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強化就業優先導向
作者:賴德勝
就業(ye) 是經濟的“晴雨表”,民生的“壓艙石”,社會(hui) 的“穩定器”,其重要性怎麽(me) 強調都不為(wei) 過。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強化就業(ye) 優(you) 先政策,大力拓寬就業(ye) 渠道,注重通過穩市場主體(ti) 來穩就業(ye) ,增強創業(ye) 帶動就業(ye) 作用。財稅、金融等政策都要圍繞就業(ye) 優(you) 先實施,加大對企業(ye) 穩崗擴崗的支持力度。各類專(zhuan) 項促就業(ye) 政策要強化優(you) 化,對就業(ye) 創業(ye) 的不合理限製要堅決(jue) 清理取消。為(wei) 此,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強化就業(ye) 優(you) 先導向,提高經濟增長帶動就業(ye) 的能力,不斷夯實穩擴就業(ye) 的基礎,使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ye) 的目標得以更好實現。
今年就業(ye) 目標體(ti) 現穩字當頭、穩中求進
從(cong) 勞動力市場供給端來看,雖然勞動年齡人口將繼續呈減少之勢,但仍在高位上運行,特別是今年高校畢業(ye) 生數量達到了1076萬(wan) ,比去年增加了167萬(wan) ,總量和增幅都創近年新高。此外,還有農(nong) 村勞動力繼續轉移就業(ye) 、技術進步和產(chan) 業(ye) 結構轉型升級帶來的下崗再就業(ye) 、“雙減”政策落地帶來的教培行業(ye) 從(cong) 業(ye) 者再就業(ye) 、海外留學回國人員持續放量回國就業(ye) 等因素,需要在城鎮就業(ye) 的新增勞動力數量仍然很大。
基於(yu) 勞動力市場供求的新態勢,《政府工作報告》將2022年的就業(ye) 目標確定為(wei) 城鎮新增就業(ye) 1100萬(wan) 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ye) 率全年控製在5.5%以內(nei) 。相較於(yu) 2021年,城鎮新增就業(ye) 數量沒有變,但城鎮調查失業(ye) 率全年控製在5.5%以內(nei) ,比去年5.5%左右的要求更高。因為(wei) “左右”意味著彈性,而“以內(nei) ”則意味著剛性。這既體(ti) 現了就業(ye) 攸關(guan) 民生和社會(hui) 穩定的特殊地位,要壓實各方穩就業(ye) 的責任,又體(ti) 現了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
實現就業(ye) 目標要強化就業(ye) 優(you) 先導向
解決(jue) 就業(ye) 問題,根本要靠發展。在經濟增速麵臨(lin) 新的下行壓力下,要強化就業(ye) 優(you) 先導向,提高經濟增長帶動就業(ye) 的能力。
強化就業(ye) 優(you) 先導向,就是要把就業(ye) 擺在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宏觀政策優(you) 先位置,作為(wei)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把穩定和擴大就業(ye) 作為(wei) 宏觀調控的優(you) 先目標和經濟運行合理區間的下限。將就業(ye) 優(you) 先融入到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等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各個(ge) 領域,貫穿到製定各種區域發展戰略、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公共投資項目等各個(ge) 環節。將就業(ye) 優(you) 先政策置於(yu) 宏觀層麵,強化財政、貨幣等宏觀政策支持就業(ye) 的導向。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政策效能,通過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加大社會(hui) 保障和就業(ye) 投入、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投入力度、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等政策措施,更好地維護就業(ye) 大局穩定;穩健的貨幣政策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降低企業(ye) 的融資門檻和融資成本,要把就業(ye) 工作統籌到貨幣政策中,設計針對就業(ye) 形勢的政策組合拳。健全就業(ye) 影響評估機製,製定實施宏觀政策時要充分評估對就業(ye) 的影響,提升重大政策規劃、重大工程項目、重大生產(chan) 力布局帶動就業(ye) 的作用。健全就業(ye) 目標責任考核機製,各地都要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ye) ,切實發揮地方政府在促進就業(ye) 中的作用。在前幾年“六穩”“六保”基礎上,加大政策力度,提高政策效度。
