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非學科類培訓該如何強化監管?

發布時間:2022-03-11 09:32:00來源: 法治日報

  □ 本報記者 趙麗(li)

  為(wei) 規範非學科類校外培訓行為(wei) ,有效防範培訓質量不高、價(jia) 格肆意上漲、存在安全隱患等問題,保護學生及家長合法權益,規範非學科類校外培訓行業(ye) 發展,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市場監管總局近日聯合發布《關(guan) 於(yu) 規範非學科類校外培訓的公告》(以下簡稱《公告》)。

  《公告》指出,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應當具備相應的資質條件,從(cong) 業(ye) 人員應當具備相應的職業(ye) (專(zhuan) 業(ye) )能力證明。在收費標準方麵,公告提出,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應當遵循公平、合法、誠實信用的原則,根據市場需求、培訓成本等因素合理確定培訓收費項目和標準。培訓收費應當實行明碼標價(jia) ,培訓內(nei) 容、培訓時長、收費項目、收費標準等信息應當向社會(hui) 公開,接受公眾(zhong) 監督。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接受《法治日報》記者采訪時說,“雙減”壓縮了學科類培訓機構的生存空間,非學科類培訓“趁機起勢”,但不能任其野蠻生長,必須納入法治軌道,強化監管。

  非學科類培訓漲價(jia)

  家庭經濟負擔加重

  家長每年給孩子花費多少非學科類培訓費用?

  針對這一問題,記者對北京市西城區3所學校的45名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數據顯示,每位學生花費的非學科類培訓費用最少為(wei) 5000元,一兩(liang) 萬(wan) 元屬於(yu) 平均水平,如果練習(xi) 馬術、冰球等運動項目則上不封頂,每年超過10萬(wan) 元。

  “近半年來各種漲價(jia) ,美術課從(cong) 300多元一節漲到400元一節;舞蹈半年課程漲價(jia) 1500元;硬筆書(shu) 法課現在是200多元一節。”北京市西城區居民常飛家有一女,他原本想讓女兒(er) 對“琴棋書(shu) 畫”都有所涉獵,但因為(wei) 培訓費用越來越高,最終不得不放棄了“琴”和“棋”。

  但也有不少仍在堅持的家長。記者了解到,“雙減”實施後超八成受訪家長選擇給孩子增報興(xing) 趣班,其中報兩(liang) 門課程的居多。

  南都民調中心社會(hui) 調查與(yu) 公共輿情研究課題組發布的《非學科類培訓消費情況調查報告(2021)》(以下簡稱《報告》)顯示,76.64%的家長每年在孩子非學科類培訓上花費1萬(wan) 元以內(nei) ,其中每年費用在5001元至7000元的最多;23.36%的受訪家長每年花費1萬(wan) 元以上。不過這與(yu) 家長所報的課程數量、課程等級、師資水平、機構品牌等因素有關(guan) 。

  在劉俊海看來,非學科類培訓機構擁有自主定價(jia) 權,可以根據市場需求適度提高價(jia) 格,但如果漲幅過高則涉嫌侵害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也會(hui) 導致市場不良風氣的蔓延。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同樣認為(wei) ,如果機構在經營成本不增的情況下,漲價(jia) 過高涉嫌過度逐利,既與(yu) 教育公益屬性相背離,也會(hui) 加重家庭培訓支出負擔,衝(chong) 抵“雙減”效果。

  在中國民辦教育協會(hui) 研究分會(hui) 副理事長馬學雷看來,政策在對待學科類和非學科類培訓機構的治理邏輯是兩(liang) 種不同思路,針對學科類培訓強調減壓,而素質學科的主基調是規範,但這不意味著非學科類素質教育可以損害學員利益,通過過度營銷製造新的教育焦慮,否則也將迎來更嚴(yan) 格的監管。

  部署開展專(zhuan) 項整治

  惡意漲價(jia) 受到查處

  在非學科類培訓“蓬勃發展”的同時,相關(guan) 部門也在強化監管,矛頭直指價(jia) 格過快上漲等問題。

  1月30日,教育部、國家發改委、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印發通知,部署開展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收費專(zhuan) 項整治工作。通知指出,隨著非學科類培訓市場營銷急速升溫,一些機構趁機漲價(jia) 、傾(qing) 銷課時,加重了家庭經濟負擔,在一定程度上對衝(chong) 了“雙減”成效,要全麵加強非學科類校外培訓監管,不斷鞏固深化治理成果。

  據教育部官網消息,截至2月15日,各地共排查非學科類培訓機構18.48萬(wan) 個(ge) (次),發現惡意漲價(jia) 機構52個(ge) ,相關(guan) 違規問題已經整改,對相關(guan) 機構進行了嚴(yan) 肅處理,培訓費惡意漲價(jia) 部分已退還家長。

