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糧蔬混搭”,一畝掰成兩畝種

發布時間:2022-03-21 09:2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春耕時節,我們(men) 在行動⑥】

  光明日報記者 王建宏 張文攀

  “突突突……”3月12日上午10時,張天學的農(nong) 資庫裏,加滿油的4輛拖拉機先後啟動,帶著播種機、施肥耬和兩(liang) 車種子、肥料,開往春天的田野。

  拌種子、調壟距,張天學一步跨進駕駛室,拖拉機在剛剛解凍的土地上勻速行進。犁鏵劃過,休眠一冬的土地睜開惺忪的睡眼。

  “今年種350畝(mu) 小麥,一台機子一天100多畝(mu) ,兩(liang) 天就播完了,快著呢。”喘口氣的間歇,張天學笑著拍打身上的土。在寧夏銀川市賀蘭(lan) 縣金貴鎮紅星村,地裏種什麽(me) 、種多少,張天學是個(ge) “風向標”。這幾年,他流轉了1200畝(mu) 耕地,種植玉米、小麥和西紅柿,每年土裏“刨金”60多萬(wan) 元。

  賀蘭(lan) 縣是寧夏平原上的種植大縣,糧食作物以玉米、水稻為(wei) 主。然而,玉米因生長周期長,一年隻能種一茬,三分之一時間土地都在“躺平”,導致耕地利用率低、農(nong) 民綜合收益少。

  如何既穩糧食生產(chan) 又保農(nong) 民增收?銀川市提出“頭茬小麥二茬菜”“頭茬糧食二茬草”等“糧菜”“糧飼”“糧油”麥後複種模式。以“糧菜”複種為(wei) 例,頭茬小麥雖然收益少,但收割早,二茬秋菜在臨(lin) 冬前完全能夠成熟,每畝(mu) 產(chan) 值至少2000元,一畝(mu) 地收益較種植一茬玉米多收1000元以上。

  秋後複種,聽起來很美,可到下種時,農(nong) 民的顧慮卻有一籮筐。“小麥受氣候影響大,遇上極端天氣,可真就應了老輩兒(er) 的話,‘種在人,收在天’嘍”“咱也沒種過菜,萬(wan) 一賠錢了咋辦”……說到底,還是沒見到實打實的效益。

  今年剛翻過年,紅星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周玉兵就召集14個(ge) 村組長開會(hui) ,動員大家帶頭實施糧菜“混搭”、秋後複種。周玉兵開門見山:“開春種小麥,政府一畝(mu) 地補100塊。麥後種菜,不光派技術員指導,收菜的時候還有最低協議價(jia) 。不想自己種的話,還能流轉給南方的蔬菜商。”

  一席話後,村組長議論紛紛,有的動了心,也有人觀望。見狀,周玉兵一個(ge) 電話叫來了種植大戶張天學和蔡斌“現身說法”。

  “就拿大白菜來說,一畝(mu) 地產(chan) 量1萬(wan) 斤,保底價(jia) 一斤兩(liang) 毛五,一畝(mu) 地能賣兩(liang) 千多呢!西蘭(lan) 花一斤三四塊,一畝(mu) 地兩(liang) 千斤,這就七八千了。咋不能種?”張天學點開手機上的計算器一筆一筆算起了賬。

  蔡斌的賬本更誘人:“去年,我種了100多畝(mu) 小麥,秋後二茬全部複種甘藍,陝西、甘肅的老板直接到地頭上來收,一斤一塊三,一畝(mu) 地8000斤,除去成本,淨利潤六七千。光這一茬就掙了60萬(wan) 元!”

  這一算,村民劉衛坐不住了,當場決(jue) 定自家20多畝(mu) 地頭茬就種小麥了。還有10多戶農(nong) 民也加入麥後複種菜。張天學等幾個(ge) 種植大戶拍著胸脯:“機械設備不是問題,臨(lin) 近的永寧已經建成了蔬菜加工企業(ye) 。這樣種,大夥(huo) 兒(er) 就把心放肚子裏。”

  這段時間,農(nong) 民積蓄一冬的能量在土地上盡情釋放。今年,銀川市小麥一地兩(liang) 茬生產(chan) 經營主體(ti) 將超過50家,麥後複種麵積15萬(wan) 畝(mu) 。除春小麥種植補貼外,銀川市還對區外調入春小麥種子的企業(ye) 給予各20萬(wan) 元本級財政資金獎勵,加大對小麥等糧食生產(chan) 投入資金補貼力度,擴大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覆蓋麵。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