提高經濟增長帶動就業(ye) 的能力,首先要避免無就業(ye) 增加的經濟增長。勞動力資源豐(feng) 富是我國的重要稟賦,過去我們(men) 通過發揮這一稟賦優(you) 勢,將其轉換成經濟增長的現實動力,經濟持續增長,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了“有沒有”的問題。現在人們(men) 更關(guan) 注的是“優(you) 不優(you) ”的問題,從(cong) 而進入了追求生活品質的階段。這是新的起點。接下來還要不斷做大“蛋糕”,不斷分配好“蛋糕”,實現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仍需要發揮人口眾(zhong) 多、人力資源豐(feng) 富、人力資本存量巨大、消費市場成長性強的優(you) 勢,充分高質量就業(ye) 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其次涉及產(chan) 業(ye) 選擇的問題。不同產(chan) 業(ye) 的就業(ye) 吸納力是不一樣的,我們(men) 既要大力發展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chan) 業(ye) ,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推動數字經濟與(yu) 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搶占國際競爭(zheng) 的製高點,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又要發展就業(ye) 帶動力強的產(chan) 業(ye) ,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所強調:“我們(men) 一方麵要發展技術密集型產(chan) 業(ye) ,另一方麵也要發展就業(ye) 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產(chan) 業(ye) ,把就業(ye) 崗位和增值收益更多留給農(nong) 民。”實際上,發達國家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業(ye) 產(chan) 值跟農(nong) 業(ye) 總產(chan) 值的比例關(guan) 係大概是4或者5倍,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的比例比較高,而我國現在是2.5倍,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業(ye) 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相較於(yu) 第一產(chan) 業(ye) 和第二產(chan) 業(ye) ,第三產(chan) 業(ye) 的就業(ye) 帶動力更強,要在穩定製造業(ye) 的基礎上,不斷推動生活性服務業(ye) 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推動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向專(zhuan) 業(ye) 化和價(jia) 值鏈高端延伸,進一步提升第三產(chan) 業(ye) 的就業(ye) 比重。
就業(ye) 優(you) 先政策要提質加力
根據實踐經驗和就業(ye) 領域的新變化,強化就業(ye) 優(you) 先導向,需要強化就業(ye) 優(you) 先政策,並與(yu) 財政、貨幣等政策聯動,從(cong) 以下幾個(ge) 方麵更好聚力和著力。
一是強化對市場主體(ti) 的支持。我國有1.5億(yi) 戶市場主體(ti) ,這是穩就業(ye) 的基本盤,隻要市場主體(ti) 穩定有活力,就業(ye) 大局就能穩定有擴展。要發揮國有企業(ye) 在穩就業(ye) 中“定海神針”的作用,這也是我國穩就業(ye) 的獨特優(you) 勢。更要發揮中小微企業(ye) 和個(ge) 體(ti) 工商戶在穩就業(ye) 擴就業(ye) 中的作用,因為(wei) 我國城鎮存量就業(ye) 的80%和新增就業(ye) 的90%是它們(men) 提供的。要為(wei) 各類市場主體(ti) 穩崗擴崗提供更大支持,包括營造更加公平的營商環境,減稅降費,降低運營成本,提高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支持市場主體(ti) 的直達性和有效性,固本強基,放水養(yang) 魚,不斷激發市場主體(ti) 活力。對餐飲、住宿、零售、旅遊、客運等受疫情影響嚴(yan) 重的行業(ye) 企業(ye) ,各項幫扶政策都要予以傾(qing) 斜,留得住青山,必將贏得未來。繼續降低創業(ye) 的門檻,加大對創業(ye) 的支持力度,使市場主體(ti) 更快捷湧現,促進以創業(ye) 帶動就業(ye) 。
