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讓更多資金“活水”滋養小微市場主體

發布時間:2022-03-14 10:09:00來源: 人民日報

  小微市場主體(ti) 量多麵廣,是經濟活力的體(ti) 現,也是帶動就業(ye) 的主力軍(jun) 。進一步強化政策協同,讓資金“活水”源源不斷滋養(yang) 市場主體(ti) ,穩住經濟大盤

  央行最新發布的《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2021年第四季度)》顯示,截至2021年末,普惠小微貸款餘(yu) 額19.2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27.3%;支持小微經營主體(ti) 4456萬(wan) 戶,同比增長38%,貸款加權平均利率較上年下降0.22個(ge) 百分點,小微企業(ye) 融資繼續呈現“量增、麵擴、價(jia) 降”趨勢。與(yu) 此同時,涉農(nong) 貸款餘(yu) 額43.21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10.9%。這些數據說明,金融扶小支農(nong) 成效持續顯現。

  小微市場主體(ti) 量多麵廣,是經濟活力的體(ti) 現,也是帶動就業(ye) 的主力軍(jun) 。家庭農(nong) 場、農(nong) 民合作社等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是穩住農(nong) 業(ye) 基本盤、守好“三農(nong) ”基礎的重要力量。不過,由於(yu) 可用抵押物少,抵禦市場風險能力較弱,小微企業(ye) 和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以往普遍麵臨(lin) 貸款難、貸款貴問題。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來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強化協調聯動,錨定金融服務的短板弱項發力。財政部門積極運用貸款貼息、融資擔保、獎勵補助等方式引導撬動金融資源更多流向小微和“三農(nong) ”,並通過財政資金直達機製將“紅包”第一時間送抵“一線”;央行推出兩(liang) 項直達實體(ti) 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金融機構創新產(chan) 品服務、完善激勵機製,打通金融支持實體(ti) 經濟“最後一公裏”。財政、貨幣政策聯手,政府、機構同步創新,金融補短板成效顯著。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麵臨(lin) 需求收縮、供給衝(chong) 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必須進一步強化政策協同,讓資金“活水”源源不斷滋養(yang) 市場主體(ti) ,穩住經濟大盤。

  強化協同,要繼續提高政策聯動的精準性。一方麵,做好“精準滴灌”,緊盯市場主體(ti) 特別是中小微企業(ye) 、個(ge) 體(ti) 工商戶的需求做好增動能、減負擔的“加減法”,幫助市場主體(ti) 爬坡過坎、把握機遇。與(yu) 此同時,還要做好政策“節奏管理”,彼此瞻顧,防止相互抵消或減弱政策效果。比如,財政部門要提高預算編製的前瞻性和準確性,並在執行過程中嚴(yan) 格落實預算支出計劃,同時提高財政手段透明度,以穩定金融市場預期,穩定市場主體(ti) 預期。

  強化協同,要求財政貨幣政策與(yu) 就業(ye) 、產(chan) 業(ye) 、投資等政策密切配合、高效聯動,形成集成效應。要突出高質量發展的結構性要求,推動有“乘數”帶動效應的領域和行業(ye) 加快發展。比如,以財稅手段和信貸手段強化對創新發展和綠色發展的支持,以更大力度推動中小企業(ye) 提升專(zhuan) 業(ye) 化優(you) 勢,培育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和製造業(ye) 單項冠軍(jun) 企業(ye) 等。普惠性信貸政策也要堅持市場經濟優(you) 勝劣汰原則,把資金配置給真正有發展前途的行業(ye) 和企業(ye) 。

  強化協同,要完善政策績效考核機製。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要求“必須加強統籌協調,堅持係統觀念”。一項政策,既要看單兵突進取得的成績,也要看其“左右兼顧”的成果。比如,以財政係統開展預算管理一體(ti) 化為(wei) 契機,借助以項目為(wei) 源頭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機製,加大對財政係統與(yu) 銀行、稅務、統計等係統的數據銜接和實時匯聚力度,通過對預算資金項目全程追蹤、問效、問責,不斷提高相關(guan) 政策效能。

  強化協同,要提高信息等資源的共享力度。當前,區塊鏈、雲(yun) 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日益成熟,為(wei) 完善企業(ye) 信用體(ti) 係、消除信息不對稱造成的貸款難提供多種解決(jue) 渠道。未來,應進一步深化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市場監管、環保、司法、海關(guan) 等部門的合作,整合企業(ye) 注冊(ce) 登記、生產(chan) 經營、納稅繳費、環保法務等非金融信息,提高中小企業(ye) 和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的信息透明度,建立線上綜合金融服務平台,為(wei) 解決(jue) 各類新型市場主體(ti) 的貸款難提供強大技術支撐。(曲哲涵)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