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全日製用工變成“小時工”“外包工”現象亟待重視

發布時間:2022-03-07 10:12:00來源: 工人日報

  本報北京3月6日電(記者陳曉燕 張菁 郝赫)互聯網企業(ye) 用工平台化、靈活化的做法,有些傳(chuan) 統實體(ti) 產(chan) 業(ye) 、工廠製企業(ye) 也在采用。一些企業(ye) 將全日製用工變成“小時工”“派遣工”“外包工”現象亟待重視——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多位代表委員就此進行呼籲。

  1月中下旬,在列席旁聽上海市政協總工會(hui) 界別小組會(hui) 議時,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王美華聽上海市政協常委陸敬波講了兩(liang) 個(ge) 真實故事。

  一個(ge) 是陸敬波一位朋友的3次“變身記”。這位朋友從(cong) 外地來到上海,進了一家大型企業(ye) ,起初在企業(ye) 上班,跟企業(ye) 簽訂勞動合同。3年後,勞動合同到期,需要跟浙江寧波的一家勞務派遣公司簽勞務派遣合同,社保轉到寧波。又過了3年,他傻眼了:這次連勞務派遣合同都不簽了,企業(ye) 讓他和同事下載一個(ge) APP,注冊(ce) 為(wei) 個(ge) 體(ti) 工商戶,簽合作協議。

  另一個(ge) 故事是“會(hui) 員消失記”。一位製造業(ye) 企業(ye) 的工會(hui) 主席告訴陸敬波,前不久,他所在的企業(ye) 工會(hui) 消失了幾千名會(hui) 員。原來,這幾千名全日製工人一夜之間全部變成“小時工”,不再跟企業(ye) 簽訂勞動合同,因此從(cong) 工會(hui) 會(hui) 員名冊(ce) 裏不見了。

  “這是典型地打著靈活用工的幌子來規避勞動合同法的行為(wei) 。”陸敬波說。

  “這樣的情況不在少數。”王美華表示。據她了解,在一些傳(chuan) 統實體(ti) 產(chan) 業(ye) 、工廠製企業(ye) ,靈活用工開始“流行”。有的企業(ye) 隻保留核心業(ye) 務崗位的老員工為(wei) 正式員工,工齡較短或新進員工一律轉為(wei) 跟外包機構簽合同,有的企業(ye) 甚至除了老板外,員工全員“外包”。“人在企業(ye) 上班,卻跟企業(ye) 沒關(guan) 係”損害了勞動者權益,引發了不少勞動爭(zheng) 議。

  《中國靈活用工發展報告(2022)》藍皮書(shu) 顯示,2021年,逾六成(61.14%)的企業(ye) 使用靈活用工,靈活用工比例上升5.46個(ge) 百分點。引人注目的是,高達45.62%的企業(ye) 靈活用工的主要崗位為(wei) “普通工人”,包括一線生產(chan) 工、建築工等。

  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百宏聚纖科技實業(ye) 有限公司品管部車間主任粟瓊來自“中國鞋都”福建晉江。她發現,在許多以加工費用為(wei) 主要盈利來源的企業(ye) ,招工“潮汐”現象明顯:勞務公司向企業(ye) 供給工人,訂單較多時大量招工人,完成訂單後工人散去,下次有訂單時再來。工人來來去去,她的擔憂是:“技能人才是需要花時間去沉澱和培養(yang) 的,如果工人處於(yu) 工作不穩定、缺乏保障狀態中,怎麽(me) 能安下心來鑽研技術技能?”

  “靈活就業(ye) 是吸納就業(ye) 的重要渠道,值得肯定。但對鑽法律空子、損害勞動者權益的所謂靈活化用工,應該堅決(jue) 製止!”王美華說。

  陳曉燕 張菁 郝赫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