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告訴你玲娜貝兒“圈粉”秘訣
不管是“媽粉”還是“姐粉”,她們(men) 投射給玲娜貝兒(er) 的愛,本質都是粉絲(si) 對自己的愛。愛玲娜貝兒(er) 就是愛自己的“內(nei) 在小孩”,愛那個(ge) 充滿童真的、快樂(le) 的、小時候的自己。
“玲娜貝兒(er) 就是我的互聯網親(qin) 女兒(er) ”“又是被迪士尼頂流女明星迷暈的一天”……你或許不是玲娜貝兒(er) 的粉絲(si) ,甚至沒去過迪士尼,但你肯定聽過它的大名、刷到過相關(guan) 報道,或者看過它的短視頻、用過它的表情包。
去年,上海迪士尼推出了一款名為(wei) 玲娜貝兒(er) 的狐狸玩偶,沒想到它一經問世便風靡全網。這讓圍觀網友很疑惑:一個(ge) 沒有動畫支撐、憑空創造出來的玩偶,為(wei) 何能如此受歡迎?今天就讓我們(men) 用心理學來一探究竟。
外表、人設都很討喜
玲娜貝兒(er) “圈粉”的一個(ge) 點,是它“萌萌”的外形。粉嘟嘟的皮膚、圓圓的眼睛、長長的睫毛、微笑上揚的嘴角、頭上還戴著一朵花……玲娜貝兒(er) 的形象給人一種天真、可愛、浪漫的感覺。很多粉絲(si) 表示,一看到玲娜貝兒(er) 就特別開心,壓力瞬間得到了釋放,內(nei) 心也被治愈了。
那麽(me) ,為(wei) 什麽(me) 可愛的形象能讓人感到愉悅呢?
奧地利著名動物學家康拉德·洛倫(lun) 茲(zi) 研究發現,嬰兒(er) 能引發人類個(ge) 體(ti) 強烈的積極反應,表現為(wei) 自發的微笑、想要擁抱等。除了嬰兒(er) ,康拉德·洛倫(lun) 茲(zi) 還通過動物研究發現,那些前額大、鼻子短、眼睛大的動物,比如貓、狗、熊貓等,也很容易激發人類想給予其擁抱的衝(chong) 動。
為(wei) 此,康拉德·洛倫(lun) 茲(zi) 提出了一個(ge) 名為(wei) “嬰兒(er) 圖式”的假說:那些具有可愛麵孔、哭聲和觸感等類似嬰兒(er) 的事物,能夠激發成人的喜愛和嗬護之情。“嬰兒(er) 圖式”具有進化意義(yi) ,可愛的嬰兒(er) 能激起人們(men) 的保護欲,這有利於(yu) 嬰兒(er) 的存活乃至整個(ge) 人類種族的延續。玲娜貝兒(er) 的形象非常符合“嬰兒(er) 圖式”,它粉粉的、軟軟的,讓人想與(yu) 之親(qin) 近。
玲娜貝兒(er) 另一個(ge) “圈粉”的點,是它的人設。不論是迪士尼還是娛樂(le) 圈,立人設都是“圈粉”利器。因為(wei) 有了鮮明的人設,粉絲(si) 便能在偶像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就找到了歸屬感。
迪士尼對玲娜貝兒(er) 的人設定位是一隻充滿好奇心、熱愛探險的小狐狸,它善於(yu) 交友、元氣滿滿、自由自在。更讓粉絲(si) 愛得瘋狂的是玲娜貝兒(er) 在與(yu) 遊客互動的過程中,呈現出的立體(ti) 多麵性格——時而嬌羞可愛、時而活潑快樂(le) ,此外它還愛憎分明,對不尊重它的男性遊客拔劍抗議。
為(wei) 什麽(me) 這樣的人設會(hui) 討喜呢?
我們(men) 來看一組數據。百度搜索指數顯示,玲娜貝兒(er) 的目標人群年齡集中在20到39歲,其中近70%為(wei) 女性。從(cong) 人群分布的地域來看,排名前3位的城市為(wei) :上海、廣東(dong) 和北京。由此可見,一線城市輕熟女性是玲娜貝兒(er) 的主要粉絲(si) 群體(ti) 。這類群體(ti) 的普遍特征是,壓力大、經濟獨立、愛美、女性意識覺醒。玲娜貝兒(er) 無憂無慮、元氣滿滿、率真可愛的性格,正是這些女性所向往的,它展現了她們(men) 想要的狀態,“活出”了她們(men) 想要活出的樣子。
擊中當下人們(men) 的情感痛點
有意思的是,在玲娜貝兒(er) 的粉絲(si) 中有不少“媽粉”“姐粉”,她們(men) 稱它為(wei) “女兒(er) ”“妹妹”。從(cong) 這樣的愛稱中,能看出粉絲(si) 把母親(qin) 對孩子的愛、姐姐對妹妹的愛投射到了玲娜貝兒(er) 身上。
投射,指的是個(ge) 體(ti) 依據其需要、情緒的主觀指向,將自己的特征轉移到他人身上的現象。心理學精神分析流派發現,投射這一心理機製,讓人與(yu) 人之間得以建立情感連結。不管是“媽粉”還是“姐粉”,她們(men) 投射給玲娜貝兒(er) 的愛,本質都是粉絲(si) 對自己的愛。愛玲娜貝兒(er) 就是愛自己的“內(nei) 在小孩”,愛那個(ge) 充滿童真的、快樂(le) 的、小時候的自己。
玲娜貝兒(er) 還給這類粉絲(si) 帶來了依戀的滿足。依戀,由英國精神分析師約翰·鮑爾比提出,指的是個(ge) 體(ti) 與(yu) 具有特殊意義(yi) 的他人形成牢固的情感紐帶的傾(qing) 向,其能為(wei) 個(ge) 體(ti) 提供安全感和安慰。依戀的概念是約翰·鮑爾比依據恒河猴實驗結果提出的。
在恒河猴實驗中,美國心理學家哈洛及其同事開展了一個(ge) 名為(wei) “代母養(yang) 育”的實驗,他們(men) 把剛出生的小猴與(yu) 母親(qin) 分開,用兩(liang) 隻假猴子代替猴媽媽。一隻假猴由鐵絲(si) 製成,上麵綁著奶瓶;另一隻假猴用絨布製成,上麵沒有奶瓶。實驗發現,除了偶爾需要喝奶時,小猴會(hui) 跑到“鐵絲(si) 母猴”那裏,其餘(yu) 的時間它都與(yu) “絨布母猴”待在一起。
約翰·鮑爾比將小猴對“絨布母猴”的渴求稱為(wei) 依戀,認為(wei) 依戀是動物的本能需要。依戀也是人的本能需要,每個(ge) 人都需要依戀。依戀能緩解孤獨、焦慮不安等情緒,能給人帶來安慰。玲娜貝兒(er) 毛茸茸的外形,滿足了女性粉絲(si) 對依戀的需要。
究其根本,玲娜貝兒(er) 能夠大火,是因為(wei) 它擊中了當下的情感痛點:高壓生活下人們(men) 對快樂(le) 、自在、療愈的渴求,城市讓人越來越孤獨的背景下人們(men) 對依戀的渴求,女性覺醒後表達自我、愉悅自己的渴求……沒有無緣無故的愛,玩偶能否走紅主要還是看它是否踩在了時代的節拍上。沒有人知道玲娜貝兒(er) 還能紅多久,但隻要人類還有情感需要,即使玲娜貝兒(er) 過氣了,還會(hui) 有新的玩偶來填補這個(ge) 需要。(作者係國家二級心理谘詢師楊劍蘭(lan)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