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轉移支付促進協調發展

發布時間:2022-03-24 10:33:00來源: 經濟日報

  作者:張琦(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

  根據《政府工作報告》,今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增加約1.5萬(wan) 億(yi) 元,總規模近9.8萬(wan) 億(yi) 元,增長18%,為(wei) 多年來最大增幅,成為(wei) 全年財政預算安排的一大亮點。

  自1994年分稅製改革以來,我國縱向轉移支付規模逐年增加,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也呈現整體(ti) 上升態勢,對緩解區域發展不均衡、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以及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yi) 。根據資金用途劃分,我國中央對地方政府的縱向轉移支付由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專(zhuan) 項轉移支付構成。其中,一般性轉移支付不限定資金用途,由地方政府統籌安排使用;專(zhuan) 項轉移支付則需限定資金用途,並細化到具體(ti) 的地區和項目。總體(ti) 來看,中央持續加大一般性轉移支付力度,提升基層保工資、保運轉、保基本民生的能力,並重點向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傾(qing) 斜,有力緩解了地方財政壓力,更好促進了區域協調發展。

  近年來,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交織,不確定不穩定因素明顯增多。我國經濟發展麵臨(lin) 需求收縮、供給衝(chong) 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地方財政預期增速放緩,而剛性支出增加,加之持續的減稅降費,導致部分地方麵臨(lin) 財政收支壓力增大。對此,中央在科學劃分事權和支出責任的前提下,通過新增國債(zhai) 、壓減中央本級支出等措施,為(wei) 轉移支付騰出空間,更大力度地支持基層穩健運行、兜牢“三保”底線和落實惠企利民政策。

  據2022年財政預算報告,我國一般性轉移支付8.21萬(wan) 億(yi) 元,增長8.7%,主要用於(yu) 增加地方可用財力;專(zhuan) 項轉移支付7836.08億(yi) 元,增長4.7%,主要用於(yu) 加大生態保護、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區域協調發展等領域支出;而8000億(yi) 元是通過特定渠道安排的專(zhuan) 項轉移支付,主要用於(yu) 支持基層落實減稅降費和保障重點民生。不難看出,2022年的轉移支付安排,是落實積極財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準、可持續要求的具體(ti) 舉(ju) 措,也是實現財政政策逆周期調節的有力抓手,充分體(ti) 現了中央“一盤棋”理念和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製度優(you) 勢。

  一方麵,轉移支付能及時增強地方政府的可用財力,讓地方在實施減稅降費政策、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落實“三保”任務以及防範化解公共風險等方麵吃下“定心丸”,特別是今年實施的1.5萬(wan) 億(yi) 元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也需要中央財政通過大額轉移支付來幫助部分地方完成退稅目標。

  另一方麵,轉移支付也是加大財政下沉力度、為(wei) 地方發展賦能的重要機製。隨著全麵深化改革的推進,未來改革創新和穩定發展的重點在基層、難點也在基層。為(wei) 增強基層的發展活力和內(nei) 生動力,有必要加大對基層的財政傾(qing) 斜,特別是幫助部分財政收支失衡或經濟發展滯後的地區加快推動產(chan) 業(ye) 升級和民生改善,逐步將中央對地方的“輸血”轉變為(wei) 提升地方的自我“造血”功能。

  確保轉移支付資金下達早、投向準、效果好,需進一步完善額度分配和財政資金直達機製。持續擴大一般性轉移支付占比,並重點向困難地區和中西部地區傾(qing) 斜;將更多轉移支付納入財政直達範圍,優(you) 化資金分配流程、強化全過程動態監控、提高資金分配的科學性、安全性和透明度,確保新增財力主要用於(yu) 助企紓困、穩投資、穩增長。與(yu) 此同時,需加大轉移支付資金的全麵預算績效管理,尤其針對專(zhuan) 項轉移支付加大事前績效評價(jia) ,認真謀劃布局一批民生保障項目和乘數效應明顯的重點項目,進一步提高資金使用效能。此外,要進一步加大績效評價(jia) 結果的運用,對地方政府形成有效的激勵約束,確保每一分財政資金都花在“刀刃”上。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