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讓我們一起向未來

發布時間:2022-02-15 09:4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編者按

  “雪裏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冰雪裝點下的北京冬奧會(hui) 賽事正酣,春意也隨著春節的腳步如約而至,以欣欣向榮的姿態開啟書(shu) 寫(xie) 未來的嶄新篇章。

  2022年,我們(men) 與(yu) 春天的約定還在繼續——踏著迎春飛雪,我們(men) 以腳步深情丈量銀裝素裹的祖國山河,以鏡頭真實記錄新時代的曆史性變革和成就,以筆墨酣暢書(shu) 寫(xie) 基層群眾(zhong) 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我們(men) 感動於(yu) 這片大地上的生機與(yu) 活力,並向所有平凡背後的偉(wei) 大者致敬、向所有不遺餘(yu) 力奔赴未來者致敬!

  春光已至,未來可期。今天,光明日報推出《讓我們(men) 一起向未來》專(zhuan) 版,與(yu) 您分享那些新聞作品背後的故事與(yu) 感動。

  讓我們(men) 伴著春光,一起向未來!

  這個(ge) 冬天,和孩子們(men) 一起擁抱冰雪、暢想未來

  光明日報記者 周世祥

  見證清晨乘客寥寥的地下“大動脈”19號線地鐵,乘采訪車沿京藏高速一路向北,到達北京小平原的北端——軍(jun) 都山前。這次新春走基層,不走訪人家,不深入田間,而是在北京冬奧的高光時刻同雪場、同年輕的“冰雪小將”們(men) 來了場邂逅。

  “練此項目多久了?對比賽成績有何預期,有何目標?今天參加比賽的精神狀態如何?”“據你體(ti) 驗,冰雪運動相比常規運動有哪些挑戰和不同,是如何一步步‘上手’的?”“有熟悉或者崇拜的冰雪運動員嗎?對即將到來的北京冬奧有何期待?”“寒假運動、學習(xi) 、實踐都計劃好了嗎?”帶著“撈幹貨”的期許,我在臨(lin) 行前的手機備忘錄上,匆匆列了個(ge) 采訪提綱。

  場麵、細節、故事,頭腦裏反複“循環”的是部門領導老師和重點報道室同事提示的幾個(ge) 要點,浮現的是這半年來教育報道的相關(guan) 采訪經曆。我深知,“雙減”是一項事關(guan) 整個(ge) 教育生態的行動,半年以來成效如何,家長、學校、社會(hui) 各界都非常關(guan) 注。係統措施能否真正落地,家長、學校、培訓機構角色能否真正回歸本位,回歸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眼下這個(ge) 寒假學生如何過可以說是個(ge) “試金石”。我想,如何能在稿件中將運動、體(ti) 育精神同五育並舉(ju) 目標落實聯係起來,將冬奧時刻孩子們(men) 的熱情同假期生活狀態、運動給其帶來的收獲聯係起來,才是“出彩”的關(guan) 鍵。

  盡管“捂到最厚”,雪場的寒冷還是給了我一個(ge) “下馬威”,但孩子們(men) 的熱情,作為(wei) 北京孩子迎接全球來賓“主人公”的態度和對冰雪運動的熱情讓我忘記了嚴(yan) 寒,投入到一個(ge) 個(ge) 和冰雪相遇的“小故事”中。采訪中有的孩子3歲開始上雪道,有的孩子給寄語北京冬奧的希臘大使寫(xie) 信,有的除了有“貓跳”的幾個(ge) 賽道外北京周邊雪場幾乎都滑過。孩子們(men) 說的冬奧運動員,有的我都不太了解,感覺被“科普”的背後,更能感受到他們(men) 擁抱冰雪、迎接冬奧的熱情。冬奧口號“一起向未來”,說的不也是教育高質量發展對孩子們(men) 的期待嗎?

