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冰雪之約 迎美好生活
編者按
“改變始於(yu) 體(ti) 育”。一場名為(wei) 冬殘奧會(hui) 的冰雪之約,見證著中國殘疾人體(ti) 育、文化、教育等各項事業(ye) 的蓬勃發展,訴說著中國8500萬(wan) 殘疾人作為(wei) 社會(hui) 大家庭平等成員“一起向未來”的生動實踐。2015年至2021年,中國開展的冬殘奧會(hui) 大項由兩(liang) 個(ge) 拓展到六個(ge) ,運動員由不足50人發展至近千人,社會(hui) 中越來越多的殘疾人參與(yu) 冰雪運動。為(wei) 打造無障礙環境,北京冬殘奧會(hui) 三個(ge) 賽區的基礎設施做出數十萬(wan) 處提升;全國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中有81%的出入口、56%的服務櫃台、38%的廁所進行了無障礙建設和改造。
賽場上,是自強不息、突破極限的拚搏之姿;賽場外,是共迎美好生活、共赴美好未來的包融之態。在殘疾人進行冰雪運動的訓練場、接受文體(ti) 教育的學校,以及共享社會(hui) 公共活動的廣泛平台,諸多場景正生動地呈現著殘健共融的和諧圖景。
輪椅冰壺,推出“夢”的軌跡
光明日報記者 李丹陽
位於(yu) 北京市殘疾人文化體(ti) 育服務中心院內(nei) 的氣膜式冰壺冰球運動館,被稱為(wei) 北京殘疾人冰上運動的“新家”。北京市殘疾人文化體(ti) 育服務中心主任王嶽南介紹,這是北京冬殘奧會(hui) 首個(ge) 新建的備戰訓練場館,總占地麵積9878平方米,設施包含冰球場地一塊、冰壺賽道五條及高清攝像記錄計分係統,可同時滿足2支冰球隊和5支冰壺隊同場訓練。
北京冬殘奧會(hui) 周期,國家輪椅冰壺隊常務副領隊胡俊福曾帶隊在此集訓。回想缺少冰壺場、缺少器材、設施不足,教練員經常背著運動員上下樓的往昔,大家由衷感歎現在的好條件。“無論是國家殘疾人冰上運動比賽訓練館,還是這裏,都是專(zhuan) 為(wei) 殘疾人設計的,隊員們(men) 深感黨(dang) 和國家的關(guan) 愛,深受鼓舞。”胡俊福激動地說。
中國輪椅冰壺隊是一支榮譽之師,而胡俊福知道,這支“夢之隊”,逐夢路上有多少不為(wei) 人知的艱辛。
在溫度隻有七八攝氏度的場館內(nei) ,運動員們(men) 挑戰著自身的極限,進行刻苦訓練。相比健全人的冰壺比賽,輪椅冰壺沒有掃冰的過程,全憑運動員力量控製,這並不容易。“孩子們(men) 每天要成百上千次地推杆,固定肌肉記憶。”胡俊福心疼隊員們(men) ,但更佩服隊員們(men) ,為(wei) 他們(men) 堅強逐夢、為(wei) 國爭(zheng) 光的精神感動。
“體(ti) 育給了我第二次生命,給了我活下去的希望。”中國輪椅冰壺隊運動員陳建新說。剛因車禍致殘時,他一度不願意接觸社會(hui) 。在殘聯的幫助下,他加入北京殘疾人運動隊,又在北京冬奧的感召下,轉項至輪椅冰壺。憑借著驚人的毅力,陳建新入選國家隊,並在2018年3月17日平昌冬殘奧會(hui) 輪椅冰壺決(jue) 賽中擲出製勝一壺,為(wei) 中國奪得了冬殘奧會(hui) 首枚金牌。
推杆推過冰壺,滑出了殘疾人夢的軌跡。而為(wei) 他們(men) 築夢的,是我國殘疾人事業(ye) 的進步。從(cong) 《“十四五”殘疾人保障和發展規劃》到《“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從(cong) 越來越普及的坡道、盲文、無障礙衛生間,到北京冬殘奧會(hui) 無障礙設施,方方麵麵的改善,支持著殘疾人事業(ye) 的全麵發展。當然,支持他們(men) 逐夢的,還有許多熱心助殘人士。三年前,作為(wei) 北京市門頭溝區殘聯退休幹部,胡俊福被任命為(wei) 國家輪椅冰壺隊的常務副領隊,年逾古稀的他欣然領命,帶隊輾轉哈爾濱、青島、西寧多地訓練,春節再沒和家人團聚。在胡俊福看來,他守護的不隻是隊員們(men) 的夢想,更是寶貴的精神財富——自強不息、突破極限的精神,足以鼓舞所有人。
