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用融合思維讓傳統節日更炫酷

發布時間:2022-02-25 09:2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守望家園】

  作者:何華湘(梧州學院文學與(yu) 傳(chuan) 媒學院教授)

  如果說近幾年有哪一個(ge) 概念能深度影響人們(men) 的思想和行動,那非“融合”莫屬。融合,從(cong) 頂層設計來講是一種方略,在底層邏輯則是一種思維。在數字時代和信息社會(hui) ,它也可以視為(wei)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高級算法。疫情期間,人們(men) 習(xi) 慣了上網課、開視頻會(hui) 議、直播帶貨,許多工作和生意搬到雲(yun) 端進行,這是媒體(ti) 融合帶來的線上生活新常態。在線下,人心融合催生了強大的社會(hui) 動員力量。數不清的人員和物資從(cong) 四麵八方聚到一起,完成了一項又一項驚豔世界的壯舉(ju) ,“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的中國速度至今令人歎為(wei) 觀止。

  當傳(chuan) 統節日搭上融合的快車,又會(hui) 誕生怎樣的奇跡呢?

  融合是傳(chuan) 統節日的底色

  實際上,中國傳(chuan) 統節日有著與(yu) 生俱來的融合特質。這種特質首先體(ti) 現在舌尖上。譬如春卷、湯圓、青團、粽子、月餅、臘八粥,這些最有代表性的節日食品沒有一樣是“單純”的:不僅(jin) 用多種食材配伍,而且以和合手法製作,在搓揉、包裹、混合的手藝中蘊含著陰陽相生、對立統一、混沌和諧的樸素辯證法思想。

  中國人過節,講究吃,講究穿,講究視聽之娛,也講究各種各樣的禮數。過節是調動了人的全部感官興(xing) 趣和整個(ge) 社會(hui) 力量來對待的,是對個(ge) 體(ti) 和集體(ti) 的全方位檢視和調適。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這些重要的傳(chuan) 統節日必定是全家老小和社會(hui) 各界乃至舉(ju) 國上下一齊張羅著來過的。從(cong) 人的團聚到社會(hui) 關(guan) 係的連接,再到資源的整合、功能的融合,中國傳(chuan) 統節日在整體(ti) 上是由多個(ge) 層麵文化載體(ti) 融合而成的產(chan) 物。春節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每年春節都伴隨一場大規模的人口遷徙,2020年全國春運客流量達14.8億(yi) 人次,2021年在疫情影響下仍有8.7億(yi) 人次。另外還有一支浩浩蕩蕩的“摩托大軍(jun) ”——數十萬(wan) 的珠三角打工者,每年冒著寒風千裏迢迢騎著摩托車返鄉(xiang) 過年。“過年了,再難也要回家”,這是中國人刻在基因裏的共識,闔家團圓比什麽(me) 都重要。

  過年返鄉(xiang) ,除了家人團聚,還要送灶神、祭祖先、走親(qin) 戚、訪故友、睦街坊、恤孤寡。總之,方方麵麵的倫(lun) 理關(guan) 係——人和鬼神、後代和祖先、生者和死者、家庭和宗族之間的關(guan) 係——都要按節日的禮法重新打點、加固。這是社會(hui) 關(guan) 係的連接。

  馬克思主義(yi) 認為(wei) ,精神交往是物質活動的產(chan) 物。無論是人和神的關(guan) 係,還是人和人的關(guan) 係,其建立與(yu) 維護總是要以物質為(wei) 基礎的。春節裏,少不了的是年貨的置辦,禮物的流動也是必需的。人們(men) 在節日集中爆發出來的巨大消費需求帶動了財富和物資的流通、分配、交換。這是資源的整合。

  既要滿足身心享受的需求,又要經營各種社會(hui) 關(guan) 係,這就使得傳(chuan) 統節日在功能上也呈現出明顯的融合特征,兼有鞏固倫(lun) 常、維持秩序、促進經濟、培植藝術、傳(chuan) 承文化、養(yang) 成教育、娛樂(le) 社交等多種顯性功能,滲透著中國人的物質需求、精神追求、審美趣味和價(jia) 值取向。與(yu) 西方聖誕節、情人節這類目標清晰、訴求單一的節日不一樣,中國傳(chuan) 統節日向來就是以融合思維打底的,融合是其底色。

   融合為(wei) 傳(chuan) 統節日賦能

  在洋節、飯圈、快餐文化的包圍下,農(nong) 耕社會(hui) 傳(chuan) 下來的民俗節日越來越難“過”。許多年輕人已經不知道上巳節、寒衣節的存在。在商品市場裏,端午被“剝光”成“粽子節”,中秋節則“躺平”為(wei) “月餅節”。工業(ye) 化、城市化、信息化及全球化的合力影響,導致了傳(chuan) 統節日的邊緣化、空心化。如今,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曆史進程,需要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源源不竭的能量注入和動力推進,亟須重新激活傳(chuan) 統節日的生命力和“造血”功能。融合思維的創新應用,能為(wei) 傳(chuan) 統節日快速“充電”,使其能量水平恢複“滿格”狀態。

  (一)尋回價(jia) 值歸屬

  傳(chuan) 統節日是構成中華民族文化體(ti) 係的重要部分,具有多重價(jia) 值。人們(men) 通過節日的集體(ti) 參與(yu) 來傳(chuan) 遞情感、寄托願望、繁榮經濟和娛樂(le) 生活,同時也通過節日周而複始的年度演繹來銘記曆史、傳(chuan) 承知識及教化童蒙。當下,隨著中國鄉(xiang) 土社會(hui) 向現代經濟社會(hui) 轉型,大眾(zhong) 文化形態和人們(men) 的生活樣態日益豐(feng) 富,社會(hui) 價(jia) 值觀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傳(chuan) 統節日的存在感逐漸下降。

