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田長製——壓實保護責任 提升耕地質量

發布時間:2022-02-23 10:0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專(zhuan) 家點評】

  作者:崔寶敏(山東(dong) 財經大學鄉(xiang) 村振興(xing) 研究院執行院長、山東(dong) 省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田長製是新時代保護耕地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製度探索。近年來,全國多地推行建立田長製,以分級聯動全覆蓋的耕地保護網格化監管,壓實耕地保護責任。

  田長製實行四級聯動機製,責任明確。截至2021年年底,北京市已全麵建立市、區、鄉(xiang) 鎮、村四級田長製責任體(ti) 係,基本形成相關(guan) 配套製度,基本確立耕地保護工作格局。黑龍江省建立省、市、縣、鄉(xiang) 、村和網格、戶“5+2”七級田長製,將黑土地保護責任落實到人頭、部門、網格。

  田長製建立清單管理製度,數據可控。廣西、安徽等地分別建立耕地種植情況動態監測製度和清單管理製度,既能實現數據實時管理,又能做到離任交清單、接任接清單。海南省組織開發了“海南省田長製巡查管理信息係統”,作為(wei) 落實耕地保護田長製的工作平台,進一步提高耕地保護工作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田長製落實考核激勵機製,獎懲分明。黑龍江省建立獎懲機製,對於(yu) 在黑土地保護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組織和個(ge) 人,按照國家、省有關(guan) 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山東(dong) 省將耕地保有量、基本農(nong) 田保護任務納入市、縣經濟社會(hui) 發展綜合考核體(ti) 係,對耕地保護責任目標進行考核。

  實踐證明,田長製在貫徹落實耕地保護中具有獨特優(you) 勢。一是采用大數據技術,有利於(yu) 精準提高耕地保護能力。各級自然資源規劃和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門采取永久性基本農(nong) 田數據庫共享機製,可以適時有效地解決(jue) 誰保護、誰種植、如何種植的問題。二是整合現有隊伍,將耕地管理與(yu) 村莊治理相融合。依靠現有的護林員和水資源管理員等隊伍,實現村級耕地的日常巡查,達到田長、湖長、河長等多“長”合一。三是啟用數字網格化係統,主動提高管理水平,有效彌補人力巡查監測不夠充分的短板。四是創新耕地保護共同責任機製,基本確立耕地保護工作格局。多措並舉(ju) ,健全配套製度,完善工作機製,保持耕地數量總體(ti) 穩定,合理布局永久基本農(nong) 田,明顯提升耕地質量和利用水平。

  “十四五”時期,推動田長製落地生根,應重點關(guan) 注以下問題:

  牢記“國之大者”,讓各級田長成為(wei) 聯結農(nong) 民和土地的重要紐帶。耕地是糧食生產(chan) 的命根子,各級領導幹部必須明確保護耕地的重要性、必要性,黨(dang) 政同責要真正見效,確保穩產(chan) 保供,確保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穩定發展。還要加強對保護耕地重要性的宣傳(chuan) 教育,引導廣大農(nong) 民和社會(hui) 各界充分認識耕地保護的重要意義(yi) ,營造耕地保護的良好氛圍。

  明確責任落實,壓實耕地保護屬地監管責任。在田長製實施過程中,要注意實現多級聯動全覆蓋的耕地保護網格化監管,將永久基本農(nong) 田保護任務落實到責任人、責任地塊和責任網格。各級責任人要明晰自己的責任範圍,充分調動村民自主管理農(nong) 田的積極性,做到有困難要負責,有問題要追責。建立巡田製度,明確巡田責任、方式、頻次等要求,推動各級田長及時掌握責任區域農(nong) 田保護利用情況。各級田長要定期督查高標準農(nong) 田管護運行情況,建立與(yu) 基層執法監察聯動巡查機製,對管護問題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維修、早整改”,切實有效維護高標準農(nong) 田設施。

  強化科技支撐,創新和完善監管方式。充分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探測等技術手段,對轄區內(nei) 違法占地、耕地保護情況進行適時監測監管,第一時間向基層推送最新遙感影像。依托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台和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加強耕地保護信息化建設,對耕地現狀、耕地開發複墾、耕地占補、違法占用及整改落實等情況進行全程在線監督管理。

  加強執法力度,落實落細各項執法製度。各級責任單位要將耕地保護利用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科學製定田長製實施方案,明確法律責任,強化保護利用責任機製、質量評價(jia) 機製、獎懲機製,按照有關(guan) 法律嚴(yan) 格執行土地使用規定,對違規占用耕地的情況進行依法查處。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王斯敏、常河、趙秋麗(li) 、馮(feng) 帆、王勝昔、胡曉軍(jun) 光明日報通訊員 王文、鄭玉、鄭兆雷、穆文涵、彭建兵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