北京冬殘奧會(hui) 開幕前夕,北京市殘疾人文化體(ti) 育服務中心迎來一批客人:大興(xing) 區殘聯冰壺隊。這支隊伍去年剛剛組建,現已發展了56名隊員。他們(men) 中不少人從(cong) 旱地冰壺入門,如今有了真冰訓練的機會(hui) ,都非常高興(xing) 。在冬殘奧的帶動下,殘疾人冰壺隊在全國各地紛紛湧現,這也意味著更多殘疾人走出了家門,走進了無障礙場館,加入了豐(feng) 富多彩的體(ti) 育運動中。
文化助盲,讓他們(men) “看見”光
光明日報記者 王美瑩
“一片雪花,落在廣闊的中國大地。一場飛雪,落在希望的中國大地。世界正在傾(qing) 聽,雪落東(dong) 方的聲音。世界正在遙望,這片雪花盛開的大地。”
在2月22日中國盲文圖書(shu) 館線上組織的視障讀者冬奧專(zhuan) 題朗誦沙龍上,61歲的視障讀者李素英深情地朗誦了詩歌《冰雪頌》。
“每當我們(men) 學習(xi) 一首新詩,誌願者老師會(hui) 一遍又一遍地誦讀示範,讓我們(men) 更好地掌握詩歌的含義(yi) 。”李素英介紹自己學習(xi) 誦讀詩歌方法。
中國盲文圖書(shu) 館朗誦沙龍活動開始於(yu) 2012年。索青是誦讀沙龍活動的誌願者負責人,據她介紹,疫情期間,活動仍堅持每周二線上舉(ju) 行,目前已舉(ju) 辦了近百場線上朗誦會(hui) 。2022年的7次朗誦,包含“冰雪之約,圓夢冬奧”和“讓我們(men) 一起向未來”兩(liang) 場冬奧專(zhuan) 題朗誦會(hui) 。索青說:“視障朋友學習(xi) 誦讀每一篇文章都要付出比健全人十倍甚至百倍的努力,在他們(men) 身上我看到了詩歌改變人生的力量!”
在館內(nei) 從(cong) 事誌願服務已經十多年的索青,對文化助盲工作感觸頗深:“十年來的堅持,很多老朋友的精神麵貌有了很大變化,他們(men) 變得更陽光、更自信了!誌願者與(yu) 視障朋友們(men) 相互感動著、溫暖著,攜手前進,更好地融入社會(hui) 大家庭。”
中國盲文圖書(shu) 新館於(yu) 2011年6月28日開館運營,館舍麵積2.8萬(wan) 平方米,是全國盲人的總書(shu) 庫,也是目前世界上單體(ti) 麵積較大的綜合性盲人文化資訊服務機構。圖書(shu) 館內(nei) 還設有視障文化體(ti) 驗館、觸覺博物館、口述影像館、殘疾人美術館等多個(ge) 展館。新館開館十餘(yu) 年來,這裏共計開展各類盲人文化教育培訓活動近6000次,吸引近60萬(wan) 人到館參與(yu) 各類文化活動。
在中國盲文圖書(shu) 館五層,還有一個(ge) 特別的地方——口述影像館。電影放映時,在漆黑的影院裏,電影畫麵在屏幕上閃動,耳畔不時會(hui) 傳(chuan) 來描述電影畫麵的人聲。這裏除了有一塊大屏幕、數排觀影座椅,還專(zhuan) 門設置了一張桌子,方便工作人員現場解說。口述影像館是最受視障讀者歡迎的場館之一,疫情之前,熱門無障礙電影常常一座難求。
無障礙電影隻是圖書(shu) 館信息無障礙建設的一部分。中國盲文圖書(shu) 館信息無障礙中心主任、中國盲人協會(hui) 秘書(shu) 長何川曾在演講中說:“信息無障礙其實並不是純技術的,它還包括很多觀念上的改進。”據何川介紹,從(cong) 電子盲文書(shu) 、有聲書(shu) 、無障礙電影等數字閱讀服務到計算機應用、手機App等信息無障礙服務都是信息無障礙的內(nei) 容。隨著盲人讀者有更高的文化水平、更深層次的學曆需求和更廣的職業(ye) 範圍,近些年,何川一直在為(wei) 學術資料庫的無障礙處理工作及信息無障礙如何支撐融合教育想辦法。
豐(feng) 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務助力殘障人士共享新時代精神富足之光。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新時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和《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規定優(you) 先推進體(ti) 育等公共服務場所的無障礙建設,殘疾人群體(ti) 的權益保護始終都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為(wei) 做好“十四五”期間殘疾人文化工作,中國殘聯、中央宣傳(chuan) 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提升殘疾人文化服務能力實施方案》,保障殘疾人平等享有公共文化服務權益,多層次、多樣化提供優(you) 秀文化產(chan) 品和服務。