  文化危則民族危,傳(chuan) 統興(xing) 則國運昌。近年來,中央宣傳(chuan) 部、中央文明辦持續部署開展“我們(men) 的節日”主題活動,呼喚傳(chuan) 統文化回歸,掀起了一場反響熱烈的全民行動,傳(chuan) 統節日的形式越來越豐(feng) 富,文化內(nei) 涵越來越彰顯,人們(men) 過節的興(xing) 致也越來越高漲,傳(chuan) 統節日的價(jia) 值伴隨著過節的味道重新回來了。

  人們(men) 驚喜地發現,搭上“融合”的順風車,傳(chuan) 統節日也可以很炫酷。就拿2021年中秋節來說,央視的《相聚中國節 月圓夢圓》中秋賞新會(hui) 以多元視角抒發共同情懷,大小屏全媒體(ti) 矩陣同頻展現中秋文化在現代的傳(chuan) 承與(yu) 創新,示範了美景良辰新賞法;一批社交平台App以月餅評測、家宴比拚、漢服展示、在月亮上繪畫等花樣活動開啟了線上中秋新玩法;各單位、學校、社區、景區、商家開展的製月餅、做花燈、猜燈謎、博餅、投壺、邂逅“嫦娥”等豐(feng) 富多彩的節目,打造了傳(chuan) 統節日新過法;廣西梧州學院返屋企民俗學社在中秋主題活動中設置“重走長征路”“甜蜜更憶長征苦”的環節,將紅色文化融入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與(yu) 傳(chuan) 播,以圓滿初心加持美好節日,創造了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的新方法。

  當端午節不再是“粽子節”,中秋節不再是“月餅節”,傳(chuan) 統節日的價(jia) 值也就有了更豐(feng) 滿的內(nei) 在。公開資料顯示,這兩(liang) 年來,80後、90後在傳(chuan) 統節日出遊的興(xing) 趣上出現了明顯變化,不再單純是為(wei) 了“逛吃”,而是更傾(qing) 向於(yu) 尋求對“儀(yi) 式感”和民族文化的體(ti) 驗。民俗、國風,成了不少旅遊項目的吸睛賣點。這是傳(chuan) 統文化的回歸之旅,也是融合思維的創新應用之旅。在“我們(men) 的節日”活動部署中,“廣泛開展網上節日主題活動”是必不可少的活動內(nei) 容,“不斷創新傳(chuan) 統節日活動的形式和載體(ti) ”是明確的工作要求,這本身便是融合思維在文化工作中的創新應用,充分體(ti) 現了尊重文化傳(chuan) 播規律、與(yu) 時俱進的創新精神。畢竟,老百姓上了網,傳(chuan) 統節日也不能掉線。

  (二)開辟“雙創”路徑

  近幾年來,一直強調要“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如何才能實現“雙創”呢?從(cong) 係統論的角度看,要麽(me) 引進新的要素,要麽(me) 建立新的連接。融合思維正是一個(ge) 有力的工具,它允許我們(men) 打破傳(chuan) 統和常規的邊界,從(cong) 生活習(xi) 慣中培養(yang) 新的認知,嚐試新的行為(wei) ,一方麵勇於(yu) 接納新生事物,一方麵對傳(chuan) 統元素重組利用,雙軌並行,為(wei) “雙創”開辟一條便捷可行的途徑。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人們(men) 學會(hui) 了快速接納新生事物。網絡技術作為(wei) 一項新要素被引入清明文化體(ti) 係。這幾年清明節,許多地方都倡導“網上祭祀”,一些殯葬服務平台紛紛推出“雲(yun) 祭掃”“微祭奠”“專(zhuan) 屬紀念館”等新型服務,為(wei) 不少人填補了無法到現場掃墓的遺憾。這些新的方式,既降低了祭掃成本、減少了環境汙染、簡便了祭掃程序,又保留了傳(chuan) 統祭掃的情感與(yu) 意義(yi) ,為(wei) 傳(chuan) 統節日借助新要素的引進實現“雙創”,提供了可參考的範本。

  此外,對“舊”元素的重新組合也能讓傳(chuan) 統節日煥發生機。今年臘八節,上海市長寧虹橋當代藝術館的活動主題設為(wei) “咖啡時光‘虎虎生威’臘八節”,將上海流行了上百年的咖啡文化“混搭”曆史更久遠的傳(chuan) 統臘八節,可謂別開生麵。現代創新理論之父約瑟夫·熊彼特說,創新不是從(cong) 無到有發明出什麽(me) 東(dong) 西,而是從(cong) 既有的係統中拈出一些要素把它們(men) 組合起來。正如螺螄湯和米粉的邂逅造就了螺螄粉,咖啡文化和臘八節的聯袂同樣令人刮目相看。

  媒體(ti) 融合技術漸趨成熟,當務之急是以思維改造行動,應用融合思維為(wei) 傳(chuan) 統節日賦能,通過具象、情景、儀(yi) 式、互動等多元符號的引入或重新組合,創造出既看得見鄉(xiang) 愁又玩得轉時尚的文化產(chan) 品,建立起傳(chuan) 統與(yu) 現代、藝術與(yu) 生活、節日與(yu) 日常之間的連接和對話,推動傳(chuan) 統節日可持續發展。這個(ge) 期待並非奢望。元宇宙已經呼之欲出,還有什麽(me) 是不能想象的呢?

  本文係“廣西高等學校千名中青年骨幹教師培育計劃”階段性成果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