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大棚笑聲朗
走進位於(yu) 河南省南陽市社旗縣李店鎮獅子莊村的河南滿義(yi) 農(nong) 業(ye) 科技有限公司設施蔬菜基地溫室大棚,蔬菜清香撲鼻而來,綠意盎然溫暖如春。
“姐妹們(men) 加把勁兒(er) 啊!雪天路滑,可不能耽誤超市的訂單。”下午3點多,在基地入口處的1號溫棚裏,一個(ge) 個(ge) 碩大的“五彩燈籠”掛滿枝頭,承包戶張琳正和工人們(men) 一道兒(er) 采摘彩椒,幹得熱火朝天。由於(yu) 棚上蓋著厚厚的保溫棉氈遮擋了光線,棚內(nei) “夜色”濃重,大家夥(huo) 兒(er) 隻能“摸黑”摘菜,星星點點的頭燈下,彩椒更加鮮豔誘人。
張琳就是獅子莊人。2018年,滿義(yi) 設施蔬菜基地一期40餘(yu) 座高溫蔬菜大棚建成後,她一直在基地打工。兩(liang) 年後,利用在基地學到的技術,她承包4座溫棚,自己當起“老板”。如今,靠種棚菜,張琳年收入達到30多萬(wan) 元,在基地負責人張興(xing) 聖眼裏,她是個(ge) 樸實能幹的致富能手。
“張姐可不簡單,一棚尖椒收入20多萬(wan) 元,一棚番茄收入10多萬(wan) 元,創造了蔬菜基地的‘神話’和‘傳(chuan) 奇’。”工人李相春一邊幹活,一邊風趣地說,“俺已經向基地報名了,計劃今年也承包一兩(liang) 個(ge) 菜棚發‘菜財’。”
在一路之隔的連棟玻璃溫棚裏,社旗縣融媒體(ti) 中心正通過網絡直播向市民群眾(zhong) 推薦社旗優(you) 質蔬菜。鏡頭下,五六個(ge) 工人忙著采挖、分揀、去損、打捆、裝車,一輛輛滿載芹菜的貨車先後出發,把新鮮蔬菜送往市民“餐桌”。
“連棟玻璃溫棚原本是育苗棚,我們(men) 利用育苗間隙,插種了一茬芹菜,剛好趕在春節前後上市,讓市民群眾(zhong) 的‘菜籃子’更豐(feng) 富。”基地技術員徐誌光介紹,目前,占地千餘(yu) 畝(mu) 的蔬菜基地已建成智能連棟玻璃育苗溫室4萬(wan) 平方米,先後引進培育推廣優(you) 質蔬菜品種10多個(ge) 。
“蔬菜大棚就是一座座‘綠色銀行’!”在大馮(feng) 營鎮向陽村蔬菜基地,工人郭玉和大家夥(huo) 有說有笑,言語之中很滿足。據介紹,上海青一年種植六到八茬,生菜一年種植三四茬,一年到頭都有收獲,可以保證新鮮菜品成熟一批、采摘一批、送達一批,一畝(mu) 地能有1萬(wan) 多元的銷售額。
該縣蔬菜辦副主任張雨麗(li) 介紹,當地蔬菜種植麵積已突破12萬(wan) 畝(mu) ,其中設施蔬菜2萬(wan) 餘(yu) 畝(mu) ,通過基地務工、入股分紅、獨立發展、合作經營等形式,把1.2萬(wan) 餘(yu) 名群眾(zhong) 聚集在蔬菜產(chan) 業(ye) 鏈上,實現年人均增收6000元左右,蔬菜產(chan) 業(ye) 已成為(wei) 帶動農(nong) 民增收致富、加快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主導產(chan) 業(ye) 。(經濟日報記者夏先清 楊子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