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天宮空間站:開啟中國人“太空定居”新時代

發布時間:2022-03-10 09:42:00來源: 科技日報

  2022年5月起,中國空間站工程將進入建造階段。建成後的中國空間站由3個(ge) 艙段、2艘載人飛船和1艘貨運飛船構成,總質量近100噸,裝載著空間生命和生物科學、材料科學、燃燒和微重力流體(ti) 科學、基礎物理等領域的大量先進實驗裝置。

  ◎本報記者 付毅飛

  2022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全國人大代表、航天員王亞(ya) 平“被迫”請假。此時,她已在距地麵約390公裏的太空“出差”了140多天。

  2021年4月29日,天宮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成功發射,宣告我國開啟空間站任務新時代。同年我國又發射了2艘載人飛船和2艘貨運飛船,空間站關(guan) 鍵技術驗證階段發射任務五戰五捷。

  天宮空間站被航天人稱作“太空別墅”。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介紹:“我們(men) 在空間站構型布局上進行了精心設計,以保證空間站具備更強大的科學和應用能力;在艙段外安置了外置平台,以確保空間站能夠進一步擴大。”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洪介紹,202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將完成6次發射任務,包括天舟四號和天舟五號貨運飛船、神舟十四號和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以及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的發射,並實施在軌交會(hui) 對接、出艙活動和飛船返回任務,全麵建成空間站。

  今年5月進入建造階段

  2021年4月29日11時23分,搭載空間站核心艙的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從(cong) 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核心艙是空間站的控製艙段,是最重要的艙段。”周建平說。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任務總設計師楊宏介紹,天和核心艙是我國目前研製的最大航天器,可支持3名航天員長期在軌駐留,支持開展艙內(nei) 外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周建平介紹,中國空間站起步較晚,但有後發技術優(you) 勢。可以說,中國大型空間站建造能力處於(yu) 國際前列。一方麵是技術新,例如天宮空間站能源係統光電轉化效率超過30%,供電能力更強。天宮空間站采用電推進係統,比衝(chong) 高,是化學推進的5倍,可以大大減少推進劑消耗。另一方麵是建造保障強,天和核心艙保障技術完全靠自力更生研發而成,環控生保技術閉合度最高,讓空間站的經濟性更加突出。

  成功發射核心艙後,我國又先後發射了天舟二號貨運飛船、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天舟三號貨運飛船、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

  “天和核心艙已經持續安全穩定運行了10個(ge) 月。神舟十二號和神舟十三號2個(ge) 航天員乘組相繼執行空間站關(guan) 鍵技術驗證任務。”周建平3月4日在全國政協“委員通道”介紹,“截至目前,神舟十三號乘組已完成所有計劃飛行任務。40多天後他們(men) 將從(cong) 浩瀚太空重返地球家園,這將標誌著中國空間站關(guan) 鍵技術驗證階段的圓滿收官。”

  2022年5月起,中國空間站工程將進入建造階段。記者了解到,建成後的中國空間站由3個(ge) 艙段、2艘載人飛船和1艘貨運飛船構成,總質量近100噸,裝載著空間生命和生物科學、材料科學、燃燒和微重力流體(ti) 科學、基礎物理等領域的大量先進實驗裝置。

  出艙任務更加複雜

  太空行走是載人航天三大關(guan) 鍵技術之一。空間站外部設備的安裝、維修、更換,都需要航天員出艙完成。

  相比神舟七號任務中20分鍾的出艙,空間站出艙任務的複雜程度和技術含量大大提高。

  神舟十二號乘組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先後實施2次出艙活動,共持續約13個(ge) 小時,圓滿完成了設備組裝等任務,檢驗了我國新一代艙外航天服的功能性能,檢驗了航天員與(yu) 機械臂協同工作能力,驗證了出艙活動相關(guan) 支持設備的可靠性與(yu) 安全性,為(wei) 空間站後續出艙活動順利實施奠定了重要基礎。

  神舟十三號乘組實施的2次出艙任務,不僅(jin) 完成了機械臂懸掛裝置與(yu) 轉接件安裝和艙外典型動作測試等作業(ye) ,還使2位航天員創造了紀錄:3次出艙的翟誌剛成為(wei) 我國出艙次數最多的航天員,王亞(ya) 平成為(wei) 我國首位出艙女航天員。

  接下來,航天員在空間站的任務將更加複雜。

  周建平透露,神舟十四號乘組在軌飛行期間,將完成以天和核心艙、問天和夢天實驗艙為(wei) 基本構型的天宮空間站建造。他們(men) 的任務包括2個(ge) 艙交會(hui) 對接和轉位過程中的狀態監視和必要時的控製,以及對接後大量狀態設置和轉換工作。

  今年年底前,神舟十五號乘組將飛往空間站與(yu) 神舟十四號乘組會(hui) 師,在軌共同飛行一周左右時間。後續神舟十五號乘組的主要工作將轉向空間科學和應用方麵,包括實驗設備的安裝調試和科學實驗工作。

  為(wei) 空間科學研究搭建廣闊平台

  2022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黨(dang) 委書(shu) 記趙小津圍繞充分利用太空資源加強空間生物研發創新提出建議。

  “我國空間站將於(yu) 今年全麵建成,能夠為(wei) 空間實驗提供長期、穩定的科研平台,可保障空間生物技術和安全研究,提升國家生物安全水平。”趙小津說。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自神舟一號飛行任務開始,在曆次任務中都搭載了具有科研價(jia) 值或社會(hui) 效益的項目,在服務帶動科學研究、農(nong) 業(ye) 發展、產(chan) 業(ye) 升級等方麵發揮了積極作用。

  天宮空間站更是以建設國家級太空實驗室為(wei) 目標,將著力開展科學前沿的創新性實驗和應用研究,持續推動空間科學與(yu) 技術進步。

  “建造空間站最主要的目的是建成大型空間設施,在軌開展大規模空間科學空間應用和空間技術方麵的驗證和研究,以帶動科學進步和技術發展。”周建平說。

  在國際合作方麵,天宮空間站也將搭建廣闊平台。

  2018年5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yu) 聯合國外空司發布公告,對外征集圍繞中國空間站的空間科學應用項目。經過兩(liang) 輪選拔,首批共有來自17個(ge) 國家、23個(ge) 實體(ti) 的9個(ge) 項目入選,涉及空間生命科學與(yu) 生物技術、空間天文、微重力流體(ti) 與(yu) 燃燒等領域。後續批次的合作項目還將陸續征集。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