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員參與,杜絕包裝“內卷”
作者:趙誌疆
“下單一時爽,一堆貨送到家後卻有了麻煩——拆不動了。”許多“剁手黨(dang) ”都有類似的苦惱:收到網購商品後,打開一看,產(chan) 品隻占了快遞箱一半甚至更小的空間,另一半全是泡沫等填充物,處理起來成了一樁麻煩事。媒體(ti) 記者近期走訪調查發現,這樣的情況並不鮮見,尤其是在剛剛結束的春節期間,商品過度包裝現象普遍。在部分熱銷的禮盒中,產(chan) 品並無太大變化,而外包裝卻越來越龐大、奢華。
過度包裝現象由來已久,隨著電商業(ye) 務的發展,資源浪費和快遞汙染現象日趨嚴(yan) 重。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快遞業(ye) 每年消耗紙類廢棄物超過900萬(wan) 噸、塑料廢棄物約180萬(wan) 噸,並呈快速增長趨勢。由於(yu) 回收價(jia) 值低,99%的塑料廢棄物得不到有效利用。這組數據的另一麵是,在我國特大城市中,快遞包裝垃圾增量已占到生活垃圾增量的93%,部分大型城市在85%至90%。
以往討論快遞過度包裝的時候,不少人習(xi) 慣歸咎於(yu) 賣家,認為(wei) 他們(men) 是過度包裝的罪魁禍首。實際上,並不完全如此。對於(yu) 一些賣家來說,層層疊疊、最終淪為(wei) 垃圾的包裝材料,都是他們(men) 用真金白銀買(mai) 回來的,過度包裝不僅(jin) 無法帶來實質性收益,而且還會(hui) 增添額外的成本。表麵上看,快遞過度包裝是一個(ge) 環保觀念的問題,更深一層探究,其中折射出的是快遞行業(ye) 的內(nei) 部管理問題:“野蠻快遞”屢見不鮮,因為(wei) 對快遞運輸環節不放心,商家希望以過度包裝來取信消費者,消費者希望過度包裝能帶來安慰,雙方一拍即合的過程中,快遞包裝也因此越來越厚重。
顯而易見,破解快遞過度包裝的關(guan) 鍵在於(yu) 快遞企業(ye) 。作為(wei) 一種商業(ye) 服務,保障快件安全迅速地交到消費者手中,本身就是快遞企業(ye) 應盡之責。不久前,國家郵政局公布《快遞市場管理辦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其中規定,快遞人員在分揀作業(ye) 時,拋扔快件、踩踏快件或者以其他方式造成快件損毀的,或者未經用戶同意以代為(wei) 確認收到快件或者擅自使用智能快件箱、快遞服務站等方式投遞快件的,涉事企業(ye) 最高可處三萬(wan) 元罰款,直接責任人員最高可處三千元罰款。明確了快遞企業(ye) 的責任和義(yi) 務之後,有助於(yu) 為(wei) 快遞過度包裝“瘦身”。
相比之下,另一種過度包裝的成因更為(wei) 複雜:現實生活中,某些商品包裝形式大於(yu) 內(nei) 容,熱衷於(yu) 以華而不實的外表打造賣點,更有甚者,以包裝占據商品分量,存在打擦邊球的欺騙行為(wei) 。同樣的商品,往往因包裝不同而展現出不同的身價(jia) ,這何嚐不是一種另類的捆綁銷售?如果說瞞天過海的過度包裝涉嫌消費欺詐,某些消費者對浮誇包裝情有獨鍾,暴露出的則是一種不成熟的消費理念。商品包裝用不用心,更多體(ti) 現在設計感和便捷性上,而不是看數量和體(ti) 積。如此隻重外表,不看內(nei) 容,何異於(yu) 買(mai) 櫝還珠?
對於(yu) 過度包裝,既有必要從(cong) 立法上進行規範,更應該在執法環節對以次充好的過度包裝嚴(yan) 格監管、嚴(yan) 厲查處。針對各類形式大於(yu) 內(nei) 容的過度包裝,需要大力倡導簡約、綠色、環保的消費理念,矯正“包裝好才有排麵”的觀念,從(cong) 消費端自覺抵製過度包裝現象,給予商家反饋,避免包裝“內(nei) 卷”。一方麵提高可降解包裝材料的覆蓋範圍,另一方麵推動相關(guan) 企業(ye) 完善內(nei) 部管理,在此基礎上確立健康的消費觀念。如此一來,有助於(yu) 為(wei) 包裝瘦身,讓消費回歸商品本位。畢竟,拆除層層疊疊的包裝也蠻累人的。(趙誌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