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特征與支撐
作者:楊虎濤(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2020年4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要構建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黨(dang) 的十九屆五中全會(hui) 對構建新發展格局作出全麵部署。黨(dang) 的十九屆六中全會(hui) 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黨(dang) 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曆史經驗的決(jue) 議》,把“加快構建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作為(wei) “十個(ge) 明確”中的重要內(nei) 容,更加突出了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政治意義(yi) 、戰略意義(yi) 和時代意義(yi)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新發展階段要著力推動完成的重大曆史任務,也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重大舉(ju) 措,其關(guan) 鍵是經濟循環暢通無阻,本質特征是高水平自立自強,支撐基礎是市場資源。循環暢通、自立自強和市場資源三者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緊密關(guan) 係。深入理解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guan) 鍵、特征和支撐及其之間的內(nei) 在關(guan) 係,是把握新發展格局構建路徑與(yu) 具體(ti) 政策的前提。
(一)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guan) 鍵在於(yu) 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實現生產(chan) 要素的組合在生產(chan) 、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從(cong) 而實現循環流轉。經濟循環長期以來都是經濟學關(guan) 注的重要問題,不同時代的經濟學家一直試圖通過適當的範疇和視角,理解複雜經濟體(ti) 係如何持續,及其持續過程中的關(guan) 鍵影響因素和相互依賴關(guan) 係等問題,從(cong) 而更好地把握宏觀經濟運行的關(guan) 鍵。在眾(zhong) 多關(guan) 於(yu) 經濟循環的理論中,馬克思從(cong) 個(ge) 別資本的循環和社會(hui) 總資本再生產(chan) 的角度,深刻地揭示了經濟循環的微觀和宏觀規律。從(cong) 微觀即從(cong) 個(ge) 別資本角度看,循環暢通要求資本形態轉換的每一個(ge) 環節都能順利地實現賣和買(mai) ,即空間並存、時間繼起;從(cong) 宏觀即社會(hui) 總資本運動看,循環暢通的關(guan) 鍵在於(yu) “兩(liang) 個(ge) 補償(chang) ”能順利實現:一方麵所有資本能夠實現實物補償(chang) ,即全部商品在使用價(jia) 值方麵達到供求平衡,另一方麵所有資本能夠實現價(jia) 值補償(chang) 。無論從(cong) 微觀還是宏觀角度而言,經濟循環的根本和長期動力取決(jue) 於(yu) 生產(chan) 活動本身,生產(chan) 決(jue) 定了消費、分配、交換和這些不同要素相互間的一定關(guan) 係。工業(ye) 革命以來,抓住具有報酬遞增、技術外溢效應強的高質量生產(chan) 活動,一直是所有成功實現工業(ye) 化和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經驗。從(cong) 這一意義(yi) 而言,抓住高質量生產(chan) 活動,提高勞動力、土地、資本、製度和創新等要素的配置效率,實現要素組合的結構優(you) 化,形成強而有效的供給能力,就能穿透循環堵點、消除瓶頸製約,暢通經濟循環。
要抓住高質量生產(chan) 活動,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就要全麵上升,為(wei) 此就必須更強調自主創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隨著全球生產(chan) 網絡的形成,獲取生產(chan) 活動收益的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革,一國可以不需要通過有形的設備投入捕獲產(chan) 業(ye) 利益,但可以通過核心技術和知識產(chan) 權控製產(chan) 業(ye) 活動的布局和利益分配,關(guan) 鍵零部件、核心技術和知識產(chan) 權等在“兩(liang) 個(ge) 補償(chang) ”(即實物補償(chang) 和價(jia) 值補償(chang) )中所占的絕對比例並不高,但這種補償(chang) 能否順利完成,卻往往決(jue) 定著整個(ge) 產(chan) 業(ye) 活動能否持續、經濟循環能否順利實現。如果不能占據原創技術的“策源地”,擔任現代產(chan) 業(ye) 鏈的“鏈長”,缺乏關(guan) 鍵領域“兩(liang) 個(ge) 補償(chang) ”的控製力,就難以實現長期、穩定且效益和規模不斷增長的經濟循環,這正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的意義(yi) 所在。