“總體(ti) 來說,‘十四五’時期,我國可獲得的無障礙資源、可利用的技術手段已經非常豐(feng) 富了。”何川表示,“現在最欠缺的是把這些資源充分地利用起來,讓更多視障人士主動接受文化服務,充分享受無障礙環境,享受豐(feng) 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聞到“花香”,奔向美好未來
光明網記者 王媛
3月2日上午,伴隨著30位盲校師生的歌聲,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hui) 城市火種采集在北京市盲人學校被引燃,隨後展開了城市火種火炬傳(chuan) 遞。北京市盲人學校,是中國第一所特殊教育學校,也是中國盲人教育和中國盲文的發源地,這裏被譽為(wei) “視障教育人才的搖籃”,是北京市第一批“百年學校”。
百年盲校的曆史積澱了它濃厚的文化底蘊,漫步校園,每到拐角處,都能聞到氣味不一的“花香”。學校黨(dang) 委書(shu) 記王小垂解釋道:“這是專(zhuan) 門為(wei) 了孩子設計的,方便他們(men) 通過氣味來識路,避免迷路、摔倒。”
為(wei) 了讓孩子們(men) 在上課時有更好地體(ti) 驗,學校一直在探索創新,引進先進的輔助工具,同時為(wei) 了滿足多重殘障學生的教學需求,學校還開展了“一人一冊(ce) ”的教學模式,讓每位學生都能擁有屬於(yu) 自己獨家的課程計劃。不僅(jin) 如此,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學校一直敢於(yu) 突破創新,提出了“五感三有”課堂,通過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使課程變得有趣、有效、有用。
王小垂介紹,學校教學學段涵蓋幼兒(er) 、小學、初中、普通高中和職業(ye) 高中,同時承擔市內(nei) 送教上門和隨班就讀指導工作。目前,學校高中班考入重點本科的概率能達到100%;師生屢屢在全國和北京市各類按摩大賽中獲獎;鋼琴調律專(zhuan) 業(ye) 在國內(nei) 盲校獨樹一幟,培養(yang) 了一批盲人鋼琴調律師。
目前,學校均為(wei) 多功能教室,可王小垂和老師們(men) 並未滿足,“總想為(wei) 孩子們(men) 再多做一點”。信息技術老師楊世峰從(cong) 計算機專(zhuan) 業(ye) 畢業(ye) 後,放棄了高薪工作,選擇來到這所特殊的學校,一待就是19年。“為(wei) 了讓學生們(men) 在上課時有更好地體(ti) 驗,學校現在正聯合一家科技公司研發試驗‘智慧課堂’,目前教室已經落成,很多學生也已提前體(ti) 驗。”楊世峰興(xing) 致勃勃地介紹,智慧課堂包括台式助視器,眼鏡式助視器,光學助視器,都使用最新科技,教室燈光和普通燈光也不一樣,不會(hui) 產(chan) 生眩光。
來自合唱團的學生說:“我們(men) 學校的每個(ge) 老師其實就像是盛開在校園中各處的花兒(er) 一樣,他們(men) 身上所散發的“香”,能引導我們(men) 找到自己的夢想,更好地實現自己的價(jia) 值。”
據中國殘疾人聯合會(hui) 消息,截至“十三五”末,各類殘疾兒(er) 童少年義(yi) 務教育入學率超過95%,5.8萬(wan) 名殘疾學生進入高等院校就讀,每年1萬(wan) 殘疾人進入大學讀書(shu) 。
王小垂表示,未來,學校還會(hui) 繼續探索適合視障學生的教學模式,爭(zheng) 取把這些成功的教學經驗提供給全國甚至全世界的盲校,讓更多視障學生受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