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律杜絕“舌尖上的浪費”
光明日報記者 李睿宸
“我家菜量比較大,您點的有些多了,建議可以少點些。”近日,在北京市海澱區的一家西餐館,服務員這樣向前來就餐的食客建議。推出“小份菜”“半份菜”、主動提供打包服務、對餐飲浪費加強監管……自2021年4月反食品浪費法頒布實施以來,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已不再僅(jin) 僅(jin) 是倡導和號召,而是從(cong) 道德倡議上升為(wei) 法律規範,並對人們(men) 的日常生活產(chan) 生深刻影響。
前不久,國家統計局公布全國糧食生產(chan) 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糧食總產(chan) 量13657億(yi) 斤,比上年增加267億(yi) 斤,全年糧食產(chan) 量再創新高,糧食生產(chan) 喜獲十八連豐(feng) 。但對於(yu) 擁有14億(yi) 多人口的大國來說,糧食安全這根弦一刻也不能鬆。
“製定反食品浪費法有利於(yu)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天津大學法學院院長、中國綠色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孫佑海說,我國人口眾(zhong) 多、土地資源相對不足,糧食供求長期處於(yu) 緊平衡狀態。保障糧食安全,應當兩(liang) 手抓,一手抓糧食生產(chan) ,一手抓防止糧食浪費,所以迫切需要通過立法製止糧食浪費行為(wei) ,為(wei) 糧食安全和國家安全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製定反食品浪費法有利於(yu) 健全完善有關(guan) 製止餐飲浪費行為(wei) 的長效機製。”孫佑海表示,此法將曆年來我國在實踐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有關(guan) 政策上升為(wei) 法律規定,為(wei) 全社會(hui) 確立了餐飲消費和日常食品消費的基本行為(wei) 準則。
如今,“光盤行動、公勺公筷”“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提示語在全國各地隨處可見;不少學校、單位推出“智慧食堂”,用餐者能個(ge) 性化、定製化打飯;自助餐服務單位對消費者浪費行為(wei) 適當加收費用……
在北京市農(nong) 林科學院研究員趙曉燕看來,反食品浪費法在全社會(hui) 樹立了浪費可恥、節約為(wei) 榮的鮮明導向,一段時間以來,各地各部門紛紛作出具體(ti) 明確規範並嚴(yan) 格落實。對於(yu) 進一步推動反食品浪費法有效執行,讓法律落到實處,內(nei) 蒙古自治區政協委員、內(nei) 蒙古民族貿易促進會(hui) 會(hui) 長張占忠建議:“要讓宣傳(chuan) 教育日常化,進課堂、課本,進企業(ye) 工廠,進千家萬(wan) 戶,讓反對糧食浪費形成文化意識和法規底線。”
對於(yu) 違反法律的繼續浪費食品的行為(wei) ,孫佑海認為(wei) ,要敢於(yu) 亮劍,依法懲治,切實維護法律的尊嚴(yan) 。“建議施行有利於(yu) 節約糧食、反對食品浪費的經濟政策和社會(hui) 政策。”孫佑海說,對於(yu) 在飯店、食堂丟(diu) 棄剩餘(yu) 食品的,建議地方有關(guan) 部門征收丟(diu) 棄剩餘(yu) 食品的回收處置費,以增加食品浪費行為(wei) 的經濟成本,讓違法成本切實高起來。對於(yu) 家庭生活中丟(diu) 棄的食品,也要切實管起來,要通過加收丟(diu) 棄食品的專(zhuan) 門處置費用,促進家庭節約糧食、反對食品浪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