瀟,內(nei) 蒙古社科院院長、內(nei) 蒙古自治區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研究員李春林,內(nei) 蒙古社科院副研究員高曉燾;執筆:高平、王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