但是,無論是實現自立自強,還是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都要避免和防範一些認識誤區。要認識到,隻講前半句,片麵強調“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主張在對外開放上進行大幅度收縮,以及隻講後半句,片麵強調“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不顧國際格局和形勢變化,固守“兩(liang) 頭在外、大進大出”的舊思路,這些認識都是片麵的甚至是錯誤的,必須加以防範和糾正。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任何一個(ge) 國家的社會(hui) 總資本運動都難以完全通過本國市場來完成“兩(liang) 個(ge) 補償(chang) ”。在充分利用好國內(nei) 國際兩(liang) 個(ge) 市場、兩(liang) 種資源實現社會(hui) 再生產(chan) 過程中的“兩(liang) 個(ge) 補償(chang) ”時,能否借此不斷強化自立自強能力,能否在國內(nei) 國際兩(liang) 個(ge) 市場相互促進的過程中拓展國內(nei) 市場規模、提高產(chan) 業(ye) 鏈現代化程度,是判斷經濟循環績效的重要標準。這也同時意味著,在新發展格局構建的過程中,需要超越單純的數量比例指標,不能隻看自立自強的“量”,而要更多地強調自立自強的水平高低。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當今世界,最稀缺的資源是市場。市場資源是我國的巨大優(you) 勢,必須充分利用和發揮這個(ge) 優(you) 勢,不斷鞏固和增強這個(ge) 優(you) 勢,形成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雄厚支撐。”發揮超大規模國內(nei) 市場優(you) 勢,不僅(jin) 有利於(yu) 應對保護主義(yi) 、單邊主義(yi) ,也有利於(yu) 應對全球價(jia) 值鏈動態重構過程中技術衝(chong) 擊。綜合來看,在較長一段時間裏,應對外部市場變化的有效手段,就是著力擴大內(nei) 需,使生產(chan) 、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和服務於(yu) 國內(nei) 市場,使國內(nei) 市場成為(wei) 最終消費需求與(yu) 投資需求的主要來源。國內(nei) 分工水平的深化和供應鏈完善度的提高,不僅(jin) 可以有效應對“斷鏈”“卡脖子”的衝(chong) 擊,而且有助於(yu) 國內(nei) 大市場的穩固;而強大的國內(nei) 大市場形成的穩固基本盤,也會(hui) 對全球要素產(chan) 生強烈的吸引力,增強我國在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創新鏈中的影響力,提升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這反過來又會(hui) 進一步強化和提升國內(nei) 大市場的規模和地位,從(cong) 而在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為(wei) 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提供定力,在全球資源配置中發揮更強的推動力。因此,建設超大規模的國內(nei) 市場,是增強我國經濟生存力、競爭(zheng) 力、發展力、持續力的重要保障。
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高水平自立自強和穩固的市場資源三者之間,是一個(ge) 有機的、不可分離的整體(ti) ,有著緊密的內(nei) 在關(guan) 係。市場資源是我國的巨大優(you) 勢,必須充分利用和發揮這個(ge) 優(you) 勢,不斷鞏固和增強這個(ge) 優(you) 勢,但必須認識到,市場規模並非人口、地域的同義(yi) 語,而是分工水平、勞動生產(chan) 率和收入水平高低的經濟映射。市場規模的擴展,是不斷提高的可支配收入帶來的消費需求提升、不斷深化的分工水平和產(chan) 業(ye) 協同帶來的投資需求增長的產(chan) 物。但市場資源優(you) 勢不會(hui) 自動產(chan) 生,隻有通過創新不斷改進供給側(ce) 質量,在不斷創造市場的過程中,推動經濟循環形成供給創造需求的高水平動態平衡,促使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良性增長,從(cong) 而充分利用、發揮、鞏固和增強市場資源這一巨大優(you) 勢。而這一過程要不斷循環往複,就需要高水平的自立自強以保障其連續性和完整性,使經濟循環不被打斷。
(二)
構建新發展格局,要促進兩(liang) 類需求的提升與(yu) 改善:一是因分工深化和產(chan) 業(ye) 協同加強所帶來的投資需求提升,二是通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帶來的消費需求增長,從(cong) 而使國內(nei) 市場成為(wei) 最終消費需求與(yu) 投資需求的主要來源,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這兩(liang) 類需求存在著密切的聯係,在通過創新推動分工深化,使生產(chan) 率提升和實際工資提高保持同步增長時,兩(liang) 類需求就能形成良性循環和互激式增長。