  我想,這次嚴(yan) 寒中的新春基層行確實是對體(ti) 力和腳力的考驗,而采訪選取角度和文章構思、打磨字句,又是對腦力和筆力的訓練,可以說功夫在平時,要點在采訪,用心在寫(xie) 作。這幾者隻有相互結合,才能讓采訪素材呈現更鮮活、畫麵感更強,稿件語言更具動態、細節更豐(feng) 滿。

  十二時辰,與(yu) 時間賽跑

  光明日報記者 彭景暉光明網記者 陳暢 靳鈴涵

  這是一次與(yu) 時間的賽跑、與(yu) 困難的較量。

  12組采訪對象、13個(ge) 采訪地點,要在24小時內(nei) 完成拍攝,真實展現12組不同職業(ye) 的人在每個(ge) 時辰內(nei) 的工作場景。

  “就我們(men) 這幾個(ge) 人,能完成嗎?”在策劃時,我們(men) 沒有一個(ge) 人有肯定的答案。唯一能肯定的,是我們(men) 願意為(wei) 所有的創意去嚐試、去拚,願意努力用鏡頭和語言去記錄春節前夕那些平凡又偉(wei) 大的普通勞動者。

  1月28日23時,我們(men) 幾名記者兵分三路,奔向北京的大街小巷。

  夜色下,鐵路橋邊,為(wei) 了拍攝好一組鏡頭,我們(men) 在寒風裏站了一個(ge) 多小時。腿凍得發麻,可我們(men) 又不好意思隨便走動,怕打擾正在工作的工人師傅。“拍得清楚就可以了。”可是大家停不下來。采訪時鐵路工人李玉明告訴我們(men) :“中國高鐵跑得越快,就越需要更加穩定的線路基礎。我們(men) 必須像鐵路道釘一樣釘在祖國鐵道線上。”李師傅質樸的話語深深觸動了我們(men) ,我們(men) 決(jue) 定在列車出站時,拍攝車燈映照下李師傅那剛毅的臉龐。

  晨光裏,擁堵路上,靳鈴涵與(yu) 團隊成員為(wei) 了趕時間,跳下出租車,換騎自行車趕往采訪地點。不能遲到,因為(wei) 她們(men) 所采訪的公交司機從(cong) 不誤點。冷啊,想把背包往前背、扛一扛風,可裏麵的電池也怕冷啊,隻好往後背。大家用鏡頭記錄了航空總醫院門診護士李躍躍給市民做核酸檢測的場景,李護士的話語“我們(men) 是患者和所有人的後盾”,成為(wei) 當天采訪日記裏深刻又動人的一筆。

  24個(ge) 小時,始終與(yu) 時間賽跑。報道最終在報紙、網站、客戶端、微博上聯動播發,伴隨12個(ge) 時辰的“鍾聲”,民警、鐵路工人、醫生、環衛工人、公交司機、冬奧誌願者、社區誌願者、食品安監人員、郵政快遞小哥、護士、消防員、地鐵站工作人員、邊檢移民警察的故事依次鋪陳開來。

  篇幅不長,內(nei) 容不多,但凝聚了我們(men) 的心血,也凝聚了眾(zhong) 多普通勞動者的奉獻精神。我們(men) 最終給作品命名為(wei) “平凡的一天,不平凡的十二時辰”,它講述的是鏡頭前各行業(ye) 勞動者的春節,也講述著我們(men) ——鏡頭後奉獻著青春、揮灑著理想的新聞人對新年的期許。

  聽!城市的脈動

  光明日報記者 張文攀

  2月7日,寧夏銀川大雪過後,我又來到穆小麗(li) 的綠皮果蔬車。

  早上9點,銀川市金鳳區福州北街與(yu) 友愛巷交叉口,穆小麗(li) 清掃完果蔬車周圍的積雪,撤下卷簾,搬出木板和木墩,在車前的空地上支起了一層水果架,原本8平方米的果蔬車又向外拓展了兩(liang) 平方米。接下來又是半個(ge) 多小時的整理貨架。她忙碌的身影,仿佛城市中跳動的微光。

  我認識穆小麗(li) ,緣於(yu) 光明日報《精心嗬護城鎮“微細胞”》欄目的采訪。半個(ge) 多月前,當我第一次見到穆小麗(li) 時,她正忙著給顧客挑水果,聽到她手機不時響起支付到賬的聲音,我不忍打擾,隻能“見縫插針”跟她聊。這次接觸,穆小麗(li) 留給我的印象就倆(lia) 字:攢勁!

