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刻瓷非遺傳承人:一鑿一刻間傳遞中國傳統文化
中新網沈陽3月21日電 題:遼寧刻瓷非遺傳(chuan) 承人:一鑿一刻間傳(chuan) 遞中國傳(chuan) 統文化
中新網記者 韓宏
“以瓷為(wei) 紙、以刀代筆”,數年間,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刻瓷項目代表性傳(chuan) 承人鍾立維,在一鑿一刻間將一幅幅承載著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刻瓷作品呈現在人們(men) 眼前。近日,記者走進鍾立維工作室聆聽那些關(guan) 於(yu) 瓷器與(yu) 文化交織的聲音回響。
“刻瓷”被稱為(wei) 瓷器上的丹青,是集繪畫、書(shu) 法、刻鏤於(yu) 一身,融筆、墨、色、刀為(wei) 一體(ti) 的傳(chuan) 統藝術。鍾立維說,鍾氏刻瓷是用特製刀具在燒製後的瓷器上進行雕刻,人物、山水、花草、百獸(shou) 等凡是能著於(yu) 筆墨之物無不可“繡”於(yu) 瓷器之上,呈現出“觸有手感,觀有筆墨”的藝術效果。
記者在鍾立維的工作室看到了刻瓷版的《蘭(lan) 亭序》《虢國夫人遊春圖》等作品,這些作品看起來是畫,用手觸摸才發現每一條線都是一刻刀,刀刀神韻。談及刻瓷,68歲的鍾立維滔滔不絕,他說刻瓷是從(cong) 皇宮走到民間的一個(ge) 絕活,技藝流程十分講究,由選瓷、打稿、雕刻、勾描輪廓顏色、研磨、著色、封瓷等工序構成,並綜合運用鑽刀法、雙勾法、刮刀法等多種刀法,表現畫麵的明暗、遠近等透視效果,從(cong) 而達到既有“金石趣”又有“筆墨韻”的意境。
俗語稱,“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鍾立維說,“要想把瓷刻藝術做到極致,不僅(jin) 要有紮實的工筆畫功底,還要在書(shu) 法上有造詣。刻瓷不像繪畫一樣可以修改,講究耐心、眼力、精力、手力精妙配合,多一分瓷盤碎裂,少一分沒有效果。”如今,鍾立維的手因為(wei) 長期拿刀滿是老繭,他說磨出的水泡像針紮一樣疼,有時幾天都拿不起刀,但他始終咬牙堅持。
“‘堅持’也許正是這門技藝傳(chuan) 承下來的精神意義(yi) 。”鍾立維說,作為(wei) 鍾氏刻瓷的第三代傳(chuan) 承人,他從(cong) 小在外公和母親(qin) 叮叮當當的刀鑿聲中長大,從(cong) 最初的好奇好玩到帶著對刻瓷技藝的感悟鑽研瓷文化並將其傳(chuan) 承和發揚,是堅守和情有獨鍾成就了今天的他。鍾立維的刻瓷作品《虢國夫人遊春圖》在第六屆(長春)中國民間藝術博覽會(hui) 榮獲金獎,作品《簪花仕女圖》榮獲第二屆東(dong) 北亞(ya) 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hui) “銀獎”。
據介紹,鍾立維的作品以中國傳(chuan) 統福祿文化、人物肖像以及名人書(shu) 畫等題材為(wei) 主,每一幅作品都包含著他對刻瓷技藝的極致追求。其中,長10.08米,寬0.4米的刻瓷作品《富春山居圖》是他的得意之作,該作品榮獲中國(開封)首屆工藝美術博覽會(hui) “金獎”。他說,這幅作品是他與(yu) 女兒(er) 刻了百萬(wan) 刀,用了13塊瓷板花了一年零四個(ge) 月的時間刻出的合璧圖。從(cong) 書(shu) 法、繪畫到印章,可以說這件作品把他的刻瓷技藝都展現出來了,他希望自己可以用嚴(yan) 謹的手法將富有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經典作品還原出來。
“每個(ge) 刻瓷作品不管大小,都是純手工技藝,件件都是孤品,不可複製。”鍾立維說,“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就是成功者。”
從(cong) 少年刻到白頭,如今年過花甲的鍾立維心中一直縈繞著關(guan) 於(yu) 傳(chuan) 承的思考:如何將這門手藝傳(chuan) 播給更多的年輕人。鍾立維說,“人在手藝在,人不在手藝就沒了”。為(wei) 了能讓鍾氏刻瓷更好地傳(chuan) 承下去,他在大學授課,每年基本上可以培養(yang) 出兩(liang) 名研究生,並指導學生做好以刻瓷為(wei) 選題的畢業(ye) 設計、畢業(ye) 論文。
近年來,鍾立維的藝術品多次被日本、德國、法國等諸多國際和國內(nei) 收藏家收藏。鍾立維說,要讓刻瓷技藝更好地傳(chuan) 承下去,因為(wei) 留住刻瓷技藝就是留住曆史,傳(chuan) 承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