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社會支持體係,保障靈活就業更“穩妥”
作者:王陽(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hui) 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近年來,我國靈活就業(ye) 規模快速增長,有力拓展了就業(ye) 空間,增加了就業(ye) 機會(hui) 。截至2021年底,我國靈活就業(ye) 人員已經達到2億(yi) 人。靈活就業(ye) 作為(wei) 不同於(yu) 有穩定單位和勞動關(guan) 係的就業(ye) 方式,對拓寬就業(ye) 新渠道、培育發展新動能具有重要作用,已經成為(wei) 穩定和擴大就業(ye) 的重要渠道,但同時,也因為(wei) 與(yu) 傳(chuan) 統就業(ye) 方式的差異性,而對現有的政策和服務管理方式手段提出了新要求。
靈活就業(ye) 是當前就業(ye) 領域的重要趨勢
靈活就業(ye) 順應了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新模式發展趨勢,呈現出強大的就業(ye) 吸納能力。隨著我國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升級,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新模式快速發展,“互聯網+”在各行各業(ye) 廣泛滲透,不僅(jin) 有力地推動了行業(ye) 創新,還開創了互聯網經濟的新業(ye) 態,進一步推動就業(ye) 朝著形態多樣、形式靈活的方向快速變化。目前,以靈活就業(ye) 為(wei) 主體(ti) 的非單位就業(ye) 人員占整個(ge) 就業(ye) 人員比重接近三成,若再加上個(ge) 體(ti) 從(cong) 業(ye) 人員,總量更大。從(cong) 結構上看,服務業(ye) 的發展、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興(xing) 起特別是平台經濟、共享經濟等崛起,催生了大量靈活用工需求。現在全國各類主要餐飲平台網約配送員(外賣騎手)已經達到400多萬(wan) 。
靈活就業(ye) 、新就業(ye) 形態的領域更加廣闊、層次更加多元,一些“新型職業(ye) ”不斷湧現。基於(yu) 互聯網的“在線”增值服務增多,使很多個(ge) 人服務者找到了就業(ye) 機會(hui) 。各類聚焦於(yu) 細分領域的C2C(即消費者與(yu) 消費者之間的電子商務)私人服務平台,既充分滿足了用戶個(ge) 性化和便捷化等專(zhuan) 屬需求,又有效利用了擁有各類技能和興(xing) 趣及碎片化時間的勞動力資源。到目前,涉足“線上”應用的行業(ye) 幾乎涵蓋了經濟生活的方方麵麵,特別是在快遞、外賣、網約車服務、尋呼服務、家庭服務和網絡營銷服務等現代服務。靈活就業(ye) 及新就業(ye) 形態的就業(ye) 人員在這些領域的新職業(ye) 快速增多,如網約配送員、私人助理、私人美甲師、化妝師等。同時,內(nei) 容創業(ye) 也形成了一股新潮流,在文字、音頻和視頻等自媒體(ti) 平台上出現了大量的簽約主播。目前從(cong) 事主播及相關(guan) 從(cong) 業(ye) 人員160多萬(wan) 人,較2020年增加近3倍。此外,開放式平台還催生了一批諸如程序開發、數據挖掘、內(nei) 容運營維護等全新的靈活用工崗位,這些職業(ye) 更多依賴知識技能和創新創業(ye) ,在時間、地點和工作機構上更加靈活,為(wei) “多麵型”人才提供了副業(ye) 創新、創造價(jia) 值的新途徑。
靈活就業(ye) 覆蓋行業(ye) 廣闊,包容性強,是各類求職者實現就業(ye) 的重要途徑。靈活就業(ye) 崗位選擇豐(feng) 富,既有快遞服務、商品銷售、建築施工等低技能工作,又有服務預訂、技術開發、內(nei) 容付費等“高大上”的工種;既可以按項目工作、短時工作,也可以是自由職業(ye) ,從(cong) 業(ye) 者時間支配自由。這為(wei) 下崗職工、高校畢業(ye) 生、農(nong) 民工、退役軍(jun) 人等各類群體(ti) 提供了更多就業(ye) 選擇機會(hui) ,也成為(wei) 家庭增收的必要途徑。隨著新經濟新業(ye) 態從(cong) 業(ye) 人員規模快速增長,思維活躍、擅長創新的大學畢業(ye) 生群體(ti) 成為(wei) 靈活就業(ye) 的主力軍(jun) 。根據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谘詢與(yu) 就業(ye) 指導中心數據統計,2020年和2021年全國高校畢業(ye) 生的靈活就業(ye) 率均超過16%。靈活就業(ye) 給了大學生求職者選擇“單飛”的機會(hui) ,可以充分發揮個(ge) 人優(you) 勢和興(xing) 趣,創作出優(you) 質的作品和成果,為(wei) 自己搭建展現能力的舞台,在增長專(zhuan) 業(ye) 技術的同時,摸索職業(ye) 發展方向。
