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校畢業生首次突破千萬 如何幫他們走好就業第一步?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高校畢業(ye) 生超過1000萬(wan) 人,要加強就業(ye) 創業(ye) 政策支持和不斷線服務。教育部此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屆高校畢業(ye) 生規模預計達1076萬(wan) 人,同比增加167萬(wan) 人。
就業(ye) 是民生之本、穩定之基、發展之要。今年,高校畢業(ye) 生首次突破千萬(wan) ,如何幫他們(men) 走好就業(ye) 第一步,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ye) ,成為(wei) 代表委員們(men) 關(guan) 注的話題。對此,他們(men) 有何見解建議?一起來聽聽。
政策利好 求職途徑更加豐(feng) 富
當下,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有何新特點?
中國教育學會(hui) 副會(hui) 長周洪宇代表分析,當前,大學畢業(ye) 生就業(ye) 依舊保持一些原有特點,如就業(ye) 流向依然以國內(nei) 就業(ye) 為(wei) 主,新一線城市依然是就業(ye) 首選地等。“不過也出現了一些新變化,如就業(ye) 崗位與(yu) 專(zhuan) 業(ye) 總體(ti) 對口率顯著提高,就業(ye) 滿意度保持高位略有下滑,成功求職的途徑更加豐(feng) 富,考慮離職率略有上升等。”
“靈活就業(ye) 人數上升,‘慢就業(ye) ’‘緩就業(ye) ’持續。”浙江金融職業(ye) 學院院長鄭亞(ya) 莉代表指出,隨著時代發展,就業(ye) 渠道已經拓展,催生了年輕人就業(ye) 觀念改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將眼光投向了靈活就業(ye) 這一渠道。此外,隨著就業(ye) 競爭(zheng) 加劇,不少學生傾(qing) 向於(yu) 通過提升學曆和學校層次增加就業(ye) 砝碼,今年碩士研究生考試報名人數增加幾十萬(wan) ,全國專(zhuan) 升本的比例也已達到了20%。
“雖然國民經濟呈持續穩定恢複態勢,但不確定和不穩定的因素仍然較多,加之超千萬(wan) 的畢業(ye) 生總量壓力,就業(ye) 形勢依然複雜艱巨。”周洪宇代表說。
疫情對就業(ye) 的影響仍在持續。鄭亞(ya) 莉代表注意到,到現在為(wei) 止,仍有部分行業(ye) 和企業(ye) 生產(chan) 經營未恢複到疫情前水平,部分中小企業(ye) 擴大吸納就業(ye) 能力仍然不足,就業(ye) 的結構性矛盾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性緩解,“就業(ye) 難”與(yu) “招人難”並存的現象仍然存在。
九三學社天津市委會(hui) 專(zhuan) 職主委、天津大學原副校長張鳳寶委員認為(wei) :“我國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技術進步的步伐正在提速,用人單位對勞動者技能素質的要求,也在逐步從(cong) 單一技能向綜合技能需求轉變,擁有多元化技能要求、適應多樣化工作職責的畢業(ye) 生更受市場歡迎。”
複雜多變的就業(ye) 形勢背後,也藏著諸多機遇。在張鳳寶委員看來,國家、各地方出台了一係列對用人單位的利好政策,為(wei) 推動高校畢業(ye) 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ye) 提供了重要保障。
雲(yun) 南工商學院執行校長李孝軒代表說:“國家創新創業(ye) 政策落實力度再創新高,當前畢業(ye) 生就業(ye) 創業(ye) 具備諸多政策利好條件。更為(wei) 重要的是,我國經濟韌性強,長期向好的基本麵不會(hui) 改變,新的就業(ye) 機會(hui) 不斷湧現,新型就業(ye) 渠道也越發有規模、有保障,穩就業(ye) 的基礎很堅實。”
關(guan) 口前移 完善就業(ye) 促進機製
“就業(ye) 是畢業(ye) 生走向社會(hui) 的第一步,正確的就業(ye) 觀念非常重要。”李孝軒代表認為(wei) ,這既需要學生做好求職就業(ye) 的心理準備和能力準備,也需要全社會(hui) 營造良好的就業(ye) 環境。“前者學校是主戰場,後者則需要政府、學校、行業(ye) 企業(ye) 及社會(hui) 各界協同聯動、共同發力。”
他建議,學校應將就業(ye) 關(guan) 口前移,把職業(ye) 規劃教育和就業(ye) 輔導貫穿人才培養(yang) 全過程。“如麵向大一新生開設《大學生職業(ye) 生涯規劃》《專(zhuan) 業(ye) 就業(ye) 解讀》等課程,幫助學生從(cong) 入學起就明確發展目標。麵向大二、大三學生,則圍繞職業(ye) 規劃、職場定位、專(zhuan) 業(ye) 前景等開設體(ti) 係化課程,進行係統化輔導。針對應屆畢業(ye) 生,高質量開展與(yu) 提升專(zhuan) 業(ye) 技能相匹配的實訓實踐,幫助學生獲得必備的專(zhuan) 業(ye) 知識和實踐技能,實現實踐實訓與(yu) 接續就業(ye) 有效銜接。”
“完善就業(ye) 教育指導工作與(yu) 服務機製,學校責無旁貸。”鄭亞(ya) 莉代表指出,學校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就業(ye) ”模式,以講座、谘詢為(wei) 主的分類就業(ye) 指導,精準幫助畢業(ye) 生提升就業(ye) 能力;以企業(ye) 實踐讓學生與(yu) 用人單位零距離接觸,精準推進產(chan) 教融合,助力高質量就業(ye) 。如組織“職場體(ti) 驗行”活動,帶領學生走進代表性企業(ye) ,了解企業(ye) 工作環境與(yu) 需求焦點,體(ti) 驗職場生活,提升適應能力和綜合素養(yang) 。
切實落實“一把手”工程,打造更適應新時代畢業(ye) 生個(ge) 性化需求的就業(ye) 工作隊伍,是張鳳寶委員最看重的一點。“高校黨(dang) 委書(shu) 記、校長作為(wei) 第一責任人,要在統籌協調上下功夫,堅持構建校內(nei) 各部門分工負責、院係協同配合、校友積極參與(yu) 的就業(ye) 工作格局。”
“從(cong) 宏觀角度出發,政府部門應大力拓展市場化就業(ye) 渠道,廣泛匯集市場化社會(hui) 化就業(ye) 創業(ye) 資源。充分發揮政策性崗位的吸納作用,擴大實施‘特崗計劃’‘三支一扶’‘西部計劃’等國家基層就業(ye) 項目。”周洪宇代表說。
李孝軒代表指出,持續完善市場化社會(hui) 化就業(ye) 促進機製頗為(wei) 關(guan) 鍵,即建立常態化的校、政、行、企對接機製,搭建更高水平的就業(ye) 平台,加強網絡與(yu) 校園招聘市場建設,為(wei) 畢業(ye) 生提供更多更優(you) 就業(ye) 崗位機會(hui) ,促進就業(ye) 資源精準對接。“同時,政府還應提供更多更優(you) 的就業(ye) 政策保障和資金保障,加強困難群體(ti) 畢業(ye) 生就業(ye) 幫扶,積極營造平等就業(ye) 環境,加強就業(ye) 權益保護,打擊招聘欺詐、‘培訓貸’陷阱等,為(wei) 畢業(ye) 生求職創業(ye) 保駕護航。”
晉浩天/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