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黨育人 為國育才
作者:程建平(北京師範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
“我國高等教育要立足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心懷‘國之大者’,把握大勢,敢於(yu) 擔當,善於(yu) 作為(wei) ,為(wei) 服務國家富強、民族複興(xing) 、人民幸福貢獻力量。”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我國高等教育提出的殷切期望,為(wei) 我們(men) 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指明了目標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對高校而言,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對“國之大者”做到心中有數,把服務國家作為(wei) 最高追求,是一種責無旁貸的使命擔當。
大學應為(wei) 國育新人、培良才。高校立身之本在於(yu) 立德樹人。為(wei) 黨(dang) 育人、為(wei) 國育才,培養(yang) 一批又一批擔當民族複興(xing) 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yang) 一代又一代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的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黨(dang) 和國家賦予大學的崇高使命。我們(men) 要全麵貫徹黨(dang) 的教育方針,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wei) 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用最佳實踐去回答培養(yang) 什麽(me) 人、怎樣培養(yang) 人、為(wei) 誰培養(yang) 人這一根本問題。“國勢之強由於(yu) 人,人材之成出於(yu) 學。”大學的第一任務是人才培養(yang) ,要著眼於(yu) 國家戰略需求,全方位謀劃基礎學科人才培養(yang) ,為(wei) 實現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培養(yang) 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jun) 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大學也要注重結合自身優(you) 勢特色,培養(yang) 未來各領域傑出的領軍(jun) 人物和拔尖人才,致力於(yu) 解決(jue) 中國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中麵臨(lin) 的問題,落實“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的重要使命。
大學應為(wei) 國創先機、獻良策。大學作為(wei) 發展科技第一生產(chan) 力、培養(yang) 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和策源地,承擔著基礎研究主力軍(jun) 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軍(jun) 的重要使命,應緊跟世界大勢和時代潮流,搶占先機迎難而上,勇闖創新“無人區”。特別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要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曆史性機遇,發揮基礎研究深厚、學科交叉融合的優(you) 勢,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聚焦行業(ye) 產(chan) 業(ye) 前沿,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在關(guan) 鍵核心技術上實現突破攻堅。教育是國之大計、黨(dang) 之大計,辦好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就是大學應關(guan) 切的“國之大者”。大學要深度服務國家教育強國、人才強國戰略,為(wei) 解決(jue) 中國問題尤其是中國教育問題提供有效方案和高質量對策,為(wei) 國家教育改革發展獻良策、出實招。
大學應為(wei) 國開新局、謀良治。當前,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you) 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wei) 迫切。構建一流大學體(ti) 係,國內(nei) 頂尖大學既要發揮頭雁效應、勇創一流,又要做好示範引領,帶頭推進跨學科、跨院校、跨行業(ye) 的學術合作,帶動更多大學共同構建一流大學群。追求一流是一個(ge) 不斷追求卓越、永無止境的過程。大學要切實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深化科研評價(jia) 改革,堅持質量、績效、貢獻為(wei) 核心的評價(jia) 導向,科學設置考核周期,合理確定評價(jia) 時限,充分尊重研究成果所有參與(yu) 者的實際貢獻,破除學術合作的製度壁壘。加快建立以創新價(jia) 值、能力、貢獻為(wei) 導向的人才評價(jia) 體(ti) 係,緊緊抓住製約評價(jia) 改革的重點問題和關(guan) 鍵環節,積極創造條件,讓願創新、敢創新、能創新者都有機會(hui) 一展身手。堅持開放辦學,推動一流大學之間加強合作、大學與(yu) 企業(ye) 、大學與(yu) 地方政府之間加強合作,促進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融合,深度融入社會(hui) 與(yu) 科技發展前沿。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