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星共舞,觀天測地有絕招
陸地探測一號01組B星成功發射,與(yu) A星編隊運行——
雙星共舞,觀天測地有絕招
光明日報記者 崔興(xing) 毅
2月27日7時44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采用長征四號丙遙三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陸地探測一號01組B星。陸地探測一號01組衛星是《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中首個(ge) 立項的科研衛星工程,由A、B星組成。A星已於(yu) 1月26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實施發射,目前正按計劃開展在軌測試,衛星相關(guan) 功能性能正常。B星入軌後,將單獨開展在軌測試,再與(yu) A星進行編隊測試。
陸地探測一號01組A、B雙星技術狀態基本相同,均配置L波段合成孔徑雷達(SAR)載荷,在軌應用幹涉測高和差分形變測量技術,可實現重軌幹涉形變測量、雙星編隊幹涉測高及單星成像等功能,完成地表形變測量、數字高程模型獲取等主要觀測任務,具有全天候、全天時、多模式、多極化等特點,支持和服務國土資源、地震、防災減災、基礎地理信息獲取、林業(ye) 等應用需求,可形成重大災害快速反應能力。
在太空“花滑”的雙星,有哪些觀天測地的絕招?
雙星繞飛模式的控製是難點
陸地探測一號01組衛星作為(wei) 編隊衛星,最大難度在於(yu) 雙星繞飛模式的控製。“就像冬奧會(hui) 中的雙人花樣滑冰項目一樣,兩(liang) 個(ge) 運動員在冰麵上同步高速滑行的過程中,手牽手跳躍、旋轉,完成高難度舞蹈動作。”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控製所衛星副總設計師王文妍解釋,“繞飛中的A、B雙星也有一雙無形的手牽在一起,我們(men) 稱之為(wei) ‘基線’。”
要精確地看出一段時間內(nei) 高山、植被的高度變化情況,需要兩(liang) 顆衛星每經曆一個(ge) 回歸周期後,必須回到同一目標點,並且保持同樣的相對位置關(guan) 係進行觀測。這根無形的“基線”也是一把標尺,規定了雙星在每次到達預定觀測地點的相對位置關(guan) 係。“繞飛時,兩(liang) 顆衛星距離相近,同時觀測,就像人的兩(liang) 隻眼睛,一隻眼睛隻能看到平麵,兩(liang) 隻眼睛就可以看出高度和深度,可用於(yu) 險峻高地、森林植被的測繪等。”
據王文妍介紹,A、B雙星還會(hui) 根據所測繪地區緯度的不同進行編隊構形的變化,實現“主角”“配角”的切換。“比如說,低緯度測繪的時候,是B星以一定的距離和角度相對A星運轉;到中緯度的時候,會(hui) 變成A星以另一種狀態相對B星運轉,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發揮兩(liang) 顆衛星的工作能力,達到使用最優(you) 觀測基線實現全國陸地觀測的效果。”
讓衛星在太空展現完美“舞姿”
由於(yu) 陸地探測一號01組衛星的雙星“體(ti) 重”都超過了3噸,無法用“一箭雙星”的方式同時將兩(liang) 顆衛星發射升空。據介紹,B星發射後,姿軌控分係統的首要任務是讓B星努力“接近”A星,使兩(liang) 星從(cong) 入軌初期相距上萬(wan) 公裏,逐漸形成相距幾公裏級的編隊飛行狀態。
為(wei) 了減少B星發射後軌道調整的工作量和燃料消耗,姿軌控分係統研製團隊從(cong) 提高兩(liang) 次發射的重複入軌精度入手,對發射窗口進行了細致計算,在發射中心“零窗口”發射技術支持之下,將火箭點火時間精準“拿捏”,使B星最大限度地“重走”A星的入軌之路。
“衛星在軌飛行控製策略的正確性和長期穩定運行能力的驗證,需要充分的地麵仿真試驗的支撐。”測試工程師崔佳介紹,陸地探測一號01組衛星姿軌控任務執行周期長,地麵半物理仿真試驗采用了實時仿真運行方式,如何在有效的研製周期內(nei) ,確保關(guan) 鍵控製過程的測試全覆蓋與(yu) 正確性,是最大的難點之一。“隻有地麵功夫做得足,才能讓衛星在太空展現最完美的舞姿。”
研製團隊創新性地提出了基於(yu) 高精度數字衛星的雙星半物理編隊仿真係統、長周期快速編隊仿真測試方法以及高精度外部時鍾校時技術,解決(jue) 了多個(ge) 實時仿真操作係統時間基準複雜、難統一的難題,將係統內(nei) 各仿真時鍾精度控製在毫秒級,確保了時差的一致性和穩定性。
共舞的雙星如何實現高精度地形測繪
“根據雙星幹涉測高要求,雙星在太空需時刻攜手相伴飛行,猶如雙人花滑的舞者,既要保證各自技術動作的精準穩定,還要兼顧雙人動作的協調配合。與(yu) 數分鍾的表演不同,衛星在軌需要在任務周期內(nei) 克服各類複雜幹擾因素的影響,實現穩定運行。”衛星副總設計師魏春向記者解釋。
研製團隊創新性地提出了基於(yu) 編隊衛星三維姿態導引與(yu) 控製、非中斷雙基地成像等一係列新技術,可有效保證雙星的同步性能。基於(yu) 實時編隊構形的三維姿態導引與(yu) 控製技術,可有效提升陸地探測一號01組雙星長基線編隊飛行時的空間同步性能。
“我們(men) 在國際上首次采用了非中斷雙基地成像模式,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了雙基星載SAR成像和相位同步不能同時進行的難題,可大幅提升相位同步精度,並在國際上形成了自主知識產(chan) 權。”衛星副總設計師王宇介紹。
共舞的雙星如何實現高精度地形測繪?
“我們(men) 要建設5G基站及特高壓輸電線等,這些設施往往都選址在坡地、丘陵、山間。坡度、坡向、山脊線、山穀線等信息可為(wei) 這些站點的合理布設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撐。”陸地探測一號01組衛星總設計師陳筠力介紹,“因為(wei) 我們(men) 國家山區丘陵多,人工測繪耗時又危險,而光學遙感受製於(yu) 我國大部分地區多雲(yun) 多雨氣候特征的影響,無法做到實時獲取。雷達衛星的特點,使其可以穿透雲(yun) 層和地表植被,實現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的觀測,在地形測繪中具有獨特的優(you) 勢。”
“我們(men) 應用了波的幹涉原理,兩(liang) 顆衛星中一顆發射雷達信號,當兩(liang) 顆衛星同時接收到地麵回波後,通過處理就可以反演得到地麵與(yu) 兩(liang) 顆衛星之間的距離差,進而獲取地麵的高程信息。”據悉,陸地探測一號01組是全球首個(ge) L波段分布式編隊多極化幹涉SAR測高衛星係統,地麵觀測分辨率達到米級,地麵高程測量精度滿足1:50000比例尺標準。可為(wei) 我國自然資源調查體(ti) 係構建、全球地理信息資源建設與(yu) 更新、高精度地形數據更新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