堅持改革創新,增強社會(hui) 政策對靈活就業(ye) 的保護
必須強調的是,在靈活就業(ye) 人員達2億(yi) 的背後,由於(yu) 靈活就業(ye) 一直被作為(wei) 非正規就業(ye) ,政策和服務管理上對靈活就業(ye) 的支持不到位,影響和製約了靈活就業(ye) 穩定健康發展。進入新發展階段,創新勞動就業(ye) 管理和社會(hui) 保險製度需要有新的探索。這就要求實行審慎包容性監管,不能用老辦法管理新業(ye) 態,也不能簡單地用傳(chuan) 統的勞動就業(ye) 管理規定和社會(hui) 保險製度來監管新型用工關(guan) 係。對待靈活就業(ye) 和新經濟新業(ye) 態就業(ye) 需要從(cong) 先發展、後規範,到邊發展、邊規範,再到以規範促發展。在不斷完善的政策支持與(yu) 保障下,各種新型就業(ye) 模式將吸納更多勞動力就業(ye) ,讓靈活就業(ye) 者更有幹勁、更有安全感。
一是以開展新業(ye) 態從(cong) 業(ye) 人員職業(ye) 傷(shang) 害保障試點為(wei) 契機,麵向靈活就業(ye) 人員探索更加靈活的工傷(shang) 保險參保政策。現行工傷(shang) 保險是用人單位單方繳費,勞動者個(ge) 人不承擔繳費責任,新業(ye) 態可探索按單提取職業(ye) 傷(shang) 害保險費的方式,由平台企業(ye) 承擔繳費責任。職業(ye) 傷(shang) 害保險繳費不以平台企業(ye) 與(yu) 騎手等新業(ye) 態人員建立勞動關(guan) 係為(wei) 前提,勞動者出險後,賠付標準按照工傷(shang) 保險設定的標準執行。同時,支持商業(ye) 保險機構針對新業(ye) 態從(cong) 業(ye) 者設計多元化、成本低、時效長的保險產(chan) 品,引導平台企業(ye) 為(wei) 新業(ye) 態從(cong) 業(ye) 者購買(mai) 商業(ye) 保險,鼓勵新經濟新業(ye) 態從(cong) 業(ye) 者按需選擇險種。
二是充分借鑒新業(ye) 態職業(ye) 傷(shang) 害保險製度經驗,加快提高新業(ye) 態等靈活就業(ye) 人員的社會(hui) 保險參保率。在現有社保製度框架下,探索建立平台網約勞動者專(zhuan) 設賬戶,試行讓新型用工勞動者也可以參加養(yang) 老保險、醫療保險的新規則。對於(yu) 可能為(wei) 多家用人單位服務的新業(ye) 態從(cong) 業(ye) 人員,從(cong) 製度上明確應由主體(ti) 公司來開設社保賬戶,探索單交、稅扣、團交、自交的綜合繳費模式,同時引入商業(ye) 保險作為(wei) 社會(hui) 保險的有益補充,研究多渠道解決(jue) 平台網約勞動者的社會(hui) 保險問題。
三是回應職業(ye) 發展訴求,著力幫助各類靈活就業(ye) 人員實現職業(ye) 技能提升。以正在實施的職業(ye) 技能提升行動和高職擴招為(wei) 契機,積極推進靈活就業(ye) 人員的教育培訓。支持有培訓能力的平台企業(ye) 開發培訓課程,針對從(cong) 業(ye) 人員的業(ye) 務能力、綜合素質、職業(ye) 發展等方麵開展培訓。增強就業(ye) 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結合靈活就業(ye) 穩定性低、換崗率高等特點,及時跟進職業(ye) 指導、就業(ye) 信息發布和就業(ye) 政策講解等服務,強化公共就業(ye) 服務機構的動態服務和精準服務。
四是適當放寬就業(ye) 幫扶政策條件,使靈活就業(ye) 人員可以享受更多的就業(ye) 政策和服務。適度弱化建立勞動關(guan) 係等標準要求,采取靈活變通的方式,對靈活就業(ye) 人員在培訓、社保、創業(ye) 類補貼等政策享受上,適當放寬條件,對提供靈活就業(ye) 和新業(ye) 態就業(ye) 崗位的各類平台企業(ye) ,在吸納就業(ye) 改進財政獎補、稅費優(you) 惠等政策認定條件上,以實際吸納和帶動就業(ye) 效果來衡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