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出圈”的塔骨 不“落幕”的遊神
中新網福州2月25日電(記者林玲)正月未過完,福州“出圈”了。這一現象源於(yu) 兩(liang) 個(ge) 短視頻,其中一個(ge) 視頻的主角,是鄉(xiang) 村遊神隊伍中因形象俊美而收獲大量粉絲(si) 的“塔骨男神”張世子,另一個(ge) 視頻則記錄了一位4歲的孩子套著簡易製作的“塔骨”與(yu) 一眾(zhong) “神將”比拚舞姿的可愛畫麵。
福州鄉(xiang) 村遊神隊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主神前後數量眾(zhong) 多的各類神將。神將屬於(yu) 主神的隨從(cong) 部下,神職較低。神將的像稱為(wei) “塔骨”,是一種大型空心竹骨神像。在福州長樂(le) ,在塔骨裏麵扛著神像巡遊被稱作“挺神將”。
作為(wei) 遊神隊伍中頗為(wei) 醒目的存在,多數人對塔骨的印象均來自台灣的“電音三太子”。如今,它的“出圈”不僅(jin) 讓人們(men) 知道塔骨源自福州,更帶動了人們(men) 對於(yu) 遊神這項民俗活動的關(guan) 注。
據福州三坊七巷天後宮、福州海絲(si) 信俗文化交流中心負責任人錢穎曦介紹,遊神是福州鄉(xiang) 村正月裏舉(ju) 行的一種民俗活動。遊神常以村為(wei) 單位,有時數村聯合,每到重大的節日,村民們(men) 便會(hui) 用轎輦抬著當地供奉的主神塑像,在鑼鼓和鞭炮聲中結隊巡遊村境。
盡管福州各地的遊神習(xi) 俗略有不同,但當地居民對於(yu) 這項活動的熱愛與(yu) 虔誠卻如出一轍。家住福州市長樂(le) 區潭頭鎮厚東(dong) 村四十塘的林阿姨早早準備好2箱鞭炮,手捧信香,在寒風中足足等待了快2個(ge) 小時,終於(yu) 盼到了遊神的隊伍。
在民間信仰和道教的用語中,“境”是指一方神祇所管轄的地方。當巡遊隊伍在其廟宇和信仰範圍內(nei) 出巡時,稱之為(wei) “巡境”;當巡遊隊伍進入其它神祇廟宇的範圍時,稱之為(wei) “繞境”。
林阿姨所期待的這場遊神便是一場極為(wei) 盛大的繞境巡遊,遊神隊伍將巡遍18個(ge) 自然村,持續時間從(cong) 早上6點到次日淩晨1點。鞭炮聲由遠及近,第一支巡遊隊伍終於(yu) 到來。
首先來到村口的是鼓樂(le) 隊,他們(men) 演奏著富有節奏感的旋律,井然有序地在前開道。隨後,由左手拿酒壺、右手持竹鞭開道的保長打頭,緊接著依次是各尊神將。扛著神將的人們(men) 邁著特有的步伐,忽左忽右,將塔骨的雙臂有技巧地甩動,或靈活或莊重,將巡視村莊的“神明”演繹得栩栩如生。緊接著,在迎神的羅傘(san) 、執扇的帶領下,主神的轎輦才緩緩映入眼簾。
由於(yu) 這次遊神格外盛大,當所有遊神隊伍巡過村莊,早已過了2個(ge) 小時。林阿姨對每一位來村中巡視的神明都心存敬意。“這個(ge) 遊神就像是神明從(cong) 廟裏走出,來到到村子裏巡視一圈。我們(men) 一方麵要向神明祈求平安,一方麵也要接受神明的審視,不能做虧(kui) 心事。”
“福建人奉神,歸根究底是因為(wei) 人們(men) 將美好的品德寄托在神明的身上。因為(wei) 某位神明有著值得我們(men) 學習(xi) 的品德,我們(men) 才會(hui) 崇拜他。”福州民俗專(zhuan) 家鄭子瑞向記者舉(ju) 例,“媽祖文化蘊含的是海洋精神,臨(lin) 水夫人陳靖姑文化蘊含的是關(guan) 愛婦孺的品德,而福州人所信奉的‘七爺八爺’(黑白無常)則是義(yi) 氣的象征。”
在鄭子瑞眼中,能夠流傳(chuan) 至今的遊神活動,就是一部行走的福州民俗“博物館”。
“從(cong) 古到今,遊神是全村人都積極參與(yu) 的活動。從(cong) 扛轎輦的壯年,到手捧香爐的長者,到提燈執扇的女性,再到挺神將的年輕人,這些無不體(ti) 現著福州人團結有序的社會(hui) 關(guan) 係和分工。而繞境遊神則推動著村與(yu) 村之間的往來。”錢穎曦向記者補充道,遊神活動裏蘊含的竹編技藝、脫胎漆器、十番音樂(le) 等元素更是福州非遺文化的集大成者。
遊神或許是今人了解祖輩生活僅(jin) 有的幾種方式之一了,1995年出生的陳俊晨對此深有感觸。與(yu) 一般的年輕人相比,他似乎離“老福州”更近一些,因為(wei) 他在遊神活動中負責“挺神將”,擅長在塔骨中扛著神像遊神。
自小由爺爺帶大的他,知道自己的家有些“與(yu) 眾(zhong) 不同”。“從(cong) 我太爺爺開始,家中就設有家廟,每逢重要節日,爺爺總會(hui) 對著那些神像‘拜拜’。我那時還小,對這些文化並不理解,但遊神卻讓我很感興(xing) 趣。”陳俊晨回憶道,“小時候的遊神場麵格外熱鬧,如果能夠在遊神隊伍裏捧香敲鑼,那就是值得炫耀的事了。”
隨著陳俊晨年歲漸長,他對遊神的熱愛也從(cong) 未停歇。14歲那年,他托人塑了屬於(yu) 自己的第一尊塔骨——孩兒(er) 弟,它是福州民俗文化中的童子神,也是陳俊晨參加遊神時所扛的第一尊塔骨。
在那之後,陳俊晨以每年兩(liang) 尊的頻率開始製作塔骨,也十分熱衷於(yu) 參加遊神活動。如今,陳俊晨身邊有許多像他一樣對塔骨十分著迷的年輕人,他們(men) 將“聲光電”技術與(yu) 塔骨相結合,組織起了更有“現代感”的遊神隊伍。
每到正月,陳俊晨總會(hui) 將自己塑的塔骨拿出來,小心地進行養(yang) 護。他像對待朋友一樣摟著塔骨說:“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有很多路可以走,但不能走放棄的死路。有我們(men) 在,遊神就不會(hui) 落幕。”
麵對年輕人對塔骨和遊神的熱情,福州三坊七巷天後宮的楊函睿道長表示,有了年輕血液的加入,傳(chuan) 統文化就有傳(chuan) 承的希望。“遊神文化的‘出圈’正是福州本土文化自信提升的體(ti) 現。我們(men) 要做的就是提醒他們(men) ,不可將遊神文化和塔骨完全剝離。如果失去了傳(chuan) 統文化的土壤,塔骨隻會(hui) 變成一個(ge) 空殼。”
夜色漸濃,長樂(le) 的大型遊神活動仍未結束。火樹銀花中,“神明”們(men) 自朦朧夜色裏走來,向虔誠祈福的人群走去。(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