  穆小麗(li) 是甘肅人,十多年前來銀川時,兩(liang) 口子就在路邊擺水果攤。後來,銀川市統一開放一批擺攤設點區域,她便租下了這輛便民果蔬車。這幾年,靠這個(ge) 不起眼的小店,她在銀川買(mai) 了房。“漸漸穩定下來的不光是營生,心也踏實了。”穆小麗(li) 的一句話,我不禁動容。透過她,我看到了無數追夢人生活拚搏的艱辛,也感受到了奮鬥的力量。

  再約穆小麗(li) ,為(wei) 了拍攝她出攤營業(ye) 的真實狀態,我“提前出擊”。兩(liang) 天後的早晨,我8點鍾就來到了果蔬車旁。9點多,安頓好三個(ge) 孩子後,穆小麗(li) 匆忙趕來。她開門後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打開空調,特意讓我站到離暖風最近的位置,但敞開的果蔬車門並沒有留住多少熱氣,她又擰開了貨架下方的電暖扇。就這樣,我倆(lia) 一起看店,得空閑聊。

  那次過後,我和穆小麗(li) 像老朋友一樣熟絡。知道她今年春節沒回老家過年,我特意來看看果蔬車的生意。她帶我走訪了周邊的小攤小店,元宵佳節來臨(lin) ,街邊流動的水果攤已經開始在大街小巷穿梭,附近好幾家蔬菜糧油店、水果店早早開門營業(ye) ,一派生機!小攤小店,關(guan) 乎家庭的生計,承載著城市發展的活力和希望。聽!正是成百上千個(ge) 這樣的攤店,勾連起一座城市的強勁脈動!

  身邊小商鋪 連著千萬(wan) 家

  光明日報記者 劉勇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隆冬時節,行走在遼寧沈陽鐵西區街頭巷尾,燈光透過小商鋪窗戶上的冰花映襯出顧客的身影,讓人感到濃濃的生活氣息。“圍繞著居民區的小商鋪是基層群眾(zhong) 的生活圈,服務千家萬(wan) 戶,而小商鋪本身也是無數家庭的生計來源。”鐵西區勞動裏社區書(shu) 記於(yu) 洋的話,道出小商鋪裏的“大民生”。

  就業(ye) 是民生之本。來到汽修店,我們(men) “翻開”了小商鋪裏的就業(ye) 賬本。店主和夥(huo) 計的手裏端著幾個(ge) 家庭的“飯碗”,有著沉甸甸的分量。突如其來的疫情,暫時困住了生活的腳步,給小商鋪帶來經營難題。如何突破困境,讓往日熱鬧的街市重新回溫?回想當時,於(yu) 洋思緒萬(wan) 千,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難題多,店主們(men) 著急,而眼前這位社區書(shu) 記更是心急如焚。團結就是力量,辦法總比困難多,說到戰勝疫情重啟生活,於(yu) 洋話裏話外透著自信。

  談得正歡,於(yu) 洋熱情地提議帶記者走街串戶,她要用鮮活的實例,讓記者知道群策群力的人民力量有多強大。一路上,於(yu) 洋自然而然地推門而入,與(yu) 店主打著招呼,讓我們(men) 看到在基層,社會(hui) 治理沒有什麽(me) 深奧的大道理,心貼心就能把大家擰成一股繩。

  家邊小商鋪,這裏有最濃鬱的煙火氣,這裏濃縮了最溫暖的力量。采訪過程中,記者深深感受到店主、居民、社區書(shu) 記滿滿的自信,體(ti) 會(hui) 到“萬(wan) 眾(zhong) 一心,眾(zhong) 誌成城”的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精神就是攻堅克難的重要因素。

