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與木頭的碰撞:方寸之間尋味東方美學
“雕刻一件精品,巧手和耐心缺一不可。一件人物木雕作品,僅(jin) 臉部刻畫,可能就需要上千刀。”21日,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區劉家堡村,墨舍木雕工作室內(nei) ,王全勝專(zhuan) 注於(yu) 作品,手中刻刀所至,木屑紛落。
“木雕藝術是中華文化積澱下的重要藝術形式,滲透著中華文化所蘊含的思維方式、價(jia) 值觀念。”王全勝說,西方美學偏重“寫(xie) 實”,東(dong) 方美學偏重“寫(xie) 意”,中國木雕藝術將“中國韻味”表現得活靈活現。
中國木雕藝術源遠流長,《論語·公冶長》即有“朽木不可雕也”之說。秦、漢兩(liang) 時期木雕工藝趨於(yu) 成熟,至明、清兩(liang) 代木雕藝術進入黃金時期。
代代傳(chuan) 承中,木雕藝術誕生了許多流派,如東(dong) 陽木雕、潮州金漆木雕、溫州黃楊木雕等。王全勝介紹,“山西木雕其實也是一個(ge) 大的流派。晉商大院保留的木雕,代表了中國北方明、清時期民居木雕的最高水平。”
山西素有“中國古代建築博物館”之譽,曆代寺廟、道觀、亭台、樓閣、寶塔等散布於(yu) 三晉大地,以晉商大院為(wei) 代表的古民居極富地域特色,其梁柱、鬥拱、掛落、雀替、飛簷、門窗等木雕裝飾,題材多樣、賞心悅目。
在收藏領域,山西木雕聲名不顯,“名頭”不及東(dong) 陽、潮州等地木雕響亮。山西民間木雕所用木料多為(wei) 桃木、榆木等硬雜木,木料的稀缺性和珍貴性,與(yu) 南方木雕流派中所用的檀木、黃花梨、酸枝木等珍貴名木難以相比。同時,在產(chan) 業(ye) 鏈方麵也無法與(yu) 南方相比。
“在發展上,南方木雕比北方木雕境況要好。”王全勝介紹,木雕有浮雕、圓雕、鏤空雕刻、陰刻、透雕等多種雕刻技法,創作中常將多種組合雕刻技法並用,民間有“千刀五百磨”一說。
長久的發展曆程中,中國木雕藝術蘊含著豐(feng) 厚的中華文化內(nei) 涵。福、祿、壽、喜等祈福納吉題材,漁樵耕讀、桃園結義(yi) 、竹林七賢、二十四孝等倫(lun) 理教化題材,八仙、暗八仙、吉慶平安、八卦圖等驅邪禳災題材,表達著民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木雕是刀尖下的藝術,凝固手工之魂。“20多年前,到東(dong) 陽選購木雕工藝品,越看越喜歡,就直接拜師學藝了。”王全勝希望有更廣闊的舞台,更好地傳(chuan) 承和保護這門古老技藝。
他說,汲取中華傳(chuan) 統文化養(yang) 分,傳(chuan) 承、發展,從(cong) 現代藝術中借鑒藝術發展的新思維,使木雕藝術更好地呈現東(dong) 方美學的意境之美。(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