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咬清中國字 唱好中國歌

發布時間:2022-03-21 10:25:00來源: 光明網

  中國民族聲樂(le) 經過一個(ge) 多世紀的發展逐漸成熟,湧現出許多深受觀眾(zhong) 喜愛的藝術家。麵向未來,中國民族聲樂(le) 如何發展得更好?筆者認為(wei) 關(guan) 鍵在於(yu) 堅持民族特色、民族風格,咬清中國字,唱好中國歌,講好中國故事。

  民族聲樂(le) 講述的是發生在中國大地的中國故事,依靠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曆史傳(chuan) 承,服務的也是生於(yu) 斯、長於(yu) 斯的中國人民。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是民族聲樂(le)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有了中華文明的滋養(yang) ,民族聲樂(le) 才更厚重、更有韻味、更可持續。

  小提琴替代不了二胡,芭蕾舞替代不了民族舞,西服替代不了中山裝,油畫和國畫各有千秋,不能比短長。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審美標準不能混為(wei) 一談。因此,民族聲樂(le) 要用民族的眼光去評判,以具有中國特色的方式建立審美標準。西洋聲樂(le) 可以借鑒或融合,但不能全盤吸收、照抄照搬。

  語言與(yu) 文字是從(cong) 母語的血液裏流淌出來的,民族聲樂(le) 的唱法不能背離、背棄中國人的文化和原有的樣子,必須根植於(yu) 中國大地,緊跟上時代發展,在當代中國的土壤中發展出自己的民族唱法。我們(men) 要借鑒西洋聲樂(le) 的發聲技術,而不是機械地學習(xi) 他們(men) 的咬字方式。漢語有35個(ge) 韻母,有“四聲”“八調”“十三轍”等聲韻格律,且需要歸韻。西方語言的咬字狀態咬不出中國語言的一些韻轍。

  民族唱法的屬性,一半屬於(yu) “說”。唱好中國歌,首先要咬清中國字。過去一度有一種傾(qing) 向,就是追求發聲技巧而忽略咬字唱詞。為(wei) 了所謂的“科學”發聲技術,放棄了咬中國字,聽不清唱詞,發出千篇一律“科學”的聲音,導致千人一聲的局麵,生產(chan) 的隻能是工藝品,永遠不可能成為(wei) 藝術品。因此,新時代民族聲樂(le) 必須要有塑造靈魂的價(jia) 值尺度作評判,切實立起“鑄魂”而不是“炫技”的導向。

  民族聲樂(le) 是中國曆史與(yu) 文化自信相結合的產(chan) 物。“以洋為(wei) 尊”“以洋為(wei) 美”“唯洋是從(cong) ”,是沒有前途的。若要讓民族聲樂(le) 具有更廣泛的普及性,必須要有符合時代精神的民族聲樂(le) 作品、符合民族聲樂(le) 的現代形象。更重要的是,在結合時代發展的同時,堅持民族特色的唱法,發民族的聲音,走民族的道路。這既是中國文化自信的體(ti) 現,也是民族特色的時代強音。(趙洋洋)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