二是強化對重點群體(ti) 的就業(ye) 促進。不同群體(ti) 的就業(ye) 預期、就業(ye) 困難是不一樣的,既要有普惠性的就業(ye) 政策和就業(ye) 支持,又要有特惠性的措施,對不同重點群體(ti) 采取更具針對性的政策和支持。如前所述,高校畢業(ye) 生數量大,是國家創新發展的希望。他們(men) 大部分是“00後”,對工作、收入、職業(ye) 發展等有不同於(yu) 父輩的理解。要結合國家發展戰略和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建設,拓寬高校畢業(ye) 生市場化社會(hui) 化就業(ye) 渠道,為(wei) 他們(men) 就業(ye) 創業(ye) 提供更多政策支持和不斷線服務。不斷完善退役軍(jun) 人安置製度,支持退役軍(jun) 人自主就業(ye) 創業(ye) 。統籌新型城鎮化戰略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統籌城鎮和農(nong) 村兩(liang) 個(ge) 勞動力市場,繼續推進剩餘(yu) 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ye) 和轉移就業(ye) ,加快農(nong) 民工市民化進程,提高就業(ye) 質量。對於(yu) 脫貧人口、零就業(ye) 家庭人員、殘疾人等困難群體(ti) 就業(ye) ,要樹立底線思維,積極開展就業(ye) 援助,提供精細化服務。
三是強化對新就業(ye) 形態從(cong) 業(ye) 者的權益保障。新就業(ye) 形態由於(yu) 自由、靈活、門檻較低,深受年輕人喜愛,發展勢頭良好。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包括新就業(ye) 形態從(cong) 業(ye) 者在內(nei) 的靈活就業(ye) 人員已經超過2億(yi) 人,占就業(ye) 人員總數的1/4多。雖然有不少人認為(wei) ,新就業(ye) 形態從(cong) 業(ye) 者的增加是以製造業(ye) “招工難”為(wei) 代價(jia) 的,但不可否認的是,新就業(ye) 形態已經成為(wei) 穩就業(ye) 擴就業(ye) 的重要途徑。不過,由於(yu) 新就業(ye) 形態還沒有完全定型,特別是其從(cong) 業(ye) 者中很大比例沒有簽訂勞動合同,勞動關(guan) 係不明確,因此,新就業(ye) 形態從(cong) 業(ye) 者的權益保護和社會(hui) 保障還存在製度和法律短板。要不斷完善相關(guan) 法律規章和製度,使生產(chan) 關(guan) 係更好適應生產(chan) 力的發展,提高就業(ye) 形態從(cong) 業(ye) 者的就業(ye) 質量,以更好發揮新就業(ye) 形態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背景下穩擴就業(ye) 的作用。
四是強化對勞動者技能素質的提升。在科技不斷進步、產(chan) 業(ye) 不斷轉型升級的時代,工作崗位創造和破壞的速度都大為(wei) 加快,勞動者應對這種創造性破壞的最好辦法是以變應變,根據勞動力市場的變化不斷提升技能素質,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zheng) 力。因此,強化就業(ye) 優(you) 先導向,要把技術技能人才培養(yang) 培訓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對新進入勞動者,學校教育應該更加著眼於(yu) 認知能力、非認知能力和學習(xi) 能力等軟技能的培養(yang) ,更加重視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等基礎學科建設,使勞動者更好適應新科技革命的新特點和大趨勢。對存量勞動者,應從(cong) 職業(ye) 教育和技能培訓入手,幫助提高勞動者的人力資本,積極應對新技術革命影響緩解結構性失業(ye) 或結構性就業(ye) 困難。對此,各級政府要加大人力資本投資力度,加快培養(yang) 高質量發展的急需人才,讓更多勞動者掌握一技之長,讓每一個(ge) 人都有出彩的機會(hui) 。(賴德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