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

發布時間:2022-02-28 10:1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

  光明日報記者 楊舒

  氫能源燃起的奧運火炬、張北草原風能點亮的奧運場館、二氧化碳跨臨(lin) 界直接蒸發製冷形成的“最快的冰”……作為(wei) 奧運曆史上首個(ge) “碳中和”的冬奧會(hui) ,剛剛落幕的北京冬奧會(hui) 以無處不在的綠色,向世界彰顯著中國全麵綠色轉型、建設美麗(li) 中國的堅定決(jue) 心。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li) ,藍天也是幸福。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黨(dang) 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全黨(dang) 全國推動綠色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美麗(li) 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曆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格局之變:

  “五位一體(ti) ”推進生態文明

  這是一場關(guan) 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變革。

  黨(dang) 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總體(ti) 布局,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hui) 建設各方麵和全過程”。

  “強調總布局,是因為(wei)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是全麵發展的社會(hui) 主義(y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一語中的。

  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黨(dang) 的十九大通過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章程(修正案)》,再次強調“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

  2018年3月,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hui) 第一次會(hui) 議表決(jue) 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生態文明正式被寫(xie) 入國家根本法,實現了黨(dang) 的主張、國家意誌、人民意願的高度統一。

  “堅持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一次次新理念新戰略的提出,深刻回答了“為(wei) 什麽(me) 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麽(me) 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達到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不斷認識的新高度。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將這一切形容為(wei) “前所未有”:“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高度重視,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人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已經成為(wei) 全社會(hui) 的普遍共識,人們(men) 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自覺性、主動性顯著增強。這樣廣泛的思想共識成為(wei) 我們(men) 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根本的思想保證和基礎。”

  製度之變:

  實行最嚴(yan) 格製度最嚴(yan) 密法治

  76.6萬(wan) 餘(yu) 隻!2022年剛開篇,鄱陽湖野外監測統計到的最新水鳥數量,創下有監測記錄以來的新高。

  鳥類是環境優(you) 劣的“生態試紙”。自2020年1月1日起,鄱陽湖全麵實施10年禁漁,對濱湖農(nong) 田開展生態補償(chang) ,人上岸,船收回,網銷毀,換來一片盎然景象。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隻有實行最嚴(yan) 格的製度、最嚴(yan) 密的法治,才能為(wei) 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舉(ju) 一綱而萬(wan) 目張。

  從(cong) 建立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製度,到監測監察執法“垂改”;從(cong) 明確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到開展自然資源離任審計;從(cong) 構建綠色技術創新體(ti) 係,到推行綠色生活創建……生態文明體(ti) 製改革深入推進,聚焦八大類體(ti) 係建設,夯實綠水青山的製度根基。

  從(cong) 著力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到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從(cong) 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到全麵禁止進口“洋垃圾”;從(cong) “史上最嚴(yan) ”環保法實施,到綠色原則成為(wei) 民法典的基本原則……生態環境保護舉(ju) 措全麵發力,“長牙齒”的硬招成為(wei) 遏製環境違法的有力武器。

  2021年10月,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hui) 上,我國三江源、大熊貓、東(dong) 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和武夷山等首批國家公園正式設立,向著建立係統的國家公園體(ti) 係邁出堅實步伐。

  如今,放眼神州,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已經成為(wei) 全球最大的東(dong) 方白鸛繁育地,秦嶺朱鹮的數量增加至5000餘(yu) 隻,極為(wei) 珍稀的海南長臂猿數量增加到了5群35隻,極度瀕危的野生植物華蓋木從(cong) 初發現時的6株增加到目前的1.5萬(wan) 株……

  截至目前,我國形成了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近萬(wan) 處,約占陸域國土麵積的18%,90%的陸地生態係統類型、65%的高等植物群落、71%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有效保護。

  理念之變:

  綠色低碳融入生產(chan) 生活

  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鳴鑼開市。第一個(ge) 履約周期納入發電行業(ye) 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每年覆蓋的碳排放量超過45億(yi) 噸,成為(wei) 全球覆蓋溫室氣體(ti) 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綠色,已然成為(wei) 發展的底色。

  調整能源結構,提升資源效率,至2019年年底,我國單位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二氧化碳排放較2005年降低48.1%,提前完成到2020年下降40%~45%的目標。202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比重達15.9%,比2005年提升了8.5個(ge) 百分點,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實現快速增長,規模居全球第一。

  倡導綠色消費,人人助力環保。在城市,“光盤行動”風行,二手商店受熱捧,線上閑置交易平台生意火熱,綠色低碳消費漸成氣候;在農(nong) 村,“垃圾靠風刮,汙水靠蒸發”已成曆史,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68%以上,農(nong) 村生活垃圾進行收運處理的自然村比例穩定保持在90%以上。

  端穩“生態碗”,吃上“小康飯”。僅(jin) “十三五”期間,我國累計選聘生態護林員110.2萬(wan) 人,實現在山上護林、家門口就業(ye) ,帶動了300多萬(wan) 人脫貧;推動國有林區林場改革,50多萬(wan) 職工從(cong) “砍樹人”變成了“看樹人”,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2020年9月30日,我國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hui) 上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爭(zheng) 於(yu) 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zheng) 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這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綠色轉型的自覺行動,也是深度參與(yu) 全球環境治理的責任擔當——中國已逐步成為(wei) 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yu) 者、貢獻者和引領者。

  開啟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li) 中國,正越來越近。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