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大國創新怎麽幹?代表委員這樣說

發布時間:2022-03-07 10:16:00來源: 新華網

  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壯大,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取得重要進展,載人航天、火星探測、資源勘探、能源工程等領域實現新突破……過去一年,我國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湧現,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

  未來,科技人才如何用?如何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怎樣強化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來自科技領域的代表委員們(men) 圍繞科技創新熱點話題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專(zhuan) 訪。

  科技人才如何用?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完善人才發展體(ti) 製機製,加大對青年科研人員支持力度,讓各類人才潛心鑽研、盡展其能。

  對此,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袁亞(ya) 湘深有感觸:“一個(ge) 國家的科技競爭(zheng) ,關(guan) 鍵在於(yu) 人才的培養(yang) ,人才的競爭(zheng) 。”

  “要敢於(yu) 創新,敢於(yu) 質疑,秉持科學精神,大膽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袁亞(ya) 湘呼籲,一定要營造好環境,讓科技工作者真正安心去做研究。

  如何進一步鼓勵科研人員潛心工作、大膽創新?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航天三江科技委副主任胡勝雲(yun) 建議,應建立客觀公正科學的,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wei) 導向的分類評價(jia) 體(ti) 係。

  “要正確評價(jia) 科技創新成果的科學價(jia) 值、技術價(jia) 值、經濟價(jia) 值、社會(hui) 價(jia) 值和文化價(jia) 值,將科技人員引向為(wei) 國家經濟社會(hui) 軍(jun) 事文化發展作貢獻的方向。”胡勝雲(yun) 說。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交通大學教授鍾章隊認為(wei) ,“要建立一套與(yu) 創新型國家、科技強國相適配的科技管理體(ti) 係”。

  如何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規劃,加強長期穩定支持。實施科技體(ti) 製改革三年攻堅方案,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發揮好國家實驗室和全國重點實驗室作用,推進科研院所改革,改進重大科技項目立項和管理方式……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布局更加明晰。

  “創新是命運所係、大勢所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25所特級專(zhuan) 家董勝波認為(wei) ,實現科技創新要大力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努力實現更多“從(cong) 0到1”的突破。

  近年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院士帶領團隊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在中微子研究、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的設計和關(guan) 鍵技術預研等領域發力,取得係列進展。

  “有的科研人員在一定程度上不太敢碰最困難、最前沿、最需要創新的問題。”王貽芳認為(wei) ,需要一個(ge) 穩定支持的機製,使穩定支持和項目競爭(zheng) 達到合理的平衡。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副主任張興(xing) 贏認為(wei) ,國家在基礎科研領域的投入還要加強,要建立起一種既能適應我們(men) 當前的國情和經濟發展水平,又能激發科技創新能力的機製體(ti) 製。

  怎樣強化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

  5G引領、核電出海……當前我國在科技創新的諸多領域走在了前列,堅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強化科技創新支撐作用,依靠科技創新提升產(chan) 業(ye) 發展水平,培育壯大新動能,成為(wei) 創新驅動發展的“主旋律”。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強化企業(ye) 創新主體(ti) 地位,持續推進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深化產(chan) 學研用結合。

  全國人大代表、武漢銳科光纖激光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閆大鵬帶領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研發團隊,圍繞解決(jue) “卡脖子”難題,迎頭而上、攻堅克難。

  “要進一步把企業(ye) 打造成為(wei) 強大的創新主體(ti) ,助力提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以高質量科技創新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閆大鵬說。

  近年來,我國一批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創新型企業(ye) 快速成長,企業(ye) 技術創新主體(ti) 地位日益增強,研發投入逐年增長。

  “伴隨著國家對科技企業(ye) 的進一步支持和鼓勵,科技企業(ye) 將更加專(zhuan) 注於(yu) 技術創新與(yu) 研發,在包括自動駕駛在內(nei) 的各個(ge) 領域不斷激發出更大的創新能力。”全國政協委員、百度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說。

  全國人大代表、國家原子能機構副主任董保同認為(wei) ,要想在未來不管是科技還是產(chan) 業(ye) 的競爭(zheng) 中能夠有競爭(zheng) 力,就必須走科技自立自強這條路。

  “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產(chan) 生的動力一方麵應該來自市場、來自企業(ye) ,另一方麵就是來自科學家的自由探索,這兩(liang) 方麵都是科學技術的驅動力。”董保同說。(胡喆、董瑞豐(feng) 、田中全)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