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

發布時間:2022-03-10 09:2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知識界代表委員之聲】

  3月5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hui) 議內(nei) 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立足富煤貧油少氣的基本國情,按照國家“雙碳”工作規劃部署,增強係統觀念,堅持穩中求進、逐步實現,堅持降碳、減汙、擴綠、增長協同推進,在降碳的同時確保能源安全、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安全、糧食安全,保障群眾(zhong) 正常生活,不能脫離實際、急於(yu) 求成。

  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代表:

  加快技術創新

  要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加快建立世界領先的低碳、零碳和負碳技術創新體(ti) 係。要圍繞氣候變化影響以及能源、電力、交通等領域的技術需要,推進高效率太陽能電池、可再生能源製氫、可控核聚變、零碳工業(ye) 流程再造等前沿技術攻關(guan) ;匯聚跨部門科研團隊,開展重點地區和重點行業(ye) 的碳排放驅動因素、影響機製、減排措施等科技攻堅。

  采用產(chan) 學研相結合,推進技術成果轉化應用,培育一批節能降碳和新能源技術產(chan) 品研發的重大科技創新平台。要保持生態環境保護與(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協同並進的良好態勢,不斷增強老百姓藍天碧水青山的獲得感、幸福感。

  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農(nong) 業(ye) 環境與(yu) 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趙立欣代表:

  挖掘固碳潛力

  要充分挖掘農(nong) 業(ye) 減汙降碳潛力。合理控製化肥、農(nong) 藥、地膜等投入品使用量,推進節水灌溉,提高秸稈、畜禽糞汙等廢棄物資源化、高值化利用水平,加快生物質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在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生活中的應用,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nong) 業(ye) 。

  還要提升農(nong) 業(ye) 生態係統固碳增匯能力。農(nong) 田、森林、草地和濕地具有很強的固碳功能,要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充分利用坡地、荒地、廢棄礦山等國土空間開展綠化,增加森林、草地等植被資源總量,鞏固和提升生態係統碳匯能力。

  寧夏農(nong) 林科學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研究員蔣齊委員:

  發揮碳匯功能

  建議通過加大資金和科技投入,科學綠化和經營森林,擴大增綠的質量和數量,提高林地生產(chan) 力和蓄積量,增加林業(ye) 碳匯;加強對森林火災、病蟲害的防控,嚴(yan) 格執行森林法、水土保持法、防沙治沙法等相關(guan) 法律法規,切實防範林地征占用和開墾,減少森林碳排放。

  進一步推動國家林業(ye) 碳匯計量與(yu) 監測技術體(ti) 係研究、林業(ye) 碳匯項目方法學研究,將林業(ye) 納入全國碳交易體(ti) 係的配額管理,推動更多林業(ye) 碳匯減排量進入交易;開展工程碳匯成效監測評估,建立能夠充分涵蓋碳匯價(jia) 值的生態保護補償(chang) 機製。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yu) 環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員穀樹忠委員:

  研究製定標準

  要加強各級政府部門間,尤其是發展改革、生態環境、產(chan) 業(ye) 經濟、自然資源等相關(guan) 部門的協商協調協同,努力實現減汙降碳和經濟增長統籌兼顧、協同推進。

  要盡快研究製定各行各業(ye) 和國家的碳排放標準,科學引導各行業(ye) 降碳方向和進程;樹立碳排放指標是稀缺資源、碳效率至上的理念,以競爭(zheng) 和市場化的方式,將有限的碳排放額度用於(yu) 產(chan) 出效率較高的產(chan) 業(ye) 、企業(ye) 、項目;加快碳排放交易市場體(ti) 係建設,擴大市場覆蓋麵、影響力,優(you) 化碳排放資源配置。

  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黨(dang) 委書(shu) 記、院長蔣小鬆代表:

  安全有效降碳

  要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基礎上,扭轉小而散的粗放經營模式,構建集約化、專(zhuan) 業(ye) 化的生產(chan) 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在種植業(ye) 、養(yang) 殖業(ye) 、水產(chan) 業(ye) 等重點領域推進清潔生產(chan) 示範和循環經濟試點,建立綠色高效產(chan) 業(ye) 鏈,加強對甲烷和氧化亞(ya) 氮的回收利用。

  還要加快農(nong) 業(ye) 生物育種創新和推廣應用,加強健康養(yang) 殖、高效栽培等領域的科技集成創新和推廣。重點聚焦耕地質量提升、種植業(ye) 減排固碳、畜牧業(ye) 減汙降碳、漁業(ye) 減排增匯、飼草業(ye) 增綠增匯、農(nong) 村可再生能源替代和農(nong) 業(ye) 機械化、智能化、數字化等領域的科技創新和應用,製定優(you) 先推廣的低碳技術目錄。

  (光明日報記者楊舒、張蕾、周洪雙采訪整理)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