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演出不必止步於“權宜之計”
【文化評析】
作者:呂珍珍(廣州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近期,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國內(nei) 多地出現反複,線下演出也正經曆著一場“倒春寒”,戲劇、音樂(le) 會(hui) 、展覽等人群聚集性活動紛紛取消。為(wei) 了滿足特殊時期觀眾(zhong) 的欣賞需求,各地文藝團體(ti) 加大對優(you) 質文藝內(nei) 容的在線供給,推出多種線上演出活動,滿足觀眾(zhong) 的精神需求,振奮人們(men) 的抗疫信心。
線上演出在其興(xing) 起之初,本是線下演出的替代品。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使線下演出幾乎完全停滯,“雲(yun) 劇場”“雲(yun) 演出”“雲(yun) 藝術”等在線演藝成為(wei) 防止觀眾(zhong) 流失、減輕運營壓力、豐(feng) 富自身業(ye) 態、輻射更多受眾(zhong) 的首選之舉(ju) 。經過兩(liang) 年多的探索,線上演出已不再僅(jin) 僅(jin) 是疫情時期的“權宜之計”。觀念、技術和表演層麵的創新,越來越成熟的演出效果,使“後疫情時代”的線上演出成為(wei) 一種更加高效、便捷、經濟的觀演新形態。
相較於(yu) 傳(chuan) 統的線下演出,線上演出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製,營造了更加開放、便捷、多樣的觀演關(guan) 係。觀眾(zhong) 雖然不在演出現場,但可以通過彈幕、聊天等形式,實現與(yu) 演員和其他觀眾(zhong) 之間的實時互動,改變了線下演出的單向輸出模式,使交流更加直接、高效,也激發了觀賞熱情。同時,與(yu) 線上傳(chuan) 播渠道寬、範圍大、內(nei) 容靈活的特點相適應,線上演出的形式更加多樣化,帶給觀眾(zhong) 更豐(feng) 富的觀賞體(ti) 驗。如最近舉(ju) 行的周傑倫(lun) 唱聊會(hui) ,將華語樂(le) 壇的幾位領軍(jun) 人物齊聚一堂,以小型室內(nei) 派對的形式,顛覆了傳(chuan) 統演唱會(hui) 一唱到底的模式,為(wei) 觀眾(zhong) 帶來了不一樣的視聽享受。一些線上戲劇在演出時插入彩蛋式的小節目,將實體(ti) 劇場中舞台大幕後麵的神秘世界展現在觀眾(zhong) 麵前,如演員化裝、試音,演奏員練樂(le) ,舞美人員準備,導演與(yu) 舞台監督的交流等。這些在線下演出中難以見到的畫麵,增加了觀眾(zhong) 對戲劇的認知,拉近了觀眾(zhong) 與(yu) 舞台的距離,使一些原本沉寂的藝術家表現出“流量明星”的粉絲(si) 影響力,可謂線上演出對線下演出的反哺。
借由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線上演出可以打造出不同於(yu) 實體(ti) 劇場的特殊體(ti) 驗。在疫情初期,多數線上演出采用的是手機端與(yu) 線下演出即時同步畫麵的初級直播形式,如今的線上演出則越來越主動地通過技術上的探索,創造出全新的、更具藝術品質的網絡表達空間。AR、VR乃至XR等虛擬現實技術的運用,開創了多場景、創新形態的演出模式,給觀眾(zhong) 帶來身臨(lin) 其境的感受。在一些線上演出中,觀眾(zhong) 甚至能夠自由選擇全景或局部視角,既可以看到氣勢恢宏的群像,又可以仔細觀賞某個(ge) 演員的麵部特寫(xie) ,這是線下演出難以實現的。這種更加細節化、精致化的追求,彌補了線上演出氛圍感和儀(yi) 式感不足的遺憾,帶來全新的,甚至是更加超值的娛樂(le) 享受。沒有了現場演出的壓力,表演者也可以獲得更自由、更放鬆的表演環境,更專(zhuan) 注於(yu) 藝術本身的創作。
此外,線上演出還能突破線下演出票價(jia) 較高、場次有限、座位有限等局限,以其低廉甚至免費的經濟優(you) 勢、幾乎零界限的空間和時間優(you) 勢,將有觀賞需求卻無法到達演出現場的潛在觀眾(zhong) 群體(ti) ,轉化為(wei) 更加龐大的線上觀眾(zhong) 群體(ti) 。
當然,作為(wei) 一種新事物,當前的線上演出也存在諸多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如“線上”觀念和技術的進一步成熟、製作成本與(yu) 盈利之間的平衡、具有黏性的觀演交互模式的創建等。但可以明確的是,從(cong) 疫情初期迫於(yu) 無奈的被動應對,到疫情常態化防控背景下差異化路線的主動選擇和探索,線上演出正在逐漸擺脫作為(wei) 線下演出替代品的附屬地位,成長為(wei) 一種獨立的演出形態。日益多元化和分眾(zhong) 化的用戶需求,為(wei) 線上演出提供了持久的驅動力。相信在業(ye) 界的共同努力下,線上演出有望與(yu) 線下演出形成既彼此競爭(zheng) 又互助共生的關(guan) 係,共同構成演出產(chan) 業(ye) 鏈的重要環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