  此次《公告》再次明確要求,規範自身收費行為(wei) 。禁止以虛構原價(jia) 、虛假折扣、虛假宣傳(chuan) 等方式進行不正當競爭(zheng) ,預防和製止壟斷行為(wei) ,禁止任何形式的價(jia) 格欺詐行為(wei) 。預收費須全部進入本機構收費專(zhuan) 用賬戶。麵向中小學生的培訓不得使用培訓貸方式繳納培訓費用。不得一次性收取或以充值、次卡等形式變相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ge) 月或60課時的費用。

  馬學雷分析認為(wei) ,在“雙減”背景下,一些相關(guan) 的機構資本和人員向非學科類培訓轉移,但不能再走學科類培訓的老路,《公告》就起到了敲警鍾的目的。借鑒學科類校外培訓的教訓,非學科類的校外培訓可能出現的價(jia) 格欺詐行為(wei) 是虛擬價(jia) 格。比如一些機構推出廣告,宣稱原本賣999元的課程,現在隻賣9元,而有關(guan) 部門查辦的時候發現,999元的課程價(jia) 格並沒有實際的交易記錄,這就是典型的虛擬價(jia) 格欺詐。

  在采訪中,不少受訪家長提到了《公告》中的兩(liang) 個(ge) 字——“合理”。但到底何為(wei) “合理”確定培訓收費項目和標準,是很多家長心中的困惑。

  對此,馬學雷認為(wei) ,關(guan) 於(yu) 培訓機構的合理定價(jia) 有一些原則性的規定,即結合機構的成本和市場需求。“成本,無非是場地、師資和管理。市場需求,可能要根據不同地域、不同城市製定不同的價(jia) 格,然後再本著公益的原則,做到公平公正。”

  分類管理精準施策

  促進行業(ye) 健康發展

  目前學科類培訓已經建立起較為(wei) 完備的監管體(ti) 係,非學科類培訓監管能否借鑒?

  “大多數非學科類校外培訓與(yu) 校內(nei) 教育差異性大,互補性強,且不屬於(yu) 剛需,因此不應簡單照搬照抄學科類校外培訓治理的目標與(yu) 辦法。”劉林認為(wei) ,非學科類培訓監管不能搞“一刀切”,應根據各學科門類的不同特點,實行分類管理、精準施策。與(yu) 中考、高考關(guan) 係密切的門類,可以參照學科類培訓進行管理;對於(yu) 其他門類的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應當遵循發展規律和實際需求,以多樣化手段引導其健康發展。

  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chu) 朝暉看來,與(yu) 學科類培訓相比,非學科類培訓類別較多,明確主管部門進行分類管理是關(guan) 鍵。

  記者注意到,教育部近期發布的2022年工作要點中提出要指導各地對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區分體(ti) 育、文化藝術、科技等類別,抓緊明確主管部門,實現常態化監管。

  目前,浙江、天津等地已先行探索建立非學科類培訓機構管理製度。1月17日,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發布了《浙江省文化藝術類校外培訓機構準入指引(試行)》,對文化藝術類校外培訓機構的設置、設施條件、從(cong) 業(ye) 人員、教學要求及培訓材料、審批登記、資金監管等多個(ge) 方麵作出明確要求。

  馬學雷認為(wei) ,未來有關(guan) 部門至少會(hui) 在體(ti) 育、科技、文旅三個(ge) 方麵製定校外培訓的管理辦法。在資質取得、場地要求、人員要求、管理要求、行為(wei) 規範要求、安全規範要求等方麵,每個(ge) 部門都會(hui) 製定相應的管理辦法。“有了這些管理辦法,審批和監管就有了依據。這些監管辦法的鬆嚴(yan) 程度取決(jue) 於(yu) 行業(ye) 自我的良性發展程度。如果在行業(ye) 成員和協會(hui) 的共同努力下,行業(ye) 進入了良性循環,那麽(me) 監管可能就會(hui) 鬆一些。如果引起了很多的非議,那就需要嚴(yan) 格的監管。”

  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點還提出,要推動校外教育培訓監管立法。受訪專(zhuan) 家認為(wei) 此舉(ju) 很有必要。

  在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全國政協委員,浙江省教育廳原副廳長、一級巡視員韓平建議,盡快出台校外培訓機構管理條例,從(cong) 法律層麵賦予業(ye) 務主管部門行政審批權限,明確“培訓許可證”的審批類型和形式,進一步厘清業(ye) 務主管部門和登記管理部門的管理職責。同時,在審批需求迫切、立法過程較長的情況下,建議由國務院授權給各省級人民政府,解決(jue) 當前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審批權的堵點問題,推動校外培訓分類管理全麵實施。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