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舊家電該去哪?推進家電綠色回收要多算“大賬”
李英鋒
國家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數據顯示,2020年全年共接報火災25.2萬(wan) 起,死亡1183人,直接財產(chan) 損失40.09億(yi) 元。其中電器類原因引發的火災占比高居不下,全年達到8.5萬(wan) 起,占全年火災總數33.6%,是火災第一大原因。全國人大代表董明珠建議,加快淘汰市場中的超期服役家電,保護人民群眾(zhong) 的生命和財產(chan) 安全,有效實現節能降耗。國家發改委在對該建議的回複中表示,下一步將加快淘汰超期服役家電,加強以舊換新推廣力度,並對綠色家電產(chan) 品進行專(zhuan) 項補貼。
電器引發的火災數據直指我國的家電超期服役問題以及廢舊家電回收問題。我國是家電消費大國,也是廢舊家電的產(chan) 生大國,大量傳(chuan) 統家電步入報廢或超期服役關(guan) 口。如果舊家電長期超期服役,不僅(jin) 會(hui) 帶來極大的安全和健康隱患,還會(hui) 增加電力等能源消耗;如果廢舊家電沒有進入正規的回收處置體(ti) 係,則會(hui) 降低資源循環利用的效率,易造成環境汙染。
加快淘汰超期服役家電,提升對廢舊家電的規範回收處置比例,十分必要。2020年初,中國家用電器協會(hui) 發布了《家用電器安全使用年限》係列標準,認定家用冰箱、空調的安全使用年限為(wei) 10年,家用洗衣機、吸油煙機和家用燃氣灶的安全使用年限為(wei) 8年。然而,中國家電行業(ye) 過去對家電產(chan) 品使用年限設定的標準並不明確,很多家庭崇尚節儉(jian) ,秉持能用則用的理念,讓大量家電的實際使用年限高達十幾年甚至二十幾年。
鑒於(yu) 此,政府、媒體(ti) 、家電行業(ye) 應該通過多種形式加強對消費者的家電“安全觀”教育,讓消費者知道每種家電的安全使用壽命,引導消費者在自願的基礎上及時汰換超期服役的家電。家電生產(chan) 者、銷售者還應針對每一台家電、每一名消費者建立跟蹤警示製度,從(cong) 家電的生產(chan) 日期或銷售日期開始,詳細記錄家電的安全使用壽命進度,並在相關(guan) 種類的家電臨(lin) 近安全使用壽命終點時,向消費者發出預警。
在教育引導消費者增強家電安全使用意識的基礎上,應進一步優(you) 化家電正規回收機製,讓“正規軍(jun) ”吃得飽,讓消費者得到方便和實惠。目前,家電回收的個(ge) 體(ti) 商販占據了回收市場的主動權,不少家庭之所以願意把廢舊家電賣給個(ge) 體(ti) 商販,主要是因為(wei) 個(ge) 體(ti) 商販的回收價(jia) 較高,且個(ge) 體(ti) 商販上門回收,能讓賣家省不少事。對此,政府以及家電生產(chan) 、回收企業(ye) 應該做出有效回應。
2012年,我國建立了廢棄電器電子產(chan) 品處理基金,但由於(yu) 廢舊家電積存量巨大,實際報廢量遠大於(yu) 預估報廢量,基金的覆蓋麵還存在不小的缺口,基金的標準傳(chuan) 導到末端回收環節也未顯現出吸引力。政府可適當提高電器企業(ye) 的基金繳費標準,並通過補貼方式向基金提供支持,提升基金對於(yu) 家電回收鏈條的覆蓋麵,提升“正規軍(jun) ”回收家電的價(jia) 格。另外,政府還可通過稅收、貸款等優(you) 惠政策向家電回收鏈條注入動力。
家電生產(chan) 、回收企業(ye) 以及電商平台則應積極拓寬家電回收路徑,增設回收網點,充分利用以舊換新、售新收舊、上門回收等方式,給民眾(zhong) 提供處置廢舊家電的便利。相關(guan) 企業(ye) 還可探索建立聯合回收機製,把個(ge) 體(ti) 商販納入回收合作機製。政府也可在垃圾分類工作中配套考量廢舊家電回收點建設工作。
推進廢舊家電綠色回收該多算社會(hui) 效益的“大賬”。各方圍繞環境保護、安全保障、節能降耗、資源再利用多算公益賬、長遠賬,多擔責任,把相關(guan) 措施落到實處,就能促進廢舊家電的規範回收、安全回收、綠色回收,就能回答好“廢舊家電該去哪”的問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