在對投資需求的改善和提升過程中,當前的關(guan) 鍵在於(yu) 以數字經濟為(wei) 抓手,完成生產(chan) 方式的數字化重構。新技術革命浪潮的典型特征,就是以數字化為(wei) 基礎的智能化和綠色化。數字經濟不僅(jin) 將重塑人類經濟活動的內(nei) 容和方式,而且將改變現有的分工和貿易格局。從(cong) 改善和提升投資需求的角度看,數字產(chan) 業(ye) 化和產(chan) 業(ye) 數字化在充分發揮數字技術的滲透效應和替代效應的同時,也將優(you) 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促進分工深化和技術進步,推動產(chan) 業(ye) 規模擴大和多樣性的增長,從(cong) 而不斷提升產(chan) 業(ye) 間和產(chan) 業(ye) 內(nei) 的投資需求;而生產(chan) 率的提升,亦為(wei) 實際工資增長從(cong) 而促進消費需求增長提供了保障。與(yu) 此同時,數字技術在流通領域中的廣泛應用,也可以為(wei) 暢通國內(nei) 商品流和資金流提供支持,降低流通過程中的各種成本,在消費領域中的廣泛應用則可以提升消費的便捷性,這都有助於(yu) 形成統一、暢通的國內(nei) 大市場。當前正在興(xing) 起的以5G、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為(wei) 代表的新一代數字技術不僅(jin) 涵蓋了信息通信技術,也深遠地影響著製造技術。技術革命的這種發展,也要求在生產(chan) 方式上作出變革,以適應生產(chan) 力的進一步發展。從(cong) 這一意義(yi) 上來看,構建新發展格局,也是對新一代數字技術重塑全球分工和貿易秩序的主動性適應。
在消費需求提升方麵,一是破除製約和影響消費需求增長的製度性障礙。要使勞動者收入盡可能地轉化為(wei) 消費支出,釋放消費需求的潛力,就不能使勞動者承受過高的勞動力再生產(chan) 成本,為(wei) 此,教育、醫療和住房等事關(guan) 民生的製度改革勢在必行。要滿足不斷升級變化的多樣性消費需求,需要補齊消費發展短板,使高質量供給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二是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guan) 係,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製度安排,不斷改善國民收入分配體(ti) 係,進一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ti) 。總體(ti) 原則上必須堅持社會(hui) 主義(yi) 基本經濟製度,在初次分配中重點要建立合理的工資增長機製,保障勞動報酬與(yu) 勞動生產(chan) 率的同步提高;在再分配中要充分發揮以稅收為(wei) 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製,重點在於(yu) 完善直接稅製度並逐步提高其比重;在三次分配中重點要充分發揮社會(hui) 力量的作用,改善收入分配格局。三是解決(jue) 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改善區域、城鄉(xiang) 的發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問題,既要加快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推進城鎮化進程,縮小城鄉(xiang) 差距,還要堅持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主體(ti) 功能區戰略,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ti) 製機製,充分釋放不同區域的區域優(you) 勢與(yu) 發展潛力,縮小區域差距。
(三)
總之,雖然經濟循環有其內(nei) 在的普遍規律,但具體(ti) 到不同起點、不同稟賦和不同規模的國家,經濟循環中的內(nei) 外側(ce) 重組合的政策選擇和發展曆程也必然存在差異,由此也形成了不同國家工業(ye) 化和現代化的不同曆史路徑。曆史地看,從(cong) 新中國成立以來到改革開放再到加入WTO,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對國內(nei) 國際兩(liang) 個(ge) 市場、兩(liang) 種資源的組合與(yu) 側(ce) 重的變化,不僅(jin) 受特定時期的國際國內(nei) 約束條件影響,而且也與(yu) 不同時期的發展目標密切相關(guan) 。就當下而言,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重大戰略決(jue) 策,是與(yu) 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抉擇,是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zheng) 新優(you) 勢的戰略抉擇,有利於(yu) 在社會(hui) 總資本運動過程中不斷提升本國價(jia) 值創造和價(jia) 值實現的能力,不斷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國民收入的不斷提升。同時,作為(wei) 一個(ge) 超大規模經濟體(ti) ,新發展格局的構建與(yu) 形成,本身也就是對世界經濟穩定性的巨大貢獻。厘清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guan) 鍵、特征與(yu) 支撐,對於(yu) 從(cong) 全局和戰略高度把握其深刻內(nei) 涵,積極推進其落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yi)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