  一戶戶小商鋪,一個(ge) 個(ge) 感人的故事,匯聚成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中華民族偉(wei) 大團結精神,使我們(men) 不再懼怕風浪,讓我們(men) 勇敢地逐夢前行……

  大山黎村“時光裏”

  光明日報記者 王曉櫻

  從(cong) 海口驅車一路西行,3個(ge) 小時下高速後進入霸王嶺國家森林公園,美景便撲麵而來。一會(hui) 兒(er) 是漫山遍野的橡膠樹層林疊翠,一會(hui) 兒(er) 是紅豔豔的木棉花壓滿枝頭,一會(hui) 兒(er) 是車輛沿著盤山小路穿行在霧氣彌漫的密林裏,仿佛進入“綠野仙蹤”……

  山路十八彎,坡陡彎急,令人心跳加快,到王下鄉(xiang) 的30多公裏的路我們(men) 開了一個(ge) 多小時。這裏被稱為(wei) “海南小西藏”,是昌江縣最偏遠的鄉(xiang) 鎮。王下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楊榮輝說,2016年台風“電母”來襲,時任鄉(xiang) 黨(dang) 委副書(shu) 記的他被困大炎新村整整5天。“漫水橋被衝(chong) 毀了,路不通,電不通,通信中斷,村與(yu) 村的聯係靠對講機接力。5天後,水退了我才遊出來。”

  王下鄉(xiang) 是一個(ge) 純黎族鄉(xiang) 鎮,有一個(ge) 特色村寨——洪水村,是昌江縣中唯一保留著傳(chuan) 統黎族民居的村莊。這裏有78間金字形茅草屋掩映在椰林中。2009年整體(ti) 搬遷前,村民都住在簡陋的茅草房裏,家裏都是“三塊石頭壘個(ge) 灶,四根木樁一張床,一張簸箕當飯桌,一條麻繩當衣櫃”。

  村民林春香說:“以前沒有路不通車,為(wei) 了掙點錢,我走路到霸王嶺林場批發鹹魚或山蘭(lan) 酒來村裏賣,往往是頭一天早上出發,下午5點才走到,買(mai) 完東(dong) 西也沒錢住店,就在商店門口蹲一晚。第二天,天蒙蒙亮就挑著60多斤的擔子出發,要走到下午三四點才到村裏。一斤掙一毛錢,一擔也就掙六七塊錢。”回憶起20多年前的日子,林春香直言太苦了。

  “現在好了,家裏有橡膠,割膠有收入,我在民宿上班一個(ge) 月有2600元,今年春節前還拿到了民宿分紅1300元。”林春香如今在“時光裏”民宿當服務員。

  洪水村的村民從(cong) 黎族茅草屋整體(ti) 搬進磚瓦房後,常年無人居住的茅草屋一度破舊倒塌,黎族傳(chuan) 統民居保護麵臨(lin) 困境。昌江縣政府就籌集資金,對洪水村的茅草屋進行修複升級,打造成特色主題民宿——時光裏,吸引了眾(zhong) 多遊客前往體(ti) 驗黎族風情。

  林春香告訴記者,現在村民都不再砍山燒山,每人每月都有生態補償(chang) 金,大家都主動保山護山。隻有山綠了,環境好了,到村裏的遊客才會(hui) 越來越多。

  話音剛落,林春香的手機響了,電話裏催促她趕緊去房間更換布草,一會(hui) 兒(er) 將有客人入住民宿,她便高興(xing) 地離開了。放眼望去,群山環繞的洪水村,茅草屋前三角梅怒放,稻田的秧苗鬱鬱蔥蔥,長勢喜人,山脈倒映在水田中,與(yu) 勞作村民的身影構成一幅天然的山水畫卷。遊客紛紛走上田埂,拍下這好山好水。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