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網絡中國節·春節】年俗日記?:元宵節的傳說

發布時間:2022-02-14 14:34:00來源: 光明網

  農(nong) 曆的正月十五,自古被稱為(wei) 元宵節、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民間有句老話說“沒出十五都是年”,可見正月十五也是春節節日過程中一個(ge) 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元宵節的各種慶祝活動

  正月是農(nong) 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wei) “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ge) 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wei) “元宵節”。中國的老百姓特別重視在這一年的開端能有個(ge) 好兆頭,能夠交好運。而過了正月十五,春回大地,萬(wan) 物複蘇,人們(men) 又要開始一年辛勤的耕耘和勞作,因此人們(men) 也特別重視元宵節的各種節日的慶祝活動。比如“鬧花燈”、“舞龍舞獅”、“猜燈謎”、“吃元宵”、“踩高蹺”、“祭門、祭戶”等等熱鬧有趣的民俗活動。

  而這些民俗活動有一個(ge) 比較普遍的狀態就是突出了一個(ge) “鬧”字,各種民俗活動參與(yu) 的人數眾(zhong) 多且需要人們(men) 化妝打扮,扮演成民間傳(chuan) 說中各樣的故事橋段和人物形象,如“豬八戒背媳婦”“哪吒鬧海”“齊天大聖”等等,其場麵十分熱鬧,且具有“狂歡”的性質。

  唐代的詩人蘇味道在《正月十五夜》中描述“火樹銀花和,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從(cong) 這首詩中我們(men) 可以看到,在唐朝的“上元節”中,就有放花燈,城中不宵禁的習(xi) 慣。辛勞了一年的老百姓們(men) ,也確是需要這樣一個(ge) 時刻,釋放自己的感情,慶祝春回大地,並以此調整身心狀態,準備新一年的生產(chan) 勞動。而正月十五中的各種節日慶典活動,也成了自古以來屬於(yu) 中國老百姓的“狂歡節”。

  正月十五元宵節的來曆

  關(guan) 於(yu) 正月十五元宵節來曆,自古之今有各種各樣的傳(chuan) 說,其中有三種說法流傳(chuan) 較廣。其中一個(ge) 傳(chuan) 說是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wei) 紀念“平呂氏之亂(luan) ”而設。相傳(chuan) 呂後一係在呂後死後害怕大權旁落,密謀叛亂(luan) ,齊王劉襄聯合周勃等功臣一起平定了“諸呂之亂(luan) ”,平亂(luan) 之後,眾(zhong) 臣擁立代王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luan) ”的正月十五,定為(wei) 與(yu) 民同樂(le) 日之日,京城裏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cong) 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ge) 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

  這第二個(ge) 傳(chuan) 說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人們(men) 慶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圓之夜。根據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wei) 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wei) 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wei) 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wei) 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le) ,而在古時沒電來照明,“點燈”這件事本身就具備很強的儀(yi) 式感,故上元節人們(men) 要點起萬(wan) 盞花燈,攜親(qin) 伴友出來賞燈,燃放煙火,載歌載舞,表達自己的美好心願。

  第三個(ge) 傳(chuan) 說是元宵節起源於(yu) “火把節”,漢代時,百姓在鄉(xiang) 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shou) ,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唐宋以來,這項活動已非常興(xing) 盛,參加歌舞者有時多達數萬(wan) 人,從(cong) 晚上一直到白天才結束。然而隨著社會(hui) 和時代的變遷,這種習(xi) 俗發生了變化,火把也逐漸演變成了彩燈。其實,一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men) 仍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ju) 火把在田頭或曬穀場跳舞。

  最後,在跟大家分享一首有關(guan) 正月十五的詩詞:

  青玉案·元夕

  辛棄疾 宋

  東(dong) 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